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临时链接,仅用于预览,将在短期内失效。
长江云

非凡十年路 | 美丽泰堰忆乡愁

  2024-10-10 10:36:13
分享到:

初秋,行进在湖北省十堰市郧阳区的乡村间,一条条笔直宽阔的公路,阡陌纵横,穿山越水,缩短着城乡距离;沿路两排行道的树木青翠挺拔,路旁花朵盛开,蜂飞蝶舞,车行途中,如入画廊。

穿梭花海的美丽泰堰,乡风扑面,乡音绕耳,乡愁延绵。乡村面貌因泰堰而兴,因泰堰而美。

穿越花海的泰堰线

泰堰线连接十堰市郧阳区城关镇堰河、响耳河、翻山堰、黄土梁、桃花沟等五个行政村,全长17.5公里,于2018年8月开工建设,2020年建成通车,按三级公路标准建设,全线沥青路面,路基宽7.5米,路面宽6.5米,总投资9300余万元。

崇山峻岭中俯瞰泰堰线

全线实施农村公路“路长制”管理,确定镇级路长1名,村级路长5名,设置养护管理责任公示牌,全面落实养护管理责任制。健全完善农村公路养护绩效考核机制,精细化、常态化养护效果明显,路产路权保护持续有力,路容路貌路域环境整洁优美。公路沿线排水、安防、绿化、公里桩、标识标线、交通厕所、公路驿站等附属设施配套齐全;公交站台、候车亭、停靠站、物流快递收集投放等服务设施完善,公路通行安全通畅。

农村公路驿站

泰堰线沿路小景

熊有林是郧阳区城关镇翻山堰村的村民,他还有一个“身份”就是一家物业管理公司的保洁员。平日里,他负责镇上桃花沟村路口到翻山堰村交通驿站一线,约7.5公里路段的公路路面保洁养护工作,除了剪草、处置垃圾等,遇到不能处置的路面问题,他就直接向公司汇报,请专业养护人员和机械到现场进行维护。

泰堰线保洁员熊有林接受逐浪新闻记者采访

泰堰线结合地方人文历史,打造了红色记忆的“红色先锋馆”,书写了“战天斗地·三治改田”全国农业劳动模范高华堂“治山、治水、治土”的愚公移山精神。建设了赋予地方民俗文化和特色乡村记忆的农耕民俗文化馆,展现了大堰乡的沧桑巨变,地方民俗文化、农耕风貌、粮食加工、纺织衣饰、炊事饮食等传统习俗。

鸟瞰泰堰线

郧阳区城关镇翻山堰村村支书朱强介绍,当地村民传承红色文化精神,自觉发扬主人翁精神,积极参与公路建管养运一体化管理,大力发展地方经济。如今,泰堰线已成为抚今追昔的红色研学路。

十堰市郧阳区城关镇宣传统战委员王波向记者介绍泰堰线建设成果

路通产业兴。沿线各村集中打造农旅文融合产业集群,构建以特色农业为基础的支柱产业,大力发展油菜、桃子、无花果等产业基地。建成油料加工车间、香菇扶贫车间等农特产品加工企业,形成了新型“泰堰产业经济带”。让五个行政村的近一万村民年人均收入增加5000元以上,实现了乡村农民家门口就业,家门口创业,家门口安居乐业。泰堰线的修建,让农业产业兴旺了,让农村环境美丽了,让农民生活幸福了。

泰堰线上的香菇产业园

一条美丽产业路,让昔日的贫困小山村,过上了连城里人都羡慕的美好生活。

十堰市郧阳区城关镇翻山堰村村民张大生在当地经营一家小有名气的民宿,亭台楼阁、小桥流水,优美的自然环境和优质的特产美食,让他的民宿生意红火,也让他切身享受到了农村公路修到家门口之后带给他和乡民们的红利。

翻山堰村村民、民宿经营户张大生接受记者采访

酒香不怕巷子深。随着路通及产业发展,吸引愈来愈多的游客来泰堰线旅游。镇村高标准谋划,修建了公路休闲驿站、观景台、景观节点等服务设施;农家乐、综合商超、休闲垂钓、水果采摘、乡村民宿、农产品展示销售等产业如雨后春笋随之兴起;每年按时令季节举办桃花节、油菜花节、篝火晚会、农村春晚等活动。引来八方来客,网红打卡,年接待人数达20余万人次。

翻山堰村民古琴在自家的果园里采摘无花果

当地自产自销的老字号农副产品

十堰市郧阳区城关镇翻山堰村村民刘乾林是村里的文艺骨干,记者见到他的时候,他正和几个村民一起排练传统节目“彩船”。对他来说,农村春晚是乡民们对路通人和、乡村振兴的赞美,也是奔小康路上美好心情的真实表达。

城关镇翻山堰村村民刘乾林接受记者采访

“导演”刘乾林(右一)和他的“村晚”小伙伴儿

2024年翻山堰村“村晚”资料图

从晴天一身土,雨天两脚泥的黄土路、砂石路,到通到家门口的硬化路;乡道从平均只有3到4米宽的水泥砼路面,到如今7米以上的沥青路;从屈指可数的几条乡道,到密织如网的“四好农村路”……

十堰市郧阳区交通运输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公路事业发展中心主任郭永莲不无自豪地告诉记者,近年来,郧阳区在乡村振兴中有序推进农村公路建设,不断优化农村路网,激活乡村振兴新引擎。

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乡村休闲旅游产业链条不断延展,综合带动作用日渐显著,形成了乡村旅游的重点线路、精品线路。

四好农村路带动产业兴

修一条路,造一路景,兴一方产业,活一方经济,富一方百姓。驱车行驶在泰堰公路上,让人对路景相融的自然风光流连忘返。泰堰公路,修建的是道路,树起的是信心,连接的是民心,也让乡村振兴之路越走越宽。



记者:杨均、黄光源

通讯员:兰宇

编审:王超 邓吉

监制:徐曼


责任编辑 吴晓文
分享到:

便民服务

定制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