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见新时代·安徽丨数智赋能 向新而行
长江经济带11省市大型全媒体行动《“桥”见新时代》,今天我们走进安徽。正在建设中的马鞍山长江公铁大桥,全长9.8公里,预计2027年通车,将进一步拉近合肥都市圈与南京都市圈的时空距离,对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和长江经济带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您知道吗?这座桥的主塔用钢就来自桥这头的马钢。一个“双向奔赴”、跨越前行的故事正在发生。
安徽台记者梅兆卿:“一桥飞架南北,江面百舸争流。我现在是在巢马城际铁路马鞍山长江公铁大桥,我身后就是桥梁的4号墩主塔,它的高度达到惊人的345米,也是目前安徽最高的桥梁主塔。大桥巍巍耸立,江水不尽东流。在现场,我们能感受到巨大的震撼。工作人员告诉我们,这座大桥创下了多个第一,不仅有安徽第一,更有世界第一。”
中交二航局巢马铁路CMSG-2标项目副经理陈跃云:“马鞍山长江公铁大桥也是世界上首座双主跨超千米的三塔斜拉桥,也是世界上最大跨度的三塔斜拉桥,同时也是世界上联长最长的钢桁梁斜拉桥。”
桥的这一头,就是缘钢而建,因钢而兴的城市——马鞍山,世界最大钢铁企业中国宝武的控股子公司——马钢就坐落在这里。而托举大桥主塔“拔节生长”的钢材就来自马钢,自2021年1月马鞍山长江公铁大桥动工以来,马钢已累计向大桥供应优质钢材11.3万吨,而三年多来,这座建设中的大桥也见证着马钢转型升级的蝶变。
安徽台记者梅兆卿:“我现在是在宝武马钢重型H型钢分厂,我身边就是一根重型H型钢的成品,可以看到,每一条成品的上面都会有独一无二的编码。在过去,这些编码的喷涂完全靠人工来操作,而现在,这项繁琐的工作已经可以靠机器人‘工友’来完成了。”
在马钢长材事业部重型H型钢生产线上,这个身高一米八的大家伙只需轻展手臂,几秒钟就能完成对产品的打码。
宝武马钢长材事业部CSP热轧分厂工程师贾龙杰:“在没有机器人之前,我需要手拿着一根1米5长的竹竿,在这个钢卷旁边距离大概2米,一手挡着脸,一手拿着竹竿,在上面写下大概9位数字,这个钢卷的温度大概有600多度。”
贾龙杰说,过去,他每10分钟写一下编码,一天下来要写8个小时,效率低不说,高温之下难免会有误差,怎么解决生产中的痛点?变化始于2021年,厂里上岗了43位机器人“工友”,换下了每天和他一样大汗淋漓的同事们。
宝武马钢长材事业部CSP热轧分厂工程师贾龙杰:“我不需要再直接跟这个高温钢卷接触了,我就站在操作室里边对这个机器人下发指令,让它开始工作。(人工)偶尔写号还会写错,但机器人绝对不会出现这样的错误。”
工作岗位危险、劳动强度大只是生产中的痛点之一,作为一家传统钢铁企业,宝武马钢还存在着基础自动化薄弱、工序之间信息不畅等问题。作为一名老员工,宝武马钢长材事业部的邓槟杰说,在过去,生产沟通基本靠吼。
怎么办?数字化转型成为大家的共识。2021年,长材事业部组建了智慧制造项目部,贾龙杰、邓槟杰都是团队成员,克服了各种困难,不到一年时间,长材智控中心正式启用。
安徽台记者梅兆卿:“长材智控中心就相当于各条生产线上的智慧大脑,包括炼钢、连铸、轧钢在内,长材事业部所属的十多家分厂的智控操作已经全部连接到了这里。”
宝武马钢长材事业部设备管理室副主任邓槟杰:“让现场职工脱离了复杂的工作环境,确保了不同工序、不同业务、不同基地之间的高效协作和信息共享,降低了运营成本6.8%,产品不良率明显下降,效率提升了21%。”
依托长材智控中心这个底座,重型H型钢生产线突破了型钢产品逐支跟踪过程控制瓶颈,实现了首例国内热轧型钢产品全流程溯源跟踪,马钢H型钢智能制造示范工厂入选2023年度工信部“智能制造揭榜单位”。
如今,长材、交材、特钢等总厂或分公司先后建起各自的智控中心,各智控中心的信息再汇集到多部门合署办公的运营管控中心,构建起“1个管控中心+10个智控中心”的“一厂一中心”智慧模式。马钢也获得国家级数字化转型最高荣誉“数字领航企业”称号。
宝武马钢大数据和智慧化办公室经理杨凌珺:“近年来,我们不断提升整体的智能制造能力,数智化累计投入近20多个亿,我们的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达到100%,设备联网率达到100%,工业设备上云率已经达到了79.4%,人均年产钢由780吨增至1336吨。”
(长江云新闻 安徽台 姜雷 姜大为 梅兆卿 湖北台 尹华正 覃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