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临时链接,仅用于预览,将在短期内失效。
长江云

黄石大冶 |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刺绣“飞”上太空 

黄石日报  2016-12-08 09:15:17
分享到:

大冶刺绣“飞”上太空 绣娘刘小红讲述幕后故事

今年10月,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顺利发射并与天宫二号实验站成功对接,而伴随着神舟十一号飞船飞入太空的,还有一件特殊的礼物——一幅刺绣作品。而这幅刺绣作品,是由湖北黄石大冶刺绣传承人刘小红在上海大学美术学院老师指导下共同设计并主绣完成的,这是我国的刺绣作品首次登上太空。

大冶绣娘接到神秘任务

“大冶刺绣在太空遨游,我十分自豪。”5日,刘小红向记者讲述了这幅作品背后的故事。

49岁的刘小红,是大冶刺绣的传承人。今年6月20日,刘小红远赴上海,参加为期一个月的研修培训。当时,她是黄石地区唯一一位受邀的刺绣大师。

在研修期间,上海大学美术学院接到了一项“秘密”任务:中国航天科技国际交流中心(中国航天报社)联合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准备请上海大学美术学院联合刺绣大师们共同创作一幅刺绣作品,并跟随当年预计发射的神舟十一号飞船上太空,以此纪念中国航天事业创建60周年。

当时,20多名全国各地的刺绣学员每个人都选送了自己的刺绣图案,而刘小红一个人设计了3幅图案。经上海大学的大力推荐,有关部门认可了刘小红的初稿方案。在上海大学美术学院教授们精心指导下,刘小红对图案的修改完善了五六次。

最终,经完善的设计创意令人眼前一亮。设计的图案左边是一颗带尾巴的红色星云,右边是一颗蓝色星云,七彩星云组成的“60”字样,象征中国航天事业60年的峥嵘岁月,背景是蓝色星空,整个构图有一种科幻风格,作品名字取名《星云之梦》。

由于时间紧,当时上级要求一个星期之内完成,许多学员都觉得难度太大,因为像这样的作品一般至少需要一个月。但刘小红主动请缨,接下了任务,与其他3名学员组成刺绣小组,由她担任主绣手。

“我当时就想着不折不扣地完成任务,睡觉时脑子里想的都是刺绣的事。”为了赶进度,刘小红每天早上7点多钟开始,一直忙到次日凌晨,一天工作长达十七个多小时。当时她住在宾馆里,一步都没有离开过房间。

不同于平时刺绣常用的布料,这幅作品用的是太空特制布,布料质地坚硬,穿针特别费力。刘小红在绣的时候,手经常被针刺破流血,只好用创可贴包住手做防护,12片装的创可贴她整整用掉了两盒。4天过后,当一幅美轮美奂的刺绣作品呈现出来时,上海大学的教授都震惊不已,称赞她是刺绣神手。

2016年10月,伴随着神舟十一号飞船成功发射,并与天宫二号实验站成功对接,大冶刺绣也顺利“飞”上了太空。我国的载人航天器曾多次搭载代表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物品飞上太空,而此次是非遗的刺绣作品首次上天。

将大冶刺绣发扬光大

刘小红走上刺绣道路已有20多年。一路上经历过不少坎坷波折,其中的酸甜苦辣只有她自己知道。因为对大冶刺绣的热爱和追求,她在传承大冶刺绣的路上,依然“激情澎拜”。

12岁的时候,她就跟着年迈的奶奶学习女工。那时,刘小红只是把刺绣当作一项业余爱好。1990年,刘小红下岗了。为了赚点家用,每个周末,她就带着十几幅绣好的绣品,来到黄石文化宫门前摆摊,结果刺绣的产品大受欢迎。

2008年,她在大冶开设了黄石地区首个大冶刺绣工作室——刘小红刺绣馆。当时,为了筹资开办工作室,她卖掉了自己家的新房。数十年来的钻研,让她的刺绣手艺日渐精湛,她还首创了“双面打籽绣”“巢针绣”“双面盘金绣”和“双面异色异形打籽绣”等4种新的刺绣手法。

一针一线,绣出了她的别样人生。2010年她应邀参加中国(浙江)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作品《戏猫》获银奖;2012年,作品《双面打籽绣》在中国民间工艺博览会上荣获金奖。她还先后被评为湖北省民间工艺技能传承大师、湖北民间工艺美术家、湖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冶刺绣)省级代表性传承人。

为了扩大大冶刺绣事业,目前,她在大冶尹家湖畔开设了一家刺绣艺术馆,馆内集展览馆、培训室等于一体,开始了第二轮创业。

“大冶刺绣就是我全部的追求。”刘小红说,她目前最大的愿望,是将大冶刺绣进一步发扬光大,让更多的人爱上大冶刺绣,成为与苏绣等齐名的技艺,并申报成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来源:黄石日报 记者 殷珂 万经煌 通讯员 良友 姚昭

(责任编辑 海文)

责任编辑 吕海文
分享到:

便民服务

定制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