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临时链接,仅用于预览,将在短期内失效。
长江云

总书记的话记心上 | 华中屋脊的绿色守望

长江云新闻  2024-07-31 17:07:52
分享到:

牢记嘱托,奋发进取;青春筑梦,强国有我!在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道路上,广大青年厚植爱国情怀、砥砺本领才干、担当时代使命、谱写青春华章。“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长江云推出2024年“总书记的话记心上”系列报道,本篇讲述神农架哨所民兵扎根岗位、守护林海的感人故事。

莽莽林海,巍巍大山。清晨的第一缕阳光刚刚透射过树影,在海拔2905米的的瞭望塔上,一默“迷彩绿”紧握望远镜,开始了新一天的执勤站岗。

这是神农架民兵哨所的日常,在这里,八任哨兵,40多年守护,无论雨雪严寒、风吹日晒,日复一日、从未间断。

3000米海报 -30℃冰霜的

华中第一哨

神农架境内群山层峦叠嶂,平均海拔1700米,最高海拔3106.2米,至今不通铁路和高速公路,有湖北的“西藏”、中部西伯利亚之称。

民兵哨所处于保护区核心区域内,是华中地区海拔最高的民兵哨所。这里常年雨雾弥漫,每年近7个月冰霜期,最低气温零下30℃,含氧量不足山下70%,山上还有熊、豹子、狼等野兽出没。

每年11月到次年4月,值守哨兵要面对严寒、孤独过上近半年的冰雪生,还担负着百万亩原始森林的防火瞭望、资源管护、通讯传送和生物监测等任务。

不论春夏秋冬,哨兵们一天瞭望火情至少10次,遇到大风天气和火情易发季节,他们几乎一刻都不能离开。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风沙吹得他们常常双眼红肿。

1986年,国务院批准神农架林区划定104万亩的国家自然保护区,同年,湖北省出台《湖北省神农架自然保护条例》。神农顶民兵哨所在这样由“开发”转入“保护”的时代背景下应运而生。

8任哨兵 42年坚守

续写林海传奇

随着神农架自然保护区的设立,退伍军人、资深伐木工人袁裕豪成为第一任守塔人。回忆起建哨初期的艰难,袁裕豪说:“无水,无电,无交通,无通信,就是一片荒凉。”这个地处群峰之巅、便于及时发现突发火情的瞭望哨塔。他带着妻子坚守哨所,成为神农顶的首任夫妻哨。也曾经因一次火情预警,错过儿子的出生。

受到父母熏陶,袁裕豪的儿子袁选斌接过接力棒,他主动向组织申请,与妻子潘世菊一起成为神农顶民兵哨第五任夫妻哨。在申请书中,他这样写道:“我想向父亲那样,当哨兵、守哨所。”在神农顶民兵哨所,袁选斌与妻子潘世菊坚守了7年。

群山无言,见证了哨兵们艰苦奋斗的每个瞬间。第二任哨兵谭志儿子不满8个月时,由于营养不良,小孩感冒高烧,上吐下泻、昏迷不醒。迎着漫天大雪,他与尚处于哺乳期的妻子刘金花往山下跑了40多公里,幸亏遇上一辆货车,及时将小孩送往医院;第四任哨兵王少清、刘顺菊夫妇,他们8岁的女儿因为想念父母,一次偷偷沿着209国道往神农架方向走,亲戚直到夜里11点多,才在30多里外的路上找到正在哭泣的孩子。

“王大志!”“到!”“向为!”“到!”……在神农顶民兵哨所举行的交接仪式仪式上,第八任哨兵向为从第七任哨兵王大志手中庄重接过五星红旗。42年时间,神农顶民兵哨成为“华中屋脊”上的一杆旗。

近年来,哨所硬件设施得到明显改善,不仅配备了先进的卫星通信设备和高科技监测系统,还修建了电视机、通上了互联网,搭起了一条直达哨所门口的水泥路。但民兵们仍然坚持每天的人工巡视,他们在茂密的林中穿行,背着干粮、防火设施以及各式巡护设备,深一脚浅一脚地,向着大山深处缓缓前行。

习主席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度谋划发展。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如今,神农架森林覆盖率由1985年的63.7%上升到96%,绿水青山更美了,“金山银山”更大了。

神农架的林海,日复一日地经历着风霜。哨所的民兵们,年复一年地守卫着大山。“绿色奇迹”的故事,还在传唱;“华中屋脊”的坚守,仍在继续。

责任编辑 胡傲蕾
分享到:

便民服务

定制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