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临时链接,仅用于预览,将在短期内失效。
长江云

文化中国行·长江之歌丨“郧县人”揭开百万年前人类神秘面纱

长江云新闻  2024-11-08 12:54:04
分享到:

开栏语:长江——中华文明的摇篮。一万年的文化史,众多考古发现和历史文物,勾连起长江的古与今。

即日起,“文化中国行·长江之歌”专题报道推出:“文物篇——镇馆之宝请出列”,通过对长江沿线博物馆“镇馆之宝”、地标性文物古迹等可移动与不可移动文物的探访,挖掘长江沿线文化遗产的多重价值,共叙长江文化渊源。

沉睡百万年,一醒惊天下!被写入人教版历史教科书的“郧县人”头骨化石将于2024年12月起亮相湖北省博物馆,对公众开放。

人类从何处来?中国人是在中国这片土地上自然繁衍成长起来的吗?这是考古学界的“哥德巴赫猜想”。多少年来,我国的考古工作者、古人类专家都在竭力搜寻,企盼着南猿人化石在某一个角落出现。

1989年5月18日,在湖北省十堰市郧县发掘出一具基本完整的南猿古人类头骨化石,经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古脊椎动物和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我国著名的考古学家和古人类专家贾兰坡先生等初步鉴定,此化石属于南方古猿类粗壮种,经过完全修理后,进一步鉴定为直立人类型,并题名“郧县人”。“郧县人”头骨化石距今已有100万年左右的历史,证明了中国是早期人类的发祥地之一,这给人类发展史研究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证据,填补了亚洲古人类发展缺环。

2年后,在正式的考古发掘中,在距1号头骨化石遗址3.3米的砾石地层壁面上又发现第二件头骨化石,编号为2号头骨化石。头骨上还有一个枪眼大小较显眼的孔圆凹坑,有人认为这是导致该“郧县人”死亡的伤痕,被戏称为“百万年前的一场凶杀案”。

但是,无论1号还是2号头骨化石,都不是完好无损的文物有较严重的变形,导致“郧县人”的系统演化地位,始终无法得到确认,这成了古人类学家心中深深的遗憾。能否找到一具更完整的更有说服力的头骨化石呢?这个担子落在了年轻一代的考古专家们身上,他们将目光聚焦在已经发现过的2个头骨化石发掘所在地郧阳区青曲镇弥陀村的学堂梁子上。

之所以叫学堂梁子,是因为汉江河畔这一道山梁上这里原来有一个所小学学堂,位于汉江河畔一道山梁上。古老清澈的汉江蜿蜒而过,水波不兴,江风凉爽徐徐,然而,年轻的考古专家他们没有时间欣赏这清风明月和高山流水,因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完工后,汉江水位将直接抬高淹没到学堂梁子山脚3米的位置。他们用眼睛去看,用眼睛看,用脚去丈量,用手去扒,用眼睛去看,甚至用舌头去舔,以判别是不是化石。

这是在湖北十堰学堂梁子遗址中发现的被命名为“郧县人3号头骨”的古人类头骨化 石(国家文物局供图)。

2022年12月3日,是一个石破天惊的日子,经过连续12小时的工作,距今100万年左右的“郧县人”3号头骨化石被顺利提取出土。33年间,多少人青丝变白发,多少人青春付东流,而他们一抔抔土一抔杯土地掘过,1米又1米地推进,终于在离12号头骨化石33米的地方,又发现了又一具颗保存更加完好的头骨化石。

“郧县人”3号头骨化石是迄今欧亚内陆发现的同时代最为完整的古直立人类头骨化石,对研究东亚古人类发展、直立人来演、直立人与智人演化关系等重大课题,提供了翔实而关键的化石及文化证据,也实证了我国百万年的人类史。

在学堂梁子遗址里,还发现20余种丰富的伴生哺乳动物化石、5000余件大量的石制品等珍贵文物。和10000余件文物标本,特别是发掘出土的手斧比非洲和欧洲还早35万年,动摇了“非洲一元论”的人类起源学说。

文物见证历史,遗址记录文明。文物见证历史,遗址记录文明。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绵延不断且以国家形态发展至今的伟大文明。如今,学堂梁子考古遗址公园已获国家文物局批准立项,将分三期建成以“郧县人遗址”为核心、辐射周围不到约50公里的集遗址保护展示、寻根溯源、科普研学、田园休闲为一体的文化旅游区,更好的地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传承中华文脉。

(来源:长江云新闻)

责任编辑 徐珊珊
分享到:

便民服务

定制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