锚定现代化 改革再深化|武汉黄陂:为市场主体建立“信用档案”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加快建立民营企业信用状况综合评价体系,健全民营中小企业增信制度。在湖北,武汉市黄陂区率先为所有登记在册的市场主体建立起“信用档案”,推动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
这家位于武汉市黄陂区的建筑公司,正在准备当地一处配电增容项目的投标资料。这次,企业最大的感受是方便。
武汉市鑫项融建筑工程有限公司总经理丁咏松:“以前投标要开具企业经营情况证明、无犯罪记录证明多项资料,现在只签一份信用承诺书,帮我们节省了至少10多天的时间。”
从“一摞纸”到“一张纸”的改变,来源于当地为市场主体都建立了“信用档案”,并且可以一键公开查询。
武汉市黄陂区行政审批局副局长李耀军:“实现了‘数据多跑路 群众少跑路’,在45项审批事项中,为市场主体减免85个(信用)证明材料。”
建立涵盖所有市场主体的“信用档案”,并不容易。黄陂,有汉口北大市场和木兰景区群特色经济主体,决定了当地市场主体中,个体和“农专”占比高,流动性高、信用水平参差不齐。
去年,以省、市将黄陂区作为“推行个体工商户和农民专业合作社信用风险分类管控试点”为契机,黄陂区开始大规模盘“家底”,摸排个体和“农专”的经营异常率达36%,未按时年报、登记地址无效是主要的异常情况。
为此,黄陂区一方面打破数据壁垒,联合区发改局、税务局等33个部门,将各自产生的市场主体信息上传到数据交换平台;一方面联合推进“三书同达+协同修复”,开启了市场主体的信用修复。
武汉市黄陂区市场监督管理局信用风险及企业监管科科长丁军:“截止到2023年9月份,我们一共修复了2.3万户,(异常率)由原来的36%降到了12%。”
现在,黄陂所有市场主体都拥有了“信用档案”。好不容易归集起来的数据,如何才能发挥更大的作用?依托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当地让“深藏闺中”的信用数据走了出来,在今年全面打造了“信用+”多个应用场景。比如,创新推出了“民宿贷”产品,让信用变现。
马跡山度假山庄总经理匡丹:“山庄整体的环境、游乐设施、居住环境都要做整体的项目升级,这一次我们没有任何的抵押,凭借我们的信用和数据拿到了贷款。”
工行武汉黄陂支行公司部经理施展:“信用方式的最高额度可以办理200余万元,对四家民宿企业办理了近500余万元的授信。”
依托“信用+”,为经营主体提供差异化激励措施,截至今年8月,黄陂区今年已新增市场主体26300多家,同比增长近四成。眼下,全省共有10地正在开展中小微经营主体“信用+”体系创新改革试点,探索惠企服务新路径。
湖北省市场监管局信用监管处一级主任科员陈亮:“推进中小微经营主体‘信用+’体系创新与专业领域风险防控有效结合,同时优化监管资源配置,实施更加科学有效的监管,进一步提升监管效能。”
(长江云新闻记者 李慧 宋杰 黄陂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