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进中的湖北 | 跨越“死亡谷” 湖北加快推进中试平台建设
中间试验,是科技成果转化为企业产品的关键一环,也是跨越创新“死亡谷”的重要跳板。当前,湖北正系统推进中试平台建设,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在武汉中关村中试实验室,技术人员正对海微科技小批量试产的车载液晶屏进行电磁兼容性测试,提前解决量产中的“疑难杂症”。
武汉海微科技有限公司高级副总裁汪杨刚:“在产品试生产的初期,良率只有不到30%,联合实验室进行一些问题的共同的攻关,把良率提升到一个非常好的水平,才能够保障产品的顺利量产。”
一件创新产品,从原型样品到定型量产,需要经过多个轮次多项指标的检测,这个环节就叫中试。对于初创型企业来说,要建立一个功能齐全的中试车间,成本太高,只能依托其它企业或科研院所的实验室来进行。就拿光电子信息产品普遍需要进行的电磁兼容试验来说,以往很多企业都需要到外地排队,一位难求。
中关村硬创空间集团有限公司测试工程师熊燕飞 :“到北上广去排期,去约实验室的时间,三个月左右,在我们家门口的话,会缩短到一个月左右。”
加快补上“中试”这关键一环,近年来,湖北以“用”为导向,加快完善中试平台、检验检测中心等科创公共服务设施。两年前,中关村硬创空间集团在武汉设立华中总部,目前已服务2500多家企业。当前,平台还整合全国资源,解决产品中试后与行业标准、国家法规不一致的共性难题,并在全省率先将试验产品中试与量产产品的标准测试并行推进,缩短试验周期。
中关村硬创空间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武汉实验室负责人朱志猛:“在标准化和法规化我们是专业的、擅长的,从研发初期就规避(问题)来支持产品,加速产品的上市周期。”
以中试为突破口,湖北还加快布局概念验证平台、检验检测中心等科创公共服务设施。今年以来,全省首家光电产业概念验证中心——湖北光电产业概念验证中心成立;九峰山实验室已构建起全球最先进的化合物半导体工艺、检测基础设施。仅武汉市备案的中试平台就达156家,有效支撑生命健康、新能源汽车等优势产业的发展,目前湖北科技成果省内转化率已由5年前的37%提高到65.2%。
(长江云新闻记者 杜瑞雪 黄朋威 彭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