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国行 |地名荆楚行之界桩寻踪:鸡鸣三省叫白浪
从今天开始,湖北广播电视台垄上频道特别推出《地名荆楚行之界桩寻踪》文化探访系列节目,通过一个个地名,解析边界发展密码,续写文化传承新篇。摊开中国地图,40多处三省交界点星罗棋布,省与省间,或以滔滔流水为界,或以巍巍高山作隔;其中,有一条名为“白浪”的古街,地处湖北、陕西、河南交界处,以街中的一枚三棱石划分三省,一脚踏三省,一村三省人,一席三省味,三地积极贯彻落实《乡村著名行动》,人们在此互融互促、共谋发展。接下来请跟随湖北垄上频道的记者,打卡白浪这个神奇之地,去感受一脚踏三省的豪迈,一席吃三省的畅快和国泰民安康的喜悦。

楚剧、秦腔、豫剧……婉转悠扬在三省友谊广场上空,营造出交界之地特有的热闹与繁华。湖北省十堰市白浪镇、陕西省商洛市湘河镇、河南省南阳市荆紫关镇,三省人们在此汇聚、繁衍;楚文化、秦文化和中原文化,在这里世代碰撞,相互交融。

回望历史的长河,戏曲是三省人们生活娱乐、友好相处的重要载体。贾雪芬是河南省淅川县荆紫关镇居民,今年60多岁,从小学习戏曲,让她的身上都是“戏”。
同唱一台戏,共谋振兴业。在十堰市白浪镇一家袜业工厂里,80多名工友跨省上班,同吃同工,每月增收三四千块钱。在贾雪芬看来,三省人们亲密无间,同做一件事,就是最大的幸福。
湖北青回针织有限公司总经理 高振发:我们刚刚开始建厂的时候,我们三个省的员工在一块儿只是工作的关系,然后经过两年的相处,大家越来越熟悉,就像亲人一样。

正当三省人们齐心创造甜蜜事业的时候。在距离袜厂不到一公里的菌菇基地,一片热火朝天。六年前,三省的回乡能人不谋而合——湖北人出技术,河南人招工人,陕西人拓渠道,一起把菌菇卖到全国。
湖北省十堰市郧阳区白浪镇香菇生产基地负责人 杨柳:我们每年三十多个河南的工人在这边生产,基本上包含了我们所有的用工需求。
陕西省商洛市湘河镇白浪社区 菌菇经销商 虞帮根:我们陕西人、湖北人发展香菇产业,就是为了共同致富。

这些年,以食用菌为主导产业,白浪镇发展香菇300万棒,羊肚菌1000亩,实现菌菇产业持续蓬勃发展,特色品牌日渐凸显。同时,三省人们出资出力,加固“陕之咽喉、豫之屏障、鄂之门户”路桥硬联通;畅通物流激活城乡市场;取消手机漫游费。一系列举措,为三省产业深度融合注入强大动能。
湖北省十堰市郧阳区白浪镇党委书记 明堃:近五年来,白浪镇共计投资1.3亿元,修建县乡道路30余公里、通村公路20余公里,修建天惊洞景区旅游专线公路4.52公里,对老路、旧路及公路沿线进行高标准改造、优化,打通断头路,畅通出口路,完善循环路,以交通流量赋能三地经济增量。

立足“三省交界”区位优势,白浪镇牵手两位邻居,联合打造文旅康养产业——一脚踏三省界碑“网红打卡点”、天惊洞溶洞景区、明清古街、丹江河等一批网红景点成功出圈,逐渐形成吃、住、游、购一体化的运营模式,成为带动镇域经济发展的新引擎。曾经三省商贸的交通要塞接续繁华,人们到这里游古街、赏民俗、啖美食、观湖桑,体验“一脚踏三省”的豪迈,感受三省的文化和风情。

产业兴、百姓富、生态美。三省在发展文旅等富民产业的同时,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提升省级重点口子镇形象,打造特色产业样板、小流域综合治理样板,积极引导村民参与生态建设,让绿色发展理念入脑入心。
湖北省十堰市郧阳区白浪镇中药种植户 袁海成:我种中药材大概有3年了,看到每年这个收入过万元。我现在种的有三样品种,一种是中药材的石菖蒲,一种是苍术,还有一种是白芨。石菖蒲根系相当发达,可以保水护土,主要是净化水质,一年四季常青,美化了河道生态环境。
陕西省商洛市商南县湘河镇 居民 李彩莲:我是陕西姑娘,嫁到湖北白浪已经三十多年了。近几年,我们白浪发展得比较好,生态环境也很好,娘家人经常来我们这儿做客,也很羡慕我们这里的生态环境。我回陕西以后,也把我们这里的环境等情况分享给她们,让她们也学习我们这儿的种植模式。

白浪镇地处汉江第二大支流——丹江河中游南岸,三千里北上的汉水是京津冀人们的“生命之源”。今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回信勉励湖北十堰丹江口库区的环保志愿者时强调,南水北调工程事关战略全局、长远发展和人民福祉,保护好水源地生态环境,确保“一泓清水永续北上”,需要人人尽责、久久为功。切实当好新时代的“守井人”,丹江口库区的人们责无旁贷。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的乡镇,白浪镇、湘河镇和荆紫关镇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为指引,在发展绿色低碳产业的同时,不忘争当优秀“守井人”。

互融互促,共谋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三省人们全面推动绿化、美化、亮化、文化“四化”建设,人工绿化山林2000多亩,森林覆盖率达到85%,对12处河道清淤,带动更多人自觉守水、护水、节水,携手打造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的美丽边界。
湖北省十堰市郧阳区白浪镇党委书记 明堃:健全共管、共建、共享机制,实现信息互通、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共赢目标,推进三镇建立党支部联议、文明联创、环境联治、产业联心等五联机制,进一步增强三省友谊,推动三省交界区域融合发展。

发展“一盘棋”,融合“一家亲”。500多年来,当地流传着一首民谣:鸡鸣狗叫听三省,土地毗连屋相邻,百姓同饮一溪水,亲如一家共甘美。从古丹江码头的繁华;到如今互融互促阔步振兴路。三省人们共唱一台戏、共谋一件事、共护一片绿、共吃一桌饭,这样的场景,以“三省石”界桩为圆心的方圆五公里内,每天都在上演。

界桩周围,分布着四家店铺,店主分属三省人,邻里关系融洽祥和,一家有事要离开,另一家会帮着看店;一家店里少了把葱,另一家会急忙送去……如同他们一样,交界处的近10万人们世代在这里勤劳耕作、繁衍生息、情同手足。
记者手记
行走白浪,触摸一砖一瓦、体会风土人情、感受山乡巨变。在这里,我找到了500多年来最珍贵的发展密码——“融合”。三省间,互融互促,无处不在,一个家庭有三个省的人,一件事情有“三双手”来帮,一张桌子上有三个省的菜。听三省人们腔调逐渐统一的方言,体会他们“心往一块想,劲往一处使”的干事决心,这些都让我实实在在地感受到边陲重镇的发展变化。
白浪,就像一朵奋勇奔腾的浪花,汇聚起鄂、豫、陕三地的“争先活水”,托举起融合发展的有力帆桨,奔腾在新时代的洪流里,在丹江河畔打造出一个繁华的“金三角”。而在“偌大的雄鸡”版图上,还散布着四十多个三省交界点,这些因省界汇合而形成的地理节点,或是曾经通达三省的兵家要冲,或是文化荟萃的历史坐标,或是锦绣繁荣的商业集镇,我已有了无边的猜想与祝福。它们,值得我们更多地去寻踪、去感悟!
来源|垄上行
记者 | 陈青 管馨 苏文龙 袁勇攀
编辑 | 王芳 马静
编审 | 仇红月
监制 | 肖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