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见新时代|帕德玛“梦想之桥”背后的故事
8月22日,“桥”见新时代广电全媒体行动在湖北武汉正式启动。在启动仪式上,中铁大桥局集团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周功建和武汉理工大学跨文化交流与“一带一路”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孟加拉籍学者加力布分享帕德玛“梦想之桥”背后的故事。
帕德玛“梦想之桥”背后的故事
华正:朋友们,刚才,我们讲述了一座座桥的故事。有这么一座桥,在建设期间,两次被习近平总书记提及,它就由中铁大桥局建造的孟加拉国帕德玛大桥。下面我要请两位嘉宾上台,分享他们的故事。首先让我们有请见证帕德玛大桥改变自己家乡的孟加拉籍学者加力布,欢迎!
华正:你好,加力布,又见面了。我先问个问题,帕德玛大桥通车后,您回过老家吗?见到这座桥了吗?
加力布:主持人好,大家好。大桥通车后,我回去过两次,我看到帕德玛大桥给我的家乡带来了很大的变化,人多了,车也多了,整个区域“活跃”起来了。孟加拉国西南部有一个很重要的陆港,当地的海关人员曾告诉我,帕德玛大桥没通车之前,每天经陆港运输的卡车最多只有50辆,如今提高了3到4倍。
华正:这座桥给大家的生活也带来了改变吧?
加力布:对的。我碰到了一个农民小哥,以采摘椰子卖给路过的卡车司机为生,有大桥前有时候一天连10个椰子都卖不出去,而现在每天可以卖200—300个椰子。原来没钱上学的孩子,现在去学校了,这个家庭的生活有了新的希望。
华正:当地人对帕德玛大桥是不是赞不绝口?
加力布:帕德玛河在当地被称为帕德玛海,因为河面宽广,水情复杂,刚听说中铁大桥局要在这里修桥大家都不相信,只有包括我在内的少数人相信他们有能力做这件事。经过8年建设,大桥通车了,实现了孟加拉国几代人的梦想。有个有趣的事,当地人现在已经把“中国人”变成了一个形容词,想夸这个人聪明能干,就说“你是中国人吧”。
华正:我听明白了,“中国人”这三个字在当地已经变成一个夸赞别人的形容词了,加力布,你很“中国人”,就是夸你聪明、勤奋、能干。
加力布:对对对。
华正:好,您是作为大桥建设的受益方,我想您肯定想听听大桥的建设者们他们的故事。接下来,让我们有请参与帕德玛大桥建设的中铁大桥局总工程师周功建。欢迎周总。
周功建:主持人好,大家好!
华正:周总,您刚在台下老半天了,也听到了当地人对这座大桥的赞美,中国人在当地,已经变成了一个夸赞别人的形容词了。这方面离不开您和建设团队的付出。听到这么高的评价,您有什么感受?
周功建:非常骄傲!帕德玛大桥是孟加拉人民心中的“梦想之桥”,也是迄今为止中国企业自主中标的最大国际桥梁项目。我们感到非常自豪!
华正:在大桥建设期间,有没有让您印象深刻的故事?
周功建:从2000年修建帕克西大桥开始,大桥局已经在孟加拉修建了10余座桥梁。我们见过很多感人的故事,比如有一次中国员工生病,需要大量的输血,孟加拉籍的员工纷纷要去献血,我们也感受到在国外的温暖。还有一次,一艘载有20余名孟加拉人民的快艇侧翻了,中国员工奋不顾身地施救落水者,挽救了20多条生命,体现了我们参建者的奉献精神和国际担当。
华正:最后一个问题,我们常说湖北建桥军团,这个建桥的主力,其实就是咱们中铁大桥局。能否给我们分享一下咱们大桥局目前在国内外建桥的情况?
周功建:中铁大桥局因桥而立、因桥而兴,从武汉走向全国,从长江走向海洋,从国内走向国际。70多年来,我们参建了88%的长江大桥、78%的跨海大桥、97%的公铁两用大桥,跨度超千米的超大跨桥梁参建率达80%,中国的桥梁建造技术已经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
与此同时,我们积极响应“一带一路”倡议,已在马来西亚、坦桑尼亚、摩洛哥等20多个国家建造了40多个具有影响力的项目,为“一带一路”注入新活力,不断擦亮“中国桥”的名片。
华正:好的。桥,连接了此岸和彼岸,连接了建设者和受益者。其实今天舞台上的两位嘉宾正好代表了这两个群体,那么我就借这个舞台,一起握个手吧,您看,握手的姿态,其实也是一座桥。朋友们,一座座大桥见证着交通强国建设的铿锵步伐,勾勒出中国发展、联通世界的坚实足迹。期待未来能建设更多的合作之桥、发展之桥、友谊之桥。
(来源 长江云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