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走入孩子的心灵
小宇,聪明倔强。最近在校表现一反常态:作文三五行,英语课上与老师顶嘴:“我没举手,你为什么喊我,你这是在针对我,我就是不读,边说边把英语书往地上一甩。”英语老师气的找我“相助”,躲在厕所里吃口味王,把牛奶挤进同桌书包里……,一件接一件的闹心事迫使我打电话将小宇妈妈请到学校来。
小宇妈妈善良明理,看了孩子在校的“违规”记载,先是道歉,后是叹气。原来,小宇有一个乖巧懂事的姐姐已上大学,他的降临迎来了全家人对他的百般宠爱,让他从小就养成了任性、唯我独尊的性格。在他两岁时,父母外出打工,由奶奶照顾,奶奶疼爱他,不让他做任何家务,爷爷溺爱他,经常给予物质满足。小宇马上要读六年级了,本学期妈妈就留在家专职照顾他,妈妈对他学习要求严、期望高,让小宇感到烦躁不安,加之爷爷又在家开了个棋牌室,妈妈怕影响孩子学习,想搬出去住,小宇坚决不同意,爷爷也反对,全家人闹得不愉快,爷爷为了哄小宇开心,背着妈妈给孩子零花钱。棋牌室客人悠闲自在的生活让小宇羡慕,产生厌学,遭到一家人责骂,爷爷欲断他的“钱”路,他就开始和家人对着干,把自己独自反锁在房间不开门,不吃饭,不上学。对于小宇的“逆反”,妈妈表示已无计可施了。
小宇的逆反是进入青春期的一种表现,他把家长批评、老师的帮助理解成与自己过不去。分析其原因:一是家庭教育不得法。二是老师处理方式不得当。三是像他这种年龄的青少年学生说幼稚却有点懵懂,说成熟却又茫然,使他看问题产生偏见。我决定从多方面关注他、转化他。
1、改善家庭教育环境:多与家长交流教育孩子的方法,讲解青春期孩子的固有特点,多为孩子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多带孩子到户外做些亲子运动,多鼓励、少批评责骂孩子,从而慢慢消除他的对立情绪。
2、正确疏导:让任课教师正确对待像小宇这类明显具有逆反心理的学生,避免与他正面发生冲突,注意保护他的自尊心。采用以柔克刚的教育方式进行疏导。小宇,今天精神不错,肚子还 “疼”吧,我和英语老师商量过了,以后英语课上你会了就举左手,她就叫你,不会了就举右手,她就不叫你,生病期间落下的功课,可以找英语老师单独给你补补,顺便我也跟着学点英语,可以吧!从而逐渐缓解师生关系。
3、因势利导:善于发现他身上的闪光点,利用小宇在数学方面的天赋建立一个帮扶小组,由他担任组长,让他把大部分心思转移到他感兴趣的事情上,并以小干部的标准约束他自己。在学校举行才艺表演比赛中给他展示的机会,我与他交流跆拳道的串台词怎样编写才会更铿锵有力,让他一边诵着:“成长不止是书本,还有阳光和汗水,运动不止是健康,还会让你更自信,搏击吧,我的跆拳道”,一边闪亮登场,他凭借自己熟练标准的动作,力与柔的完美结合赢得了台下阵阵掌声……那一刻让他重新找回了自信。
小宇的进步在期待中发展,可好景太短暂。一个周三下午,我正在班主任开会,手机弹出一条信息:“安老师,班上小宇把班长给打伤了,你赶快回办公室里一趟。”我三步并着两步快速赶往办公室,走进办公室的那一刻,我看到班长还在抽泣,左胳膊和右手臂上的伤势看了让人心疼。我一边给班长涂擦碘伏,一边问:“怎么伤口这么深?”班长说是小宇用灰撮砸的。我强压住心中的怒火,对小宇说:“我要带班长去包扎,你先呆着,一会儿回来在听你的解释。”
从班长口中得知:下午第二节下课时,一梵经过小宇的座位准备出教室,小宇顺手把一梵的长裤扯下,一直扯到裤脚口,周围的同学见状哈哈大笑,羞的一梵哭着跑回自己的座位继续哭,班长去安慰一梵,小宇却说班长多管闲事,自己有50元钱能与一梵“私了”。班长说小宇不文明,与小宇理论起来,小宇气的拎起灰撮就朝班长砸去。
十分钟后,我再次回到办公室,看到小宇低着头,他瞄了我一眼,又低下头,此时的我心情非常平静,想听听他的解释,他说:“我是在和一梵开玩笑,没想到他哭了。我想上前去哄他,没想到班长说我“流氓”。我又拿出50元钱给一梵看我有钱,等放学了,我会陪一梵去买些好吃的,班长又骂我有钱了不起,我就拧起灰撮……”。
我趁机引导小宇 :首先,你也没想到事情会发展到这个局面,是吧!他不吱声。当众扯下别人裤子可不等同于玩笑,它是对别人的伤害、侮辱、不尊重,情节很严重。其次,其实你已经意识到自己的不对,并想用钱来弥补自己的过错,对吧!他“嗯”了一声。但是,有些事情是不能用钱能解决的,你应该拿出自己的诚意,亲口去给一梵道歉,请求他的原谅。最后,班长的语气的确有些过重,但他是在帮你解决麻烦,你应该能感受到,要学会调控自己的情绪。听了我的分析,小宇眼中似乎有了光,意识到自己的错,他小声说:“安老师,对不起,我不该扯一梵的裤子,不该私自带钱,不该用钱来买回一梵对我的原谅,更不应该打伤班长,我错了,请您原谅,我向他们道歉。”
我知道,这是他的一念之差,是他的幼稚、懵懂、茫然造成的一错再错,我允许他在进步中的“反复”,并抓住他的“反复”进行耐心地循循诱导,诱导他走出迷茫的心灵误区,促使他不断进步。
“逆反心理”现象在青春期孩子身上是常见的,作为老师在学生问题产生过程中应该给予更多正面的引导,多从孩子的角度着想,深入去理解孩子心里在想些什么,会有什么样的感受,那么,再倔的孩子也会有被感化的一刻;走进孩子的心,了解孩子的需要,从孩子的现实出发,耐心细致地引领,再强的学生也会逐渐进步。努力进入孩子的心灵,凡事为孩子着想,以此为出发点开展教育,这就是教育成功的秘诀。
通讯员 安德枝
来源 湖北老河口市李楼小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