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临时链接,仅用于预览,将在短期内失效。
长江云

武汉大学南北极科学考察团队:青春之花 极地绽放

长江云新闻  2024-04-30 20:25:24
分享到:

昨天(4月30日),武汉大学南北极科学考察团队获得第28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集体”荣誉称号,是湖北唯一获此殊荣的集体。一起来听听他们四十年接续奋斗,勇攀科学高峰的故事。

这是不久前武汉大学举行的一场科普活动。刚刚完成中国第40次南极考察任务的四位队员——李雪平、张保军、耿通、褚馨德讲述了他们的科考故事。“95后”小伙儿耿通,是武大南极测绘研究中心在读博士生,中学时代就憧憬着奔赴南极的他,这次终于圆梦。而南极的彻骨奇寒和危机四伏,给这位“新人”带来了扎扎实实的磨砺与挑战。

中国第40次南极科学考察队队员、武汉大学中国南极测绘研究中心研究助理耿通:“当时我们在回程的路上,大概距离中山站100公里处,强大的风暴引起了剧烈‘地吹雪’现象。当时几乎迷失了方向,能见度最严重的时候不足5米,在原地停滞了大约2天的时间。”

历经风雪,耿通完成了内陆GNSS基准站维护升级等10多项科研任务,而最令他骄傲的是,在2024年元旦当天,他和队员们在昆仑站举行了升国旗仪式,将五星红旗在南极冰盖之巅升起。而这个位置,正是20年前,他同课题组的老师张胜凯所到达的地方。2005年1月,武汉大学的张胜凯等12位中国科考队员将国旗插上了冰穹A,代表人类首次登上南极冰盖最高点。

武汉大学中国南极测绘研究中心副教授张胜凯:“20年前我去南极的时候,也是刚刚20出头。经过20年的发展, 我们国家科技实力和后勤支撑的能力,都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同样的传承故事,还发生在队员褚馨德和他的导师艾松涛之间。武汉大学中国南极测绘研究中心副主任艾松涛,25岁时首次踏上南极大陆,到现在前后16次赴南北极考察。他的学生褚馨德,这次出征南极同样也只有25岁。他和队友利用无人机航飞识别陨石分布,采集了大量裸岩、积雪和冰裂隙等数据。趁任务间隙,褚馨德还拍摄了大量珍贵的照片,制作成一套特殊的“明信片”。

中国第40次南极科学考察队队员、武汉大学中国南极测绘研究中心研究助理褚馨德:“分别选择了我在雪龙船上的时候夕阳照,中山站的企鹅照、海冰照, 每当我拿起这些照片,就觉得那段时间是我人生中最重要的时刻。”

本次南极科考最重要的任务之一是建设“秦岭站”,武汉大学副研究员张保军,现场既承担科考任务,又参与建站工作。十年前,他作为学生参加中国第30次南极科学考察;十年后,他从学生的角色转变为一名老师。第二次踏上南极大陆,他最大的感受是,我国极地科研实力有了翻天覆地的飞跃。

中国第40次南极科学考察队队员、武汉大学中国南极测绘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张保军:“今年‘雪龙2’ 不光是自己破冰,还给运送建筑物资的‘天惠轮’开路,在外围很厚的海冰区域,直接就穿过去了,非常自豪。”

极地科考是服务于国家战略的重要事业,从1984年参与第一次中国南极考察,40年来,武汉大学先后选派近200人次参加中国40次南极科学考察和17次北极科学考察,是国内参加极地考察最早、次数最多、派出科考队员最多的高校科研机构。在历次科考活动中,武汉大学科考队创造了多项第一,绘制了我国南极第一张地形图,命名了第一个中国南极地名,建设了中国第一个极地考察管理信息系统等等。

武汉大学中国南极测绘研究中心副主任艾松涛:“对现在的青年人来说, 你要认准的是一个国家的大事业, 要锻炼真本领, 看准的方向,就要坚持不懈地往前走。”

(长江云新闻记者 吴宝洪 谭思为)

责任编辑 刘沛然
分享到:

便民服务

定制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