锚定现代化 改革再深化 | 以“用”为导向 “链”就湖北科创新动能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加强创新资源统筹和力量组织,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实现这一目标,关键在于解决创新资源分散、创新供求错配、创新能级不强等问题。眼下,湖北以“用”为导向,在全国率先探索建设科创供应链平台,形成了“企业出题、高校院所响应、以需定研”的新模式。
在省人民医院,原本数个小时才能完成的胃病检查报告,如今,一分钟就能出来。效率提升,得益于这套内镜智图大模型及自动报告系统。
武汉楚精灵医疗科技有限公司技术总监胡孝:“传统的方式医生就是在做报告做内镜的过程中,自己去采集图片,同时进行每个病灶的一个诊断,非常地费时费力。我们利用大模型这样一个技术,可以快速捕获这些可疑的病灶,它能够输出比较精准的诊断文字。”
如今,人工智能、大模型等新技术,正在改变着传统医疗的诊断模式,但这背后的技术难度,并非一家企业可以攻关。楚精灵研发的这套系统,就曾一度陷入困境。
武汉楚精灵医疗科技有限公司技术总监胡孝:“我们缺乏临床的指导,同时很难去获取高质量的临床数据。”
一项科技成果的背后,需要研发端、应用端、资金端等多维度的支撑。湖北,作为全国三大智力密集区之一,拥有着实力强大的科技力量矩阵,如何让这些要素精准对接、高效流通,这是推动科技成果转换的关键。
湖北省科技信息研究院科技发展战略中心主任林洪:“首先把企业的需求找到,根据需求让高校院所进行定制化的开发。”
为此,去年6月,湖北在全国率先启动以“用”为导向的科创供应链平台建设,汇集了全国115家科研院所、30多家实验室、工研院等创新资源,就像一个“科创淘宝”,技术供需双方,通过发布需求,就可以找到彼此,形成“企业出题、高校院所响应、以需定研”的匹配模式。
湖北科创供应链有限公司技术经理人杨文思:“会发布技术、金融、人才和场景的4类需求,每条信息都配备了技术经理人,全程和企业包括科研机构产生联动,实现1天对接、5天详细沟通、15天给出一个初步解决方案的结果,确保它(合作)能落地。”
今年2月,楚精灵在这个平台上发布了技术需求,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消化内科迅速响应。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消化内科董泽华医师:“他们提出的方向跟我们的临床需求也是高度吻合的,从临床的最真实的问题出发的,告诉工程师怎样把它训练成我们真正可用的一个模型,形成非常紧密的合作关系。他们那边做好了之后,立马就可以在这边装机进行试用,在几个月之内开发出一个新的产品。”
供需对接,打破信息壁垒是第一步。从实验室到生产线,还需要解决另一大难题——资金。为此,武汉东湖高新区设立每年2亿元科创供应专项资金,单个项目最高能拿到3000万元的奖补,创新投入“政企共担”。
湖北科创供应链有限公司董事长姚建青:“科技成果的转化它本身就是有风险的事情,早期科技成果转化阶段,政府和产业界按2:1的这样一个投入,在科技成果商品化阶段给予1:1的相应的资金支持,让企业更有积极性地去做科技成果研发。”
市场、政府协同发力之下,技术供需双方正“破壁相见”。眼下,科创供应链平台正从光谷辐射到全省各市州,让更多企业找到了“技术盟友”。
黄石东贝压缩机有限公司开发部产品主管吴永恒:“通过平台,我们得到了中科院湖北产业技术创新与育成中心的支持。针对我们这款样机的实际运行情况,联合攻关这项技术,差不多两个月之后,他们就把样品寄给我们了,缩短我们的研发周期50%以上。”
襄阳市科学技术局副局长汤凯:“有效解决长期以来襄阳高校院所较少、能级不高、高端人才缺乏、供需信息不匹配等问题,促进了符合产业发展的科技成果落地转化。”
截至目前,湖北科创供应链“天网”平台已吸引34706家企业入驻,共发布需求17417项。其中,供需对接已完成4885项。与此同时,平台的外溢效应也在不断显现,今年,大湾区和欧洲离岸中心也投入使用,链接了大湾区及境外研究机构50多家,对接项目超150个。
湖北科创供应链有限公司董事长姚建青:“把全国的科创数据进一步在我们平台进行汇聚,让学术界、产业界、人才链这些科创要素资源,能够充分地整合,让我们的科技创新能够在企业具体落地。”
(长江云新闻记者 余旭东 李晓雨 汪佳睿 黄石台 襄阳台 通讯员 施馥甜 池霞 李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