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临时链接,仅用于预览,将在短期内失效。
长江云

第三届 “鄂有绝活” 专访 | 周可籍:为6G时代点亮“星空”

长江云新闻  2025-01-02 11:06:11
分享到:

12月15日至16日,湖北省“工友杯”第三届“鄂有绝活(e有绝活)”高技能人才技能大赛决赛在武汉工人文化宫举行。

来自全省的70名技能高手围绕数字经济类、先进制造类、现代服务及新就业形态类、乡村振兴类(含非遗传承)赛项同台竞技。大赛尘埃落定,众多高手脱颖而出,获奖选手们应邀接受长江云专访,讲述他们的获奖感悟。

数字经济类赛项

周可籍:10/100G(相干、非相干)融合体制卫星激光通信终端技术

周可籍,烽火通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高级预研研究员。他凭借扎实的学术积累,一路进取,发表多篇高水准论文并申请多项发明专利,承担多项省市级科研项目。其团队研发的10/100G融合体制卫星激光通信终端技术,通过创新采用光波导结构及算法突破,解决了诸多技术难题,实现新旧体制兼容,提升卫星组网灵活性与生命周期,节省巨额建设投入,推动我国卫星激光通信技术迈向更高峰。

学术深耕,厚积薄发

周可籍本科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光电学院,后赴英国谢菲尔德大学电子电气工程学院深造,获得硕士学位,并再次回到华中科技大学光电学院完成博士学位,这些经历为他积累了深厚的学术底蕴。2021年5月,他进入武汉烽火技术服务有限公司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期间发表了1篇EI论文和1篇SCI,新申请了7项发明专利,并作为主要参与人承担了4项省市级科研项目。2022年,他成功获批湖北省博士后创新实践岗位,入选东湖高新区“光谷3551人才计划”优秀青年人才,并于2024年3月以优秀等级出站。出站后,他继续在烽火通信光网络预研部担任高级预研研究员,致力于下一代光网络领域的研究。

创新引领,攻克难题

随着6G时代的到来,卫星互联组网是实现万物互联的基础,卫星激光通信终端是卫星间构建“信息高速公路”的唯一途径。而太空环境复杂多变,传统的通信方式难以满足需求,如何实现高效、稳定的卫星间激光通信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周可籍带领团队,凭借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勇于创新的精神,深入研究,大胆探索。

针对太空中无法铺设光纤的难题,他们创新性地提出采用特殊的光波导结构,构建超长距离虚拟光纤的方案。在解决了基本的通信连接问题后,光在超长距离传输过程中的信道损伤与偏振态控制难题成为了新的“拦路虎”。面对这些困难,周可籍和他的团队没有丝毫退缩。他们经过无数次的实验和数据分析,耗时3年,成功研究出一系列相干光数字信号处理算法。这一成果大幅提升了空间光系统的效率,成本降幅高达40%,解决了我国光基带芯片“卡脖子”难题。

技术突破,赋能未来

时速高达400公里的复兴号,要如何才能与绿皮火车共用一条铁轨呢?在通信领域,周可籍团队也面临着类似的挑战,随着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旧体制卫星面临着快速淘汰的痛点,如何让新旧卫星兼容体制协同运行成为关键难题。

周可籍团队经过深入研究和反复试验,成功实现了10G、100G兼容体制的激光通信技术,并将其融合打造成空间激光自适应通信系统产品。这一技术创新,让通信领域的“复兴号”与“绿皮火车”在同一条“激光轨道”上实现了和谐共处。这不仅提升了组网的灵活性,还大幅提升了现存卫星的生命周期,为我国节省了数百亿的卫星互联网建设投入。

“我相信在未来,我们一定会拥有世界领先的卫星光互联网络,实现天地融合的伟大愿景!”周可籍站在大赛闭幕式的舞台上,满怀激情地说道。他以卓越的科研能力、坚定的创新精神和丰硕的研究成果,在通信领域树立了典范,也将激励着更多科研人员奋勇投身于通信领域的浩瀚星河。

记者/编辑:石靖怡

责任编辑 龚晓艺
分享到:

便民服务

定制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