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节日——经典诵读展播”重阳篇|重阳:九九相逢 岁岁天长
《菊花》
唐·李商隐
诵读:晏积瑄
暗暗淡淡紫,融融冶冶黄。
陶令篱边色,罗含宅里香。
几时禁重露,实是怯残阳。
愿泛金鹦鹉,升君白玉堂。
您好听众朋友,我是赵文瑄。欢迎您收听“我们的节日——经典诵读展播节目”重阳篇。
(点击收听音频)
“今日云景好,水绿秋山明。携壶酌流霞,搴菊泛寒荣……”吟咏着李白登高抒怀的诗句,10月11日,我们迎来又一个重阳佳节。
重阳节的起源,可追溯到先秦之前。《吕氏春秋·季秋纪》记载:“命冢宰,农事备收,举五种之要。藏帝籍之收於神仓,祗敬必饬……是日也,大飨帝,尝牺牲,告备于天子。”可见,当时已有在九月农作物丰收的季节,举行感谢祖先恩德的聚饮活动。
战国时期,楚国诗人屈原在《远游》诗中也有“集重阳入帝宫兮,造旬始而观清都”的诗句。不过,这里的“重阳”是指九月九日那一天,当时还不是节日。
把重阳当作一个节日,最早见于三国时期。魏文帝曹丕《九日与钟繇书》中曾这样描述当时的重阳节:“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
至魏晋,节日气氛逐渐浓厚。到了唐代,九九重阳被正式定为节日,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佳节之一。
在以阴阳交替变化描述世间万物变化的《易经》中,“九”是“阳之极”,月与日都是“九”,两个九相逢即日月并阳,故称“重阳”。其寓意为“九九为阳,地久天长。”
经过两千多年的演变,重阳节已成为多元性的节日。
求寿、辟邪、寻根、尝新、辞青,重阳寄托着人们美好的祈愿。
登高野宴、把酒赏菊、佩插茱萸、食重阳糕、放飞纸鸢、祭拜祖先……其衍生的食俗、佩俗、民俗等节令习俗多彩浪漫。
泰山登山节、江西秋社节、开封菊花会、铜陵龙烛会……其蕴育的重阳特色节庆遍布天南地北。
王娟:重阳节一般都会到郊外去爬山,那为什么会有爬山这种习俗呢?有一个很有名的传说,跟道教有关系。有一个人叫桓景。这个人呢,他跟随叫费长房去学习道教的一些法术。在学了一段时间之后,有一天费长房就跟桓景说,说重阳这一天,九月初九这一天家里要出事了,你的家里要出事了。他说有没有解决的办法呢,他说有,你现在回家去,制作一个香囊,把茱萸的花放进去,佩戴在身上,然后做一些菊花饼啊,菊花酒啊,带着它们一起,爬到一个山上去,你到了山上就可以避开瘟疫。
所以桓景回去之后,就照着费长房的说法就这么做了。之后呢,从山上回来之后,发现家里没带走的那些鸡鸭猪狗,都得瘟疫死掉了,所以他才知道这种方式实际上是保护他和他的全家躲过了一场灾难。之后就变成了一种习俗,人们到了重阳节这一天,一定要像饮菊花酒,吃菊花膏或者是佩戴茱萸,然后要登高去回避,就是去避免这个灾难,所以就变成了一种传统。
“沮水汤汤,桥山苍苍。巍巍祖陵,源远流长。轩辕黄帝,青史垂芳……”相传,九月九日是轩辕黄帝乘龙升天的日子。为了祭奠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每年重阳节之际,陕西都会举行祭祀轩辕黄帝的活动。公祭规模宏大,民祭往往持续数天,期间烛光辉映,青烟缭绕,钟鼓悠悠,不绝于耳,一派古朴虔敬的景象。
把酒赏菊,始于东晋田园诗人陶渊明。他一生酷爱菊花,以菊为伴,被奉为“九月花神”。
菊花在我国古典文学中,与梅、兰、竹合称为四君子;在古神话传说中,则被赋予了吉祥、长寿的含义。菊花不仅仅是一种观赏植物,更是一种文化象征,它代表了高雅、坚韧和纯洁。
王娟:菊有五美,就是菊花有五个非常美好的品德。那这五美表现在哪呢?它首先说,菊花的花朵的形状是圆形的,就像天一样,我们讲天圆地方嘛,所以它花朵的圆就跟天,让人想到这个跟天是一样,圆的形状,所以叫天圆。那它像天,但是花朵的黄色就是,它黄色的花朵又像后土,就像大地的颜色。中国传统五色当中,东西南北中,中是土地。那土地是黄色。这个黄色我用什么来定义呢?用的就是菊花的这个黄。所以后土之色,所以它具有天的圆的形状,又有后土的土地的颜色,所以它兼具了阴阳两种属性。
其次这个菊花,还有一个叫春植秋荣,春天的时候,我们去种植菊花,但是它到了秋后才开花。所以这是一个反季节的。就是,通常我们说春天开花,但是唯独菊花是秋天开放,所以这个就是叫不与百花为伍,所以就具备了一种君子的品德,就是君子,象征这种高峰亮洁,然后又是一种独立,我跟其他人不一样,所以它也成为一个,就是人们心目当中非常有品格的一种花。
另外还有一个特点呢,就是菊花它不落英,是吧?就是我们常常说菊花,它会死掉的时候是萎缩。花朵萎缩,然后就死掉了,它不会像其他花一样,一瓣一瓣地落在地上,所以这个也算是一个非常有品格的。有一些学者就讲菊花为什么叫菊,发菊这个音,它就像聚拢在一起,聚集在一起,所以它也是很形象地描述了菊花至死它都好像不与其他花一样,就是很有气节的样子。
先秦文献中对菊花已有记载。古人很早就把菊花当作季秋九月的物候。
历代文人墨客咏菊抒怀的名篇佳作传诵至今。如王勃的“九日重阳节,开门有菊花”;孟浩然的“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白居易的“满园花菊郁金黄,中有孤丛色似霜”;杜甫的“竹叶于人既无分,菊花从此不须开”……
在古典名著《红楼梦》中,把酒赏菊更是诗意不竭的源泉。《忆菊》《画菊》《访菊》《种菊》《咏菊》《问菊》《菊梦》《对菊》《供菊》《菊影》《簪菊》《残菊》,12首七言菊诗写得可谓是行云流水,描绘出一幅和乐融融、情味浓浓的金秋图景。
1929年重阳节。黄菊盛开,触景生情,毛泽东填词《采桑子·重阳》一首:
《采桑子·重阳》
作者:毛泽东
诵读:雅坤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
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
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黄花”即菊花,典出《礼记》:“季秋之月,鞠有黄华。”这首词一扫衰颓萧瑟之气,以壮阔绚丽的诗境独步诗坛。
节日是流变的传统,变迁是节日的常态。
重阳节以富有生命意蕴的节庆活动世代流传,其传承与重构过程也是传统文化新生的过程。
“千叟宴”原是清王朝为弘扬敬老古风而举办的盛大宴会,始于康熙五十二年(1713),这年三月康熙皇帝分壬寅(二十五日)、甲辰(二十七日)两天在畅春园正门前赐宴。合计两天赐宴人数多达6845人,年龄最小者65岁,规模之大,不仅前无古人,恐怕也是后无来者。
现代重阳节继承了这一传统,并吸取了清王朝“千叟宴”的敬老精神,使重阳之宴温馨而又从容。
“重阳敬老日,百祥临门来。”随着时代的发展,设宴敬老、饮宴祈寿主题逐渐和中国传统孝道伦理相融合,成为当今重阳节庆的重要主题之一。
2006年,重阳节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2年修订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明确规定,每年农历九月初九为老年节。当今,爱老、敬老、助老的新民俗正在形成,不仅接续了传统重阳的内在精神,并有了新的内涵。
每逢重阳,人们会欢聚一堂,共享天伦之乐。或参观菊花展、重阳习俗展、金婚摄影展;或参加敬老茶话会、古诗词朗诵会、赏红叶游山大会……重阳日被更多地视为亲情和友情的表达日。
《都门杂咏·论糕》
作者:清·杨静亭
诵读:肖玉
中秋才过又重阳,又见花糕各处忙。
面夹双层多枣栗,当筵题句傲刘郎。
重阳花糕,对应着重阳节“层层登高,步步高升”的吉祥愿景,它不仅仅是一块糕点,更是一份对幸福生活的期许,一份对长辈的深深祝福,一份对传统节日的敬重与传承。这款既传统又意味深远的糕点,无论经历多少年代,在重阳佳节依然令人垂涎。
秋意浓醉,喜迎重阳。九九相逢,岁岁天长!
听众朋友,您刚才听到的是专题节目《我们的节日——经典诵读展播》重阳篇。
本节目指导单位: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宣传司;主办单位:中国广播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承办单位:中国广播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有声阅读委员会。
谢谢您的收听!
尾声歌曲:《重阳》,演唱:于文华
薄雾浓云愁永昼
(永昼)
瑞脑消金兽
(瑞脑消金兽)
佳节又重阳
玉枕纱厨
半夜凉初透
(凉初透)
佳节又重阳
玉枕纱厨
半夜凉初透
(凉初透)
东篱把酒
黄昏后
有暗香盈袖
东篱把酒
黄昏后
有暗香盈袖
(盈袖)
莫道不消魂
帘卷西风
(莫道不消魂)
(帘卷西风)
人比黄花瘦
人比黄花瘦
(黄花瘦)
(作者:王锦慧 朗诵:赵文瑄 王娟 晏积瑄 雅坤 肖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