中部崛起向新而进④生态绿绘新画卷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协同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和绿色低碳发展,加快建设美丽中部。推进产业、能源、交通运输结构绿色低碳转型,加快培育壮大绿色低碳产业,加强资源节约集约循环利用。完善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和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推进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
在绿色发展浪潮中,中部六省积极作为,各展风采。从循环经济园区的蓬勃发展,到碳交易领域的创新突破;从湿地生态的悉心守护,到绿色生产方式的大力推行,中部地区正以多元实践,奏响绿色发展的激昂乐章,奋力迈向生态与经济共赢的新征程。融媒体系列报道《中部崛起向新而进》第四篇:《生态绿绘新画卷》。
绿色生态是江西最大财富、最大优势、最大品牌。生态质量指数保持全国领先,森林覆盖率位居全国第二,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PM2.5平均浓度两项指标均稳居中部六省第一,全流域生态保护补偿、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等42项改革成果在全国推广……这些成绩表明,江西绿色发展底色愈加鲜亮,转型发展活力愈加迸发。
▲中国最大淡水湖——鄱阳湖
江西丰城是江南最大、全国闻名的废旧物资集散地,是商务部批准的再生金属定点集散市场所在地。在江西省丰城市循环经济产业园江西麦德豪新材料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超薄电子铜箔正从飞转的机器内“吐出”,这种比头发丝还薄的铜箔其原料来自金属废品,经过高科技处理后的铜箔可循环使用、重复利用,达到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目的。
▲江西麦得豪新材料有限公司生产的 4.5 微米铜箔
江西宜春丰城市循环经济园区通过大力引进产业精深加工项目,不断延伸产业链条,成功构建起整个产业链的 “大循环” 格局。
▲江西丰城循环经济园区
在江西,绿色转型升级已成为很多传统企业的共同选择。江西深化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持之以恒提升发展“含绿量”和生态“含金量”,书写出高质量发展的“绿色答卷”。
湖北在绿色发展领域不断探索创新。武汉打造首批碳中和林基地,面积达 1153 亩,通过企业出资造林,实现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 “双赢”。武汉在创新探索碳普惠体系建设,为企业获取碳汇收益权开辟新路径。咸宁九宫山打造 “零碳景区”,恩施州发放森林碳票,湖北正加快打造全球碳交易注册登记中心、全国碳市场中心和碳金融中心,碳市场累计成交规模稳居全国试点地区首位。
湖北省社科院长江经济研究所副所长赵霞分析指出:“湖北积极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大力推动能源结构绿色转型,加速促进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和土地利用结构的全面转型升级,力求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进而创造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生态修复后的武汉市新洲将军山群山叠嶂、满眼苍绿、植被茂盛
河南,在生态保护领域交出了一份亮眼答卷。三门峡黄河湿地保护区,作为大天鹅的温馨越冬家园,如今迎来的大天鹅数量屡创新高,最高峰时可达 15395 只,占据全国大天鹅越冬数量的 76.7%。河南境内,沿黄湿地保护区、湿地公园星罗棋布,它们如同坚实的生态护盾,有效守护着野生动植物和生态系统的和谐共生。此外,河南还颇具前瞻性地积极探索跨省际的生态补偿机制,已与山东成功签订黄河流域(豫鲁段)横向生态保护补偿协议。
河南省生态环境厅副厅长王莹透露:“接下来,我们还计划跟陕西、山西签订相应的生态补偿协议。而且,类似的水生态补偿模式,在省内各城市市际之间也在全面铺开。”
▲大天鹅在三门峡越冬的场景
山西,在绿色发展的道路上大步前行,成果卓著。泰山玻璃纤维(太原)有限公司年产 60 万吨高性能玻璃纤维智能制造项目一期生产线正式点火投产,这条生产线采用国际领先的洁净环保燃烧方式,为行业绿色发展树立标杆。从北到南,山西大地之上,蓝天白云、青山绿水正逐渐成为日常标配,太原汾河景区湿地公园、运城市垣曲县的山西古城国家湿地公园等地,生态环境焕然一新,各类野生水鸟纷至沓来,数量日益增多。
山西古城国家湿地公园鸟类管护员张民社欣喜地说:“绿头鸭、绿翅鸭、红头潜鸭、白骨顶鸭,最多的时候超过上万只。得益于这几年对湿地的精心管护,水质变好了,生态环境优化了,鸟儿自然也就一年比一年多。”
▲山西省运城市垣曲县的山西古城国家湿地公园
中部六省,在绿色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广阔天地里携手奋进、协同合作,区域竞争力持续攀升。展望未来,中部地区将持之以恒地秉持协同开放理念,在绿色发展的康庄大道上持续发力,书写浓墨重彩的绿色低碳篇章。
来源:江西新闻广播微信公众号
编审:周翔 杨康 柳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