泪目!37年前的这封信,揭开丽江古城一段“惊心动魄”的历史
钩沉历史往事,串起散落记忆。
“中国民居——传统居住研究展”,展出了一封37年前的信,揭开丽江古城一段“惊心动魄”的历史。
朱良文致信背景
上书省长的“丽江保护第一人”。
1986年7月,朱良文带着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的师生到丽江考察,考察结束,顺道拜访老朋友杨克昌(时任丽江地区建委主任)。
见到老友,杨克昌顾不上寒暄,焦急万分地递上一份关于“打通四方街成立指挥部”的红头文件。朱良文一看,怒发冲冠:“这简直是蛮干!外国人都要不远万里来考察学习我们丽江的民居,我们自己竟然要把它拆掉!”
回到昆明,情急之下的朱良文,抱着不管有用无用只能“孤注一掷”的心情,连夜给时任云南省长和志强写下了一封痛心疾首的《紧急呼吁》信。
朱良文致信原文——
紧急呼吁!
和省长:
我最近带领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建筑系的19名师生去丽江,为他们开设“丽江纳西民居”课程,同时进行参观考察。在参观中,他们对丽江古城及民居表现极大的兴趣。他们的系主任奥米尔·金博士4次向我伸出拇指说“丽江古城太美了!”今天在返昆的途中又一次说:“丽江新旧城分开,保存了这么一大片古城,真难得,古城的街道真美!”
近几年来,国内规划界、建筑界专家、学者去丽江考察的愈来愈多,对丽江古城及民居的评价已有定论,一致认为像丽江这么较完整地大片保留的古城在国内已不多见,真是难得的幸存者,有着很大的价值,一直要求要加强保护。
然而,丽江古城目前遭到极大的威胁:新街像一把尖刀已经插入古城之中;关门口一带中心地区建起了体量太大的建筑;一些平顶建筑不断涌现……这些都破坏了古城的和谐与协调,这些“建设性的破坏”威胁着古城的存亡,建筑界无不为之痛心,连卡内基·梅隆大学建筑系师生都为之惋惜。建议政府要采取措施,加强管理和保护。特别是前天,我在丽江某单位听说:现在县领导已决定成立指挥部,负责把古城内的一段新街继续向前打通,穿过四方街。四方街是古城的心脏,心脏一遭破坏,古城的价值将不复存在,即古城将遭受毁灭性的破坏。
当然,古城经济要发展,交通要改善,设施要不断完善,古城在保护的同时也需要建设,但这些必须经过严格的、科学的规划,不能蛮干,要真正虚心听取全国各地专家、学者的有益的意见。我认为丽江古城在建设发展中总的原则应该有利于古城的保护,而不能破坏古城。具体意见是:新的建设(如道路的拓宽、打通)可以动古城皮肉(非重要的地段),但不能动其心脏(四方街)与筋骨(新华街、五一街、七一街、人民街等);一些重要建筑与民居(经多方建议、评定、最后确定)要完整地、分片地保留,这样在点、线、面上都保持古城风貌;新的建筑也要与古城风貌相协调。
作为一名建筑教育工作者,出于对丽江古城的热爱与关心及对祖国建筑遗产的关切,我紧急呼吁省、地、县各级领导要加强对丽江古城真正价值的认识,采取切实措施加强对它的保护,千万不要搞建设性的破坏。否则,丽江这样一座解放后三十多年来在我国难得较完整地保存下来的美丽的古城又将在我们这一代领导者手中遭到毁灭。
和省长,我请求您对这一呼吁的支持,并请及时地制止一些蛮干的行为;同时请省、地、县有关部门与领导能认真研究如何保护丽江古城。
附寄上我前几年调查研究的心得《丽江古城与纳西民居》一文供您参阅(该文83年12月刊于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编辑出版的《建筑师》丛刊17期;另有我们集体研究的专著《丽江纳西民居》一书已交云南人民出版社准备出版。
谨致
敬礼!
云南工学院建工系
朱良文 86.7.17.晚
▲朱良文写给和志强的信件 ©昆明理工大学
▲ 20世纪40年代的丽江四方街 ©昆明理工大学
▲ 如今的丽江四方街 ©昆明理工大学
没想到的是,这封呼吁信很快获得了重视。一个多月后的8月14日,时任云南省长和志强对这封信作出了批示,而和省长正是土生土长的云南丽江纳西族人。朱良文说,一个多月后,省政府办公厅发来了回函,“我当时欣喜若狂”。
时任云南省长和志强批示原文
此件转丽江地委、行署,丽江县委、县政府(抄省建设厅),较完整地保留丽江古城很有必要,这不仅是为了研究颇具特色的纳西族民居建筑的需要,也是为了适应开放和旅游的必须。国内外专家多次呼吁,请你们认真研究,务必做到保留丽江古城。
和志强
一九八六年八月十四日
▲和志强批示文件 ©昆明理工大学
由于和省长的及时批示,“指挥部”被撤销,阻止了对丽江古城“心脏”地段的毁灭性破坏,丽江也因此躲过了一场劫难。这一事件后来被写入县志,先后被多家中央、地方媒体报道,同时作为辉煌丽江改革开放30年的十件大事之一予以宣传,朱良文也被媒体誉为“丽江保护第一人”。现在,朱良文的呼吁信原件作为一段历史的见证,被丽江市档案馆收藏保存。
朱良文护城记
01 初步接触丽江古城
早在20世纪30年代,刘敦祯、刘致平等先辈就为我国传统民居研究开创了先河。
▲清改土归流后的大研古城布局 ©昆明理工大学
80年代初,朱良文读到刘敦祯先生的《中国住宅概说》一书后,被书中丽江民居的图片和对其建筑特点的推崇所吸引,并最终做出选择丽江民居作为自己研究地方民族建筑与传统民居的起点。1981年11月,朱良文带着学生来到丽江,站在狮子山头,他惊呆了,“丽江居然还保留着这么完整而美好的一座古城!”
▲ 丽江古城实景 ©昆明理工大学
意识到保护的迫切,最早源于朱良文亲眼目睹的一场火灾。在他对古城民居进行测绘的过程中,有一天,遇到一处民居失火,狭窄的老街根本无法让消防车进入,人们只能自己动手灭火。“当时感触太深了,这么好的古城和民居不解决保护问题,那很快就会被毁掉。”
▲丽江古城大石桥 ©昆明理工大学
倍感忧虑的朱良文立马找到当地建设局,提交了一个当时尚不多见的“学术报告”。报告中,他讲了丽江古城的价值、存在问题及几点建议。他说,正是这个报告,让当地建设部门第一次意识到了古城民居的价值。
▲丽江古城三潭水 ©昆明理工大学
由此开始,丽江古城及其传统民居把朱良文推上了传统民居研究与探索的道路,他更是与丽江结下了几十年的“不解之缘”。
02 持续保护丽江古城
1982年,朱良文自写剧本拍摄了录像片“丽江古城与纳西民居”,制作声像教材《丽江民居》幻灯片。
▲丽江古城新华街87号立面、剖面
朱良文编著《丽江古城与纳西族民居》©昆明理工大学
▲ 丽江古城新华街87号套院剖视
朱良文编著《丽江古城与纳西族民居》©昆明理工大学
1983年发表了《丽江古城与纳西民居》,该文经调查测绘、两次补充调查后成文,是丽江鲜有人知的时期全面介绍丽江古城和丽江纳西族民居的论文。后期该文成为著作《丽江纳西族民居》(再版更名为《丽江古城与纳西民居》)的基本纲要。
▲ 丽江古城新华街87号和宅二层平面
朱良文编著《丽江古城与纳西族民居》
©昆明理工大学
▲ 丽江古城新华街87号和宅总平面、首层平面
朱良文编著《丽江古城与纳西族民居》
©昆明理工大学
这些录像、论文、著作向世人展示出一座保存完好的古城,成为重要的史实资料。在丽江古城成功“申遗”前,朱良文为丽江古城的发掘、保护、宣传做了大量工作。
▲ 丽江大研古镇 ©昆明理工大学
03 探索古城保护方法
1997年丽江古城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之后,保护好古城已经成为了基本共识。然而,时代变迁推动民居功能变化,旅游发展冲击地域环境与文化,这给古城保护带来许多新的矛盾和难题。
鉴于此,朱良文认为:深入研究保护中的深层次问题,是保护工作的理论基础和实际需要,而最有效的保护办法是面向大众需要进行通俗易懂的教育引导和技术指导,这是保护的现实必需。
▲ 丽江古城实景 ©昆明理工大学
他和团队对丽江传统民居的建筑特色进行概括分析:平面特色鲜明、构筑因地制宜、造型朴实生动、装修精美雅致,编制了《丽江古城传统民居保护维修手册》《丽江古城环境风貌保护整治手册》。
现在两本手册经丽江市人民政府批准已分发至丽江古城的每家每户,成为每个施工队伍的范本,对强化保护、规范管理、市民参与等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
▲丽江古城水系平面图 ©昆明理工大学
进入新世纪,朱良文团队在丽江参与了不少项目的规划、设计工作。总的原则是:古城核心保护区内的项目严格控制体量、尺度及传统形式;环境协调区内的项目虽然可以用新的材料,但在总体及细部上皆力求与传统形式协调;新城区的项目把握现代本土建筑的创作方向不搞伪传统力求创新 。
▲丽江古城实景 ©昆明理工大学
2010年春,朱良文团队对古城保护区外的建筑风貌全面开展调查研究,拟定了《丽江当代本土建筑设计导则》,提出倡导性和限控性的建筑设计导则,指出了五个方面的基本认识:什么是丽江传统建筑的本土特质;当代本土建筑与传统本土建筑的继承性和差异性在哪里;什么是丽江当代本土建筑创作的方向;丽江当代本土建筑的创作设计从哪些方面做起;怎样营造推动本土建筑创作的环境。
▲丽江古城街巷 ©昆明理工大学
在传统的理论研究中,朱良文认为历史城镇及传统民居有着深厚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建筑创作价值。只有对传统的价值有完整和系统的认识,才能明确保护真谛,明辨传统保护和发展中的正误,才能使历史城镇得以完整保护,且富于生命力地传承下去。同时他更倡导学术上的深入与实践中的浅出相辅相成,对当地传统民居保护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丽江古城实景 ©昆明理工大学
如今的丽江已经发展成为享誉海内外的旅游胜地和历史文化名城,开创性地创造出民族文化与经济对接的“丽江现象”,2001年10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为“丽江模式”向全世界推广,成为世界遗产保护和旅游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成功典范之一。
朱良文(1938—— ),昆明理工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昆明本土建筑设计研究所所长,曾任中国文物学会传统民居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建筑学会民居专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民居建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先后被授予首批"中国民居建筑大师"称号、"中国民族建筑事业终身成就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