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临时链接,仅用于预览,将在短期内失效。
长江云

“桥”见新时代·浙江 | 拥抱长三角 走好致富路

长江云新闻  2024-10-05 21:14:46
分享到:

长江经济带11省市大型全媒体行动《“桥”见新时代》,今天我们走进浙江。2008年5月1日,杭州湾跨海大桥正式投用,这座当时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由我国自行建造、自行设计、自行管理,被誉为“中国现代奇迹”。如今,大桥已安全运营16周年,每2秒就有一辆车驶过,这条纵跨36公里的黄金通道,改变了上海杭州宁波三地的交通格局,激活了杭州湾两岸的经济动能,有力推动了长三角区域联动融合发展,书写了新时代的浙江开放故事。

36公里,乘风破浪,它从江河走向大海,缩千里于咫尺,长桥卧波,海陆联动,它撬动新城崛起,激荡发展活力,它不仅是一座桥,更是一座记录奋斗足迹的丰碑。

宁波工程学院党委书记、原杭州湾跨海大桥总工程师吕忠达:“大桥建设当时那就是一片滩涂,进去的就是一条机耕路。”

二十多年的时间,当年的这片滩涂上,已经高楼林立。改变这一切的,正是杭州湾跨海大桥。吕忠达回忆,当时,虽然大桥建设已谋划了多年,但进展并不顺利。

宁波工程学院党委书记、原杭州湾跨海大桥总工程师吕忠达:“大家还在争论建桥是不是会把宁波的产业拉到上海去,实际上思想还是不太统一。”

2002年,通过多次实地踏勘、详尽调查研究后,浙江省委省政府明确提出,要建设杭州湾跨海大桥,更好接轨上海,主动融入长江三角洲经济圈。

宁波工程学院党委书记、原杭州湾跨海大桥总工程师吕忠达:“开弓没有回头箭,当时明确了这么一个大方向,所以使得前期工作有了一个非常大的推进。”

此后,大桥建设迅速驶入快车道。 2003年年初, 滩涂旁的小村庄,迎来了第一批建设者,建起了第一条施工进场路,20万群众云集在海星村外的滩涂上,见证了大桥奠基。

浙江省宁波慈溪市庵东镇海星村党委副书记章玉亚:“我们原先就是村庄里没有真正的道路,因为大桥建设改名称海星村,(寓意为)海上的一颗闪亮的星星,奠基的那天我们有很多老百姓都涌到滩头上去看了。”

一直以来,杭州湾的存在将长江三角洲分隔成了南北两岸,城市之间流通不畅,长三角两个工业重镇——宁波与上海直线距离不超过150公里,但没有大桥之前,必须要绕到杭州,来回路程增加120多公里,宁波也因此成为长三角交通末梢。不夸张地说,这座桥,就是宁波人的“百年梦想”。但开工后,因项目规模大、建桥条件恶劣、缺少可参照对象,桥梁建设困难重重。吕忠达记得,大桥的桩基就是“拦路虎”,当时,国内没有企业能够生产,他带着团队前后花了近两年的时间,终于完成了技术攻关。在海底,这样的桩基,一共打下了5513根。

宁波工程学院党委书记、原杭州湾跨海大桥总工程师吕忠达:“变化太大了,所以这个桥就是个民心工程。”

终于,天堑变通途。2008年5月1日,杭州湾跨海大桥提前8个月通车,沪杭甬三地之间的两小时交通圈成为现实。

浙江台记者竺舒婷纵跨36公里的‘海上通道’,书写了桥梁建筑史上的奇迹;16年后的今天,又一座一模一样的大桥问世,不同的是,前者建在海上,后者建在云端,前者通行的是人流与车流,后者通行的是信息与数据。”

“上海方向K1392+300非法停车,宁波方向K1386+400道路施工。”

杭州湾跨海大桥指挥中心工作人员:“宁波方向(K)1388+800应急车道有洒落物。请过去处理一下。”

“好的。”

在大桥监控指挥中心,一座“数字大桥”呈现“云端”,实时流量、事件图文、通阻状况、处置进展等信息一一展示,这就是为杭州湾跨海大桥创造的“数字孪生兄弟”。桥面上,双向每隔125米,就有一个支持AI事件检测的数字高清摄像机,为云端提供必要的可视化信息,实现管控信息“一键即达”。通过全桥高清地图、1828套智能雾灯、40处全彩诱导屏、346套定向数字预警广播等智能设备,为桥上通行的车辆,及时准确地传递大桥路况信息,大大提高了通行效率。

浙江省宁波市杭州湾大桥发展有限公司营运监控部副经理谢伟:“宁通过数字化改造我们杭州湾跨海大桥,事故发生率同比下降13.2%,事件检测发现率达到99%以上,施救车辆抵达现场时间也缩短至20分钟以内。”

如今的杭州湾跨海大桥,每2秒就有一辆车通过,目前累计通行各类车辆超2亿辆,累计减少社会能耗成本157.89亿元。受益于大桥连接长三角的便利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原先的滩涂上,现在迎来了大众、吉利等国际一流车企,一个千亿级产业集群正在崛起。杭州湾跨海大桥已成为中国东部沿海的“黄金通道”。

超越自我、勇创一流。继杭州湾跨海大桥之后,嘉绍跨海大桥、钱江通道及接线工程相继建成通车,浙江的桥隧工程建设史上,又增添了“世界级”的两笔。至此,在杭州湾上形成“一湾三通道”格局,对于加速环杭州湾产业带的形成、加快“接轨上海,融入长三角”步伐和促进三地社会经济发展意义重大。

浙江台记者竺舒婷:“桥,化理想为现实,一个个世界级桥隧工程横空出世,一系列自主核心技术推动着浙江从‘桥梁大省’向‘桥梁强省’跨越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跨越。”

(长江云新闻 浙江台 姚会峰 竺舒婷 杨柯 湖北台 覃炜)

责任编辑 王佳薇
分享到:

便民服务

定制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