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临时链接,仅用于预览,将在短期内失效。
长江云

江湖寻龙⑤丨400多米长的“龙王”卧在湖北这个村

长江云新闻  2024-02-13 10:31:10
分享到:

年说

今天,我们来说说湖北“龙王”

你见过400多米长、2层楼高的“龙”吗?它庞大的身躯需要500名壮汉才能抬动。你知道这条巨大的“龙王”藏在哪里吗?带着这些疑问,我们来到湖北一个传统的村落,再次踏上寻龙之旅,探寻中国龙文化的又一精髓。


鄂州嵩山百节龙

今年,在鄂州市燕矶镇嵩山村严家畈湾,第25届龙灯会是大家在春节最期待的活动,这个习俗已经传承了402年。

与别的舞龙不同的是,这里的龙叫嵩山百节龙,被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遗项目,扎制需要数百道工序,艺术含量极高。



“龙王”来了!425米长

2层楼高的百节龙威风八面



腊月二十四日,一大早,嵩山村严家畈湾的村民便聚集在放置“龙王”的灯窠外,等待着“试灯”。这是正式灯会前的演练。

这条“龙王”可不是一条普通的“龙”,它身长425.58米,有101节,龙头高6.37米、重约100公斤,保持龙头直立行进需要80壮汉轮班高擎,玩转整条龙灯则需要500人的庞大队伍。

龙博物馆里的百节龙,该尺寸按2:1比例缩小

百节龙在各村游乡送福

灯会头人公布完流程,安排好游行的队伍排列和分工,演练便开始了。一节一节龙身拿到空地上铺开,由电工把灯泡装进龙身,晚上可以点亮,这龙灯才是真正做好了。几十位年轻力壮的小伙子分成几组将龙首抬起,后面每一节龙身都由一个人负责,一个接一个按着顺序前行,一条巨龙便在乡间“游走”起来。

绵延数百米的百节龙

正月初一,声势浩大的嵩山百节游龙送福开始。早上6点,大家举起试好的龙灯,浩浩荡荡向周边的每个村湾走去。进了村子,百节龙伴着鞭炮声、锣鼓声,和村民的欢呼声盘在一起,大家赶紧上前祭拜。跟着百节龙游乡的青狮白象则挨家挨户上门送祝福。一个村游完,已经过去了个把小时,接着,大部队再马不停蹄地去下一个村。长长的百节龙一眼看不到头,有时龙首已经进村了,龙尾还没从上一个村出来。

暌违多年的龙舞吸引四方来客,很多在外打拼的游子也想再看一次承载着无数回忆的龙舞。

夜晚亮灯的百节龙灯

“400多米长的巨龙龙头高昂,双目圆睁怒视前方,红色大口张开,白色龙须挂在胸口,十分威武。”村民们纷纷出了家门,一睹“龙王”的风采。“天一黑,把龙身里备好的灯一亮,百节龙立刻闪起光来,在黑夜中游动着,仿佛活了一般。”

这场灯会,持续到正月十八举行完“化龙”仪式,将百节龙的龙首龙尾烧掉,寓意真龙升天才算完。百节龙非遗传承人严基树满脸自豪地说:“我们的百节龙灯会,历史久,保持得完整,这种场景,在国内其他地方不容易看到。”


“龙王”出生于明朝天启二年

而每届的龙首龙尾会重新扎制


百节龙省级非遗传承人严斌是负责这届百节龙扎制的师傅之一,提起自家传承下来的这项非遗技艺,严斌骄傲地说:“百节龙的长是国内首屈一指的,不仅龙身长,扎制时间也长,我们举办一届灯会的间隔也很长。”

嵩山百节龙灯会起源于严家畈湾,由严氏家族创办,并且传承至今,首届灯会,要追溯至400多年前的明朝天启二年,当时就约定了往后每5-10年举办一次,但由于历史上战乱、战争不断,到新中国成立前只坚持办了18届,从1986年恢复举办灯会到现在,举行了6次。

因此,和每年春节都舞的龙不同,百节龙灯会举办的时间间隔长,还不固定。至于啥时候办,这得要每届灯会的头人来指定一个好年份。

每届灯会,百节龙的龙首龙尾都要重新扎制,龙身则是保持沿用,只有遇到损坏的时候,才重新修补或者换新的,但大家都十分爱惜。这届灯会的龙身,大部分都是1986年那一届制作的,其中最古老的两节从民国36年(1947年)就保存下来。

存放在灯窠里的百节龙龙身、龙尾

今年的龙首,其实2年前就开始扎制了。2021年8月18日,龙首扎制正式开始。作为百节龙的扎制者之一,严斌第一件事就是选一棵杉木,为龙首做桩。整个制作过程,每一步都是慢工出细活,共有100多道工序,直至当年腊月才完工。

师傅们精心扎制而成的龙首

每天干活,身上弄脏是常事,但不管什么情况,只要出工,严斌就一定先洗澡,换身干净衣服,把手洗净了再做事:“百节龙是我们传承了400多年的文化,我们对它要尊重,所有扎制师傅也是这样。”

师傅们在扎制龙首


严家对龙的敬畏 始于700多年前


对于百节龙,严家畈湾的每个人都是尊敬。为了把百节龙的文化传承下去,他们举整个家族之力修建了“民俗博物馆”和湖北首座“龙文化博物馆”,而这一切的起源,要从700多年前说起。

根据严氏宗谱和严家畈湾村民世代口语相传,元代至元二年(1265年),江西分宜一带遭遇特大暴雨,人们流离失所,一位叫壬五公的人携带全家逃难到了燕矶嵩山脚下,受到黄姓原住民的欢迎,并结成姻亲。一天,壬五公梦见了一条长百余丈的黄龙潜入村里的黄家湖,感觉这是泾河老龙王显身,是祥瑞,为表诚意,便把黄家湖改名“龙塘”。

这里靠近长江,洪灾和干旱频发,明代洪武中期,严氏第四十四代在长江边的龙王矶上修建龙王庙,祈求风调雨顺。在严氏几代人的努力下,他们筑堤挡水,挖渠排水,种田创业,慢慢形成了一个大家族。

明朝天启元年(1621年),时任族长的均宠公看到家族人丁兴旺,十分高兴,认为这是龙的庇佑,应该超度真龙下凡当面祭谢。他把这个想法写信给在京城巡抚院为官的儿子严子玉,严子玉又告诉了当朝首辅顾秉谦,顾秉谦很感兴趣,还说“既然是祭奠老龙王,可扎龙身九十九节,玩我大名最长最大的龙灯,当把灯会办得热闹无比。”随后,顾秉谦特准严子玉回乡探亲,并主持百节龙灯会。经过5个多月的筹备,终于在天启二年(1622年)春节,举行了嵩山百节龙首届灯会。

从那时起,嵩山百节龙灯会传承至今,已有402年历史。而后,严家人甚至是周边的乡邻,都把灯会视作头等大事,因为有龙王庇佑,日子才会越来越好。



是龙的传人 也是家的传承



对龙的崇拜,嵩山百节龙400多年的传承表现得尤为突出。

400年前,严家人认为,是因为有龙王在,他们才能躲过洪水生存下来,因为修建了龙王庙,供奉了泾河老龙王,家族才能兴盛。对于龙的信仰,他们一直延续。

百节龙,是中国人对龙文化的精神传承,而对严家来说,更是家的传承,这背后,是严家人世世代代团结友爱,敢打敢拼的性格和品质,而正是这些美好的品质,人们的生活才日益繁荣。

嵩山村的严氏祠堂,也是如今的民俗博物馆里,摆放着上十张严家的全家福,严基树说:“每年,严家70岁以上的老人都会在一起拍一张全家福,老一辈传下来的精神,我们也要一代代传下去。”

(长江云新闻记者 周翔)

责任编辑 吴晓文
分享到:

便民服务

定制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