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进中的湖北·加快发展未来产业 | 探寻未来育种“生长密码”
今年6月,湖北出台方案加快发展六大未来产业,提出要培育生物育种,大力发展智能分子设计和植物基因编辑育种技术。目前,湖北正依托省内近50所涉农高校和科研院所,全力打造生物育种产业新阵地。
生物育种,是个既复杂又漫长的细活,育种专家要反复尝试杂交、回交、自交等选育方法,就好比玩拼图一样需要精准比对,才能找到那些能让作物更强壮、更抗病的“好基因”,这个过程,可能就需要好几年时间。而现在,作物育种有了高科技的加持。在华中师范大学绿色农药全国重点实验室里,科研团队用AI和电脑建模,给种子做“基因体检”,通过基因编辑和分子标记,快速又准确地“预判”出好种子,让育种工作变得更高效。
华中师范大学绿色农药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杨光富:“某一个位点发生突变以后,对小分子的敏感性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然后蛋白自身的这种性质也会发生什么变化,我们都可以进行预测,有利于我们研发工作,实现智能化、精准化和精细化。”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在种植面积受限的情况下,生物育种成为创新种业、降低成本的关键。湖北加快未来产业发展实施三年行动方案提出,要推动良种选育走向精细化、精准化、智能化、功能化和工厂化。为此,华中师范大学绿色农药全国重点实验室结合智能分子设计和植物基因编辑育种技术,和武汉人工智能计算中心、华为公司展开合作,打造出全国首个国产化种药联用平台“神农一体机”,加速多性状种子选育和绿色农药研发,提升作物生长效益。
华中师范大学副教授王凡:“它可以做结构预测的工作,比如说999万个化合物全部排除掉,剩下1万个化合物,再进行一个精准计算,找到我们想要的分子,帮助我们基因编辑育种。”
现在,通过结构预测+抗性突变点位预测,育种效率大幅提高,可节省3到5年的研发周期。与此同时,湖北也在加快生物育种产业化步伐。武汉在全国率先提出要打造中国种都,投资100亿元建设的高农生物园,已经集聚了超过200家种业企业成链发展,是全国种业规模与产业聚集度最高的区域。
武汉高农生物园总经理李贝:“把种业从前端研发到终端的生产加工进行了打通,种业的产值按照20%左右的增幅在递增,去年(武汉)种业全产业链的总产值达到680亿。”
湖北省农业科学院农业新质生产力研究方向负责人郑甘甜:“湖北省有近50所涉农高校和科研院所,有上百家省级以上涉农重点创新平台,拥有华中唯一的国家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中心,收集保存各类作物种质资源10多万份,为开展生物育种基础研究、重要基因挖掘、优良品种培育提供了重要材料。”
(长江云新闻记者 艾思航 林中杰 赵文华 通讯员 宋志辉 李泽飞 陶亚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