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襄阳 | 宜城:“丰”景好喜人
大豆玉米“手牵手” 一地双种迎丰收
今年是湖北省示范推广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的第二年,全省共种植了35万亩示范田,其中,襄阳种植6.7万亩,居全省首位。近日传来喜讯,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亩产量实现新突破。下面跟随我们的记者到现场去看一看。
长江云新闻记者 李晓雨:“我现在在襄阳宜城市龙头办事处龙头村,这里的200亩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示范田正在测产验收,我们可以看到大豆和玉米成了‘黄金搭档’,在田间组成了最佳‘CP’,形成‘最萌身高差’,从而更能和谐地共享阳光和充分利用耕地资源。”
9月13号,专家组进行了现场实产测定,大豆平均每亩单产108.12公斤,玉米平均每亩单产403.95 公斤,达到“玉米不减产、多收一季豆”的增产目标。
襄阳宜城市龙头办事处龙头村种植大户 沈综斌:“苞谷大豆综合测算,每亩地大概要增收到300块钱左右,大概200亩能实际增收5万到6万块钱左右,还是比较高兴的。”
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其实就是在土地面积不变的前提下,利用作物的“身高差”,实现通风透光,适当增加玉米种植密度,确保实际产量与净作玉米产量相当,再在多出的空间种植大豆。
农业农村部大豆玉米复合种植专家组成员 杨中路:“在今年这么高温的天气下,玉米接近6000株,实现了一亩地的株数,玉米的产量基本有保证,同时增收了一季大豆,基本实现了玉米不减产,增收一季豆的目标。”
去年,沈综斌流转了200亩耕地净种玉米。今年能实现增产目标,离不开包保专家为其配制的“技术大餐”。首先在选种上,他选择了大豆“宜豆268”和玉米“迪卡653”两个品种。
襄阳宜城市润禾农作物科研所所长 薛家敏:“这个大豆分支多、百粒重高、抗高温能力非常好,这个玉米品种已经在宜城种植了十几年了,去年又把它做了个高密度试验,结果表现非常优秀,所以今年我们大面积种植。”
同时,将大豆和玉米在田间的种植行数调整为 “6∶4”和“7∶4”模式,不仅可以满足作物生长需求,还能实现种收机械化作业;增设水肥一体设施,集成扩行缩株、营养调控、绿色防控等技术模式,助力增产增收。
襄阳宜城市农业农村局种植业科科长 吴运明:“我们最先进的(设施)就是播种一体机,这是我们在宜城自己改造的,可以调控株距、行距,能够施肥、播种,包括化学除草一次完成,节约成本。另外,滴灌设备能够保证它一播全苗,苗期苗壮确保后期增产。”
今年,襄阳市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67000亩,同比增加7000亩。预计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每亩纯收益可达771元,较净作玉米增收约300元。
襄阳市农技推广中心粮油站站长 赵耀:“今年我们在大豆上实现了一个历史性的突破,去年示范的(亩产)是在70到80公斤,但是今年能够达到100公斤的国家标准,实现了我们示范的目标。”
今年,湖北省拿出“真金白银”,在中央财政每亩补贴150元的基础上,省级财政每亩再配套50元,补贴播种、施肥、打药、收获等环节增加的成本。截至目前,全省已超额完成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35万亩目标任务,实际种植达36.6万亩。
湖北省农技推广总站科长 赵光:“下一步,我们将总结去年和今年的种植经验,进一步优化我们的技术参数,科学肥药配比,打造大面积的集中连片示范样板,通过示范样板的引领,带动我们湖北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的进一步提升。”
多措并举保秋收 绘就丰收美景图
眼下,襄阳宜城市正有序推进秋收秋种各项工作,确保颗粒归仓。截至目前,宜城80多万亩秋粮已收获近90%,其中水稻收获超50万亩。
9月23号,在襄阳宜城市鄢城街道木渠村的种粮一体化示范基地,两台收割机在金黄的稻田里来回穿梭,高效完成收割任务。
襄阳宜城市鄢城街道木渠村村支部书记 廖锋平:“今年我们全村共种植了4000多亩水稻,其中包括优质稻兆优5455和E两优603,平均亩产在650公斤以上,比往年多增收50公斤,给农民多增加收入200多元。”
今年,襄阳宜城市水稻种植面积达54.7万亩,预计总产量33.67万吨,比上年的33.42万吨增0.26万吨。为确保粮食及时收获,宜城市协调组织了24万余台(套)农机参与水稻机收,近400家农机合作社积极参与,形成了农业机械化服务的主力军。
襄阳宜城市农业农村局种植业科科长 吴运明:“目前,我市的水稻机收率已经达到99%以上,机收损失率控制在2%以内。”
在襄阳宜城市南营办事处南洲村,来自金龙合作社的农机手们正驾驶着收割机在田间作业,不仅为本地农户提供社会化服务,还吸引周边农机手、农机户入社。
襄阳宜城市金龙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负责人 别兆清:“通过订单化作业模式,统一接业务、统一派单,不仅提高了农机的使用率,还带动农机手年收入,从原先的8万元增加到10万元以上。”
同样,在郑集镇潘河村的天禾米业有限公司的稻米加工车间内,脱壳机、碾米机、色选机等设备正开足马力运转,将一颗颗金黄的稻谷转化为洁白如玉的大米,随后迅速被封装进袋,准备运往全国各地。
襄阳宜城市天禾米业有限公司负责人 尚杰:“截止到今天,我们厂的稻谷收购储存量达到2000多吨,香米的订单已经排到了11月份,车间基本上是24小时不停机生产。”
除了水稻,高粱也迎来了丰收。在襄阳宜城市南营办事处龙潭村的1600亩高粱地里,6台大型收割机正在紧张作业。当地种粮大户王吉祥,从2019年开始流转土地种植高粱,并积极发展订单农业,他种的高粱每年都被劲酒公司提前全部预订,收购价格不仅高,而且完全不用愁销路。
襄阳宜城市种粮大户 王吉祥:“目前种了1600亩的高粱,基本上100万斤左右,百把万块钱。”
来自江苏宿迁的跨区农机手田林浩也加入了这场丰收的盛宴,他带领的6台收割机团队计划在5天内完成收割任务。
江苏宿迁跨区作业农机手 田林浩:“收这3000多亩高粱,宜城这边当地政府、农业部门对我们真的很好,打电话给我们说,说我们这边给你提供极大的帮助,到这边就和到家一样。”
今年,宜城共种植红高粱1万多亩,目前已基本收割完毕。
八月瓜丰收 “炸”出山民致富路
秋意浓,丰收至。近日,襄阳宜城市刘猴镇赵咀村的15亩八月瓜迎来了丰收。八月瓜,又名“八月炸”,满园的“八月炸”不仅让村民们笑逐颜开,更成为他们增收致富的“黄金果”。
在赵咀村的八月瓜种植基地内,一串串成熟的八月瓜悬挂在藤蔓之下,散发出诱人的清香,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采摘体验。
游客 丁玉敏:“这个是我们小时候吃的那个野香蕉,现在通过改良叫八月瓜,这个吃起来软软糯糯的、味道甜甜的。”
八月瓜,曾是深山中不为人知的山珍野果,种子能榨油,果实既可鲜食,也可酿酒、制作果酱和饮料,由于丰富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受到市场青睐。当地于2022年引进八月瓜特色种植项目,通过“村级领办、合作社联办、群众跟办”的方式,成功填补了当地人工种植八月瓜的空白。去年首次挂果后,今年更是迎来了大丰收。
襄阳宜城市刘猴镇赵咀村村支部委员 左平安:“第一批我们作为药材已经收了10000斤,按市场价每斤1元,已经收入10000块,剩下的作为食用采摘,预留有3000多斤,按市场价每斤10元计算,还可以收入30000多元。”
随着八月瓜的成熟上市,赵咀村还巧妙结合了当地自然风光,推出了游客采摘体验、休闲观光游等活动,进一步拓宽了销售渠道,让八月瓜走出深山,走向更广阔的市场,为当地村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经济收益。
襄阳宜城市刘猴镇赵咀村村民 贾明秀:“从开始搞八月炸基地,又是栽杆子、又是栽苗子、还有施肥,摘八月炸都是赵咀一队的,一天搞个百把块钱,一个月搞个两三千块钱。”
近年来,赵咀村坚持走特色发展之路,不仅种植了八月瓜,还引进了太空白莲、野菊花、葛根等特色作物,并发展特色养鱼、养虾等产业。同时,当地积极发展电商产业,让特色农产品跨越山岭,走向全国。
襄阳宜城市刘猴镇赵咀村党支部书记 严新保:“以村集体+企业+农户的发展模式,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因地制宜打造‘一村一品’特色产业,通过产业兴旺助推乡村振兴。”
长江云新闻记者 甘泉 李晓雨 张雪晶 廖云翔
宜城台 李锋 钟军
通讯员 吴运明 刘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