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生不息 劫劫长存——体验生命的缺失
一、活动基本信息
活动对象:中职护理专业二年级学生
覆盖人数:30人
持续时长:90分钟
实施单位:宜昌市校外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站
二、活动背景与目标
2021年9月,五部委联合发布《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卫生与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提出:要积极开展生命教育,增强学生尊重生命、珍爱生命意识。湖北三峡职业技术学院设有助产、康复治疗与技术、老年保健与管理、护理四个专业,专业服务领域恰好涵盖了“生”、“老”、“病”、“死”四个重要的生命阶段,各个专业均配备了标准化的实训室及实训设备,具备开展生命周期体验的基础和条件。
宜昌市校外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站依托湖北三峡职业技术学院“毕生体验”特色心理工作室,将生命周期沉浸式团体辅导带到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强调用体验学习替代传统说教,唤起孩子们对生命的感受,帮助孩子们更深刻的与生活联结,引导孩子们远离生命困顿,培养阳光积极的生命态度。
三、活动内容与设计
生命全周期团体辅导分为四个单元:“生”的惊喜,即借助孕肚装置和分娩疼痛体验仪体验怀孕和分娩疼痛,认识和感知生命;“失”的磨炼,即借助轮椅和拐杖体验生命中的缺失,欣赏和敬畏生命;“老”的接受,即借助高龄模拟装置体验身体变老,珍惜和尊重生命;“死”的面对,即通过哀伤辅导引导学生正确面对生命逝去,完善生命。
本文以第二单元“失”的磨炼为例,阐述一次团辅活动,展示生命全周期团体辅导的模式和做法。
(一)暖身活动:播放视频《5岁到90岁的人生难题》
这是一段让人笑着开始,哭着结束的视频,旨在引导学生:没有哪一个阶段是轻松的,每一个人生阶段都有它的难题,不管是关于学业、生活、爱情、友情还是理想。
(二)过渡活动:思考自己的人生难题。
引导语:通过暖身活动,我们了解到了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都有它的难题,接下来请大家思考和讨论:你认为自己当下最大的人生难题是什么?
在学生充分讨论的基础上,发布讨论话题,收集学生的答案。
(三)主题活动:体验轮椅上拐杖下的生活
引导语:通过一段视频,我们了解了从5岁到90岁的人生难题,刚刚大家也倾诉和表达了自己当下的人生难题。在我们的一生当中,总是不得不面对生命中暂时甚至永久的身体缺失,下面我们一起进入今天最重要的体验环节。
体验1:假如你是一位脑梗康复期患者,身体偏瘫,如何利用轮椅行走。
体验2:假如你是一名骶骨断裂患者,目前下肢瘫痪,如何利用双拐直立和行走。
体验3:假如你失去了某一部分肢体,你如何完成生活中的一个简单动作。
(四)结束活动:分享领悟
体验活动结束后,学生自愿分享领悟。
引导语:感谢同学们真诚又真实的分享,谢谢你们的坦诚,也祝愿你们的人生永远不会遇到今天的假如。现在我非常想再问一遍那个问题:你认为自己当下最大的人生难题是什么?
学生非常整齐而又一致地回答:没有,我现在没有难题。
“生生不息,劫劫长存”活动现场(部分)
四、活动组织与实施
2023年6月19日,依据全省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月活动的总体安排,为进一步提升我市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素养,市委文明办、市教育局联动宜昌市校外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站启动了首次阳光少年心理体验游学活动,30名中职护理专业二年级学生代表来到宜昌市校外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站参加“失”的磨炼团体辅导,持续时间为90分钟。
五、活动效果与影响
基于专业教育,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这是一次挑战和尝试,从学生的反馈和改变来看,这一次尝试是成功的。对比体验前收集和体验后分享,我们看到了改变:学生从对学业、就业等具体事件感到焦虑和迷茫,到明确地表示自己对现阶段的状态非常满意、没有人生难题,这是关于生命困顿最好的理解和改变。
从心理健康教育角度来看,通过体验生命中的缺失,联系自己的实际情况引发感想,让他们对生命有新的认识和看法,拥有积极的生命态度。从专业教育的角度来看,作为医护类专业的学生,通过体验未来工作对象的生活和感受,增强认同感。从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来看,通过感同身受,学生学会尊重和照顾特殊群体,完善道德品质,培育理想人格。
六、活动特色与亮点
“设境体验,知行并进”的沉浸式体验式心理团体辅导模式,提供了生命教育的全新模式,让学生真实地体验生命中的各个周期,通过真实的体验,广泛的参与,勇敢的分享,培育学生积极阳光的心态,引导学生远离生命的困顿,引领学生找到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将心理健康教育、学生专业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完美融合到一场班团活动中,建立了一种新的育德育心育人体系,这也正是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怀进鹏同志所强调的:育德育心要更加有机结合,把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贯穿于思想政治工作全过程各环节。为中职学校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可复制的推广模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