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临时链接,仅用于预览,将在短期内失效。
长江云

诗词湖北丨品味黄州 读懂东坡

长江云新闻  2024-02-17 20:27:25
分享到:

如果要评选中国历史上最受欢迎的文人榜,他一定名列前茅;他一生大起大落、三度被贬,却在跌宕起伏的人生里,活出了独属于自己的诗与远方。《诗词湖北》第二集,我们走进黄州,再读苏东坡。

记者林如峰:“人生缘何不快乐,只因未读苏东坡。东坡居士苏轼,他是语文课本里的豪放派,乐观,豁达。在网友口中,他是吃货、是段子手、是治愈生活的解药,但其实苏轼也曾经差点抑郁。公元1079年,他因乌台诗案被捕时甚至想投湖自杀,从抑郁到豁达,苏轼经历了什么?他又是如何从苏轼成为苏东坡?想要知道这个答案,你一定要来看一看长江边上的这座小城——黄州。”

一道东坡肉,让人们记住了吃货苏东坡。940多年前,当苏东坡在黄州发明这道美食的时候,其实并没有想象中那样惬意,反而是一代文豪最落寞的时候。

中国苏轼研究学会会员、黄冈市赤壁管理处副主任李林:“苏东坡当时因为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实际上黄州是长江边上一个荒野蛮夷的一个小镇,130天的牢狱之灾,他在监狱当中度过了他人生的43岁生日,押解出京那一天又是正月初一,爆竹声声,环境就是一个非常鲜明的一个对比,强烈的对比,这个时候他的人生跌入了谷底,已经到了迷茫、失望、看不到希望。”

记者林如峰:“刚到黄州的苏轼,没房没田也没钱,在寺庙里蹭吃蹭住,遭遇了巨大的中年危机,这一切的凄苦被他浓缩在一句词里——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中国苏轼研究学会会员、黄冈市赤壁管理处副主任李林:“不多长时间以后,积蓄花光了,这时面临的全家吃的问题,就是生存不了,他在朋友的帮助之下,就从官府手上借到了黄州城外东门的一块坡地,一块荒坡,他就带着一家老小早出夜归地耕种,从土地当中获取自己一种收获,实际上他也是在从泥土中积蓄这种养分,积蓄自己这种力量,实际上他真的从土地当中得到了自己的心灵的充实,后来他把这个地起个名字就叫东坡,他自己也为自己起了一个号,叫‘东坡居士’,从此以后东坡居士的名气、苏东坡的名气要远远大于他自己本身的名字,也形成了一个文化——东坡文化。”

记者林如峰:“此心安处,便是故乡。大文豪在这里买来了镰刀、锄头、耕牛之类的农具,他用这些农民的笔墨纸砚,将苏轼变成了苏东坡,他在这里耕种劳作、喝酒会友、发明美食、游山玩水,用人间的温暖治愈人生的苦闷。”

中国苏轼研究学会会员、黄冈市赤壁管理处副主任李林:“公元1082年的3月7日,他跟朋友一块到沙湖去买田,买田的途中遇到了一场大雨,然后雨具又在他之前就带走了,雨具先行,这个时候他一个人在大雨中慢慢行走,写下了一首词——‘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他这个时候完全回归了本心,完全走到从容豁达,一种‘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他完全释然了,完全坦荡地接受了以前的过往。”

记者林如峰:“也无风雨也无晴,所有的风雨就像从来没有来过一样,苏东坡的内心开始触底反弹。他从自我的困境中蜕变出来和苦难握手言和,黄州赤壁也终于等来了他名扬千古的历史时刻。”

中国苏轼研究学会会员、黄冈市赤壁管理处副主任李林:“这里就是苏东坡当年泛舟游赤壁的地方,这是长江的一个故道,赤壁是长江边上,伸到江旁边的一个摩崖,所以它这个地方就阻碍了水的冲击,会有‘卷起千堆雪’的景象,也就是在这个地方,苏东坡数十次来到赤壁,然后在这写下了人生最巅峰的文学作品,就是‘二赋一词’——《赤壁怀古》《赤壁赋》《后赤壁赋》,也达到他文学的巅峰,给后人成为一种标榜,也成为文学史上一个朝圣的圣地。”

记者林如峰:“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人生落入低谷,作品却到达高峰,苏轼在这里完成了人生的超级逆袭,满血复活的他,拥有了一个新名字——苏东坡,一个千年后,历代文人都无法企及的文学艺术高峰。”

黄冈市八一小学教研处副主任:“我们学校离苏东坡当年泛舟的东坡赤壁距离不到1公里,所以学校也是以东坡文化作为传承。在校园里面东坡诗词随处可见,学校还开设了这样的校本课程,老师们把东坡诗词融进了学校的教育教学当中,而且在每天的朝读当中会带领孩子们一起诵读,学校的活动也会以东坡文化作为主题来进行,苏东坡的这样一种旷达的精神,也成为学生们学习上的一种精神的动力。”

黄冈市八一小学语文教师童玲:“我们课间观看了《唐宋八大家之苏轼》,来说一说自己为什么喜欢苏轼。”

黄冈市八一小学六(3)班刘琪:“我热爱他坚韧不拔的精神。”

黄冈市八一小学六(3)班盛思睿:“爱他的务实为民。”

黄冈市八一小学六(3)班潘梓悦:“从他的诗里看到了乐观积极向上。”

记者林如峰:“苏东坡留下的这些精神文化遗产,在千年后的今天依旧感染和激励着这片土地,也成为这座城市最靓丽的名片,他对山水的热爱,也赋予这座城市更新的内涵。”

黄冈市苏东坡文化爱好者胡亮:“苏东坡如果千年后穿越回黄州的话,我想他一定会再来遗爱湖看一看,游人如织,是老百姓休闲娱乐的好场所,这也是遗爱精神‘为民 爱民’这种情怀的体现。”

记者林如峰:“在黄州生活的四年多,让此后的苏东坡有了一种能力,可以应对困境,而不是被困境压垮,他仿佛在告诉我们,只有内心的强大,才是治愈一切的良药,在人生的挫折中也能够寻找到世间最淳朴的快乐,一蓑烟雨任平生,也无风雨也无晴。”

(长江云新闻记者 林如峰 张文杰 邹敏 冉傲 郑聪 张龙 黄冈台)

责任编辑 潘念
分享到:

便民服务

定制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