履职这一年 | 全国政协委员丁亚琳:让赛事流量转变为消费能量
系列报道《履职这一年》,今天我们关注全国政协委员丁亚琳,作为一名体育界别的全国政协委员,她长期关注如何培育赛事经济,今年,她又将带来哪些建议?来看她的履职故事。
全国两会前夕,丁亚琳委员仍忙着走访调研。在对多家文体企业的走访中,她发现,亚冬会、武网、武汉马拉松等赛事,带动了省内网球、马拉松、冰雪等相关运动市场的蓬勃发展,也让一些地方找到了促消费的“流量密码”,但办赛成本高带来的赛事供给不足、赛事消费转化率不高等现象仍较为明显。
武汉艾斯未来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总经理 韩冰:大型赛事就意味着人流过大,我们有公安、有消防、有卫健等等这样一些报批手续,我们邀请安保、安防的设备,这个费用可能过于高。
如何保障体育赛事健康发展,丁亚琳认为可以从国家层面出台政策文件,对办赛进行分类分层指导,同时,对一些驱动产业发展、激发城乡新活力的赛事给予一定的补贴,加大对赛事经济的培育力度。
全国政协委员、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院长 丁亚琳:能不能通过提供一些公益的安保或者说医疗的服务,来降低他办赛的成本,来鼓励更多的比赛落地和实现,甚至还包括一些财税的政策。
过去一年,景区、商圈也是丁亚琳常走访的场所,她发现,将体育赛事与文旅、商业资源进行有效整合,也是培育赛事经济的有效路径。
湖北体育产业集团长江场馆运营有限公司总经理 宁晓青:我们现在在引进头部的一些运动品牌的企业,跟我们共同来打造一个景区、一个品牌、一个IP。希望是把青少年的一些运动能够引到景区,形成一人的运动、多人的陪伴,一日的比赛、多日的停留,真正地将我们的流量变留量。
如何让体育赛事获得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体育与文旅、商务等部门如何协同发力,梳理总结一年来的调研成果,今年,丁亚琳将把对“‘赛事+’经济融合发展”的思考,带上全国两会。
全国政协委员、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院长 丁亚琳:加大体育与文化、旅游、商业相关的业态的一个深度融合,围绕赛事经济,以它为牵引,来促进人流、物流和资源的聚集。
(长江云新闻记者 王珣 程德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