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临时链接,仅用于预览,将在短期内失效。
长江云

农技专家提醒及时积雪积冰给大棚“减压” 大棚设施应对雪灾恢复生产指导意见出台

  2024-02-06 16:19:39
分享到:

武汉连降雪叠加冻雨,连日来,武汉市区农业部门联合市农科院专家组织农业技术指导组,深入各区农业田间地头,调查蔬菜等作物产销情况,科学分析设施大棚受灾原因,分类指导抓好抗灾减灾工作。

5日,专家分组前往武汉经开区东荆街龙凯生态园、邓南街窑头村蔬菜种植基地、东西湖区的维农蔬菜基地、自勇园艺基地等地。

邓南街窑头村蔬菜种植基地种植面积500亩,主要种了小白菜、油麦菜等快生菜、草莓等。田埂上,有工人正在将抢收的蔬菜装车,准备运往市场。还有一部分工人在加固大棚、撑杆并用灯增温。基地负责人曾思来说,他们根据技术指导组的建议,积极的采取措施,及时融雪除冰,大棚内增温,在大灾面前,每天还可以抢出10吨的保供蔬菜。

在维农种业基地的连栋大棚内,工人正在进行瓜果的工厂化育苗。棚外无人机正喷撒着融雪剂。对有倒塌危险的大棚,目前已经采取了“破膜保棚”。在东西湖区自勇园艺基地,工人正在用机器抽井水冲刷棚顶。“利用井水的温度,加速积雪融化。”负责人介绍,由于农业部门的及时预警,他们在草莓设施大棚地下铺洒稻谷壳来增温除湿,夜间温度低时采取暖风机等增温保温。

针对部分大棚因雪灾而损毁情况,武汉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的专家接受采访时表示,部分设施大棚已覆盖积冰雪,应及时清理,避免叠加后期积雪覆盖,导致设施大棚垮塌、蔬菜受冻。如大雪过猛,大棚有倒塌危险时,可“破膜保棚”。其次,可在设施大棚中间增设支撑杆,增加大棚承重能力。及时检查修复受损棚膜,固定、压紧、压实塑料薄膜,确保棚膜覆盖严实。同时,提醒农民朋友,对已损毁的投保设施大棚,建议尽快与保险公司联系,做好理赔的痕迹管理,降低受灾损失。

对于生产管理,专家认为可采取不同方法应对:“露地蔬菜可采取浮面覆盖等措施,设施蔬菜可采取多层覆盖栽培技术、补光等措施,有条件的合作社可在棚内利用炭火、暖风机等设备增温,促进冰雪融化,提高棚内温度,防范作物受冻。”专家特别提醒,在烧炭取暖融雪时,要防范一氧化碳中毒,注意通风。下一步,还要及时清理“三沟”,排除田间积水,深沟高畦,降低地下水位,防范湿渍害。

据悉,武汉市农业农村局成立10个督导组,深入6个新城区、长江新区、青山区、洪山区和东湖高新区等重点农业区域进行技术指导全覆盖,市、区共成立抗灾指导组68个,累计派出技术人员3116人次。

2月2日-6日,武汉市遭遇冻雨暴雪天气,给该市农业生产造成严重灾情,特别是设施大棚受损严重。为积极应对本次冻雨雪灾天气,最大限度减少经济损失,武汉市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指导中心提出指导意见七条如下:

一、加强大棚巡检,必要时破膜保棚

加强大棚设施巡检,及时增加支撑柱,间隔2m-3m增加木杆或其他立柱支撑,超过8m宽的钢架大棚,同一个支撑点采用3根支柱(中间直立1根,两侧倾斜2根),强化钢架大棚结构支撑荷载。当积雪来不及除去时,需及时破膜保棚,减少经济损失。

二、及时加固大棚,防止二次垮塌

对已经有部分或全部垮塌的,目前仍有作物在生长,又不能拆棚的如草莓、薯尖、莴苣等,在确保人身安全的前提下,应采用棚内立桩的办法,尽快恢复棚体,补全棚膜。可在坍塌大棚内安装高3m左右的木桩,每亩大棚25-30根,木桩撑起大棚肩部或顶部,撑杆顶端需开槽并用铁丝固定,避免造成二次垮塌,待作物生产收获完毕后再维修或拆棚重建。

三、采用无人机除雪,选用环保融雪剂

对大棚结构未受损的连栋钢架大棚,在采用无人机撒融雪剂时,建议选用以非氯成分为主的环保融雪剂。如已使用氯盐类融雪剂,要及时清理排水沟,防止融雪剂对土壤造成污染,影响作物生长。

四、临时增温融雪,注意人员安全

为避免危害作物,勿在棚内点燃柴草增温。通过在棚内增添热风炉、煤炉等取暖设备升温时,应安装排气管将废气输出棚外,保证通风,确保升温过程全程安全,严禁人员逗留。同时,采取加温措施时要注意用电及用火安全,确保消防安全。

五、及时抢收蔬菜,减少经济损失

受灾农户、农业企业应积极组织抢收大棚内的红菜苔、藜蒿、大白菜、娃娃菜等蔬菜上市,减少蔬菜损失,确保市场供应。可以直接开棚抢收,采取即开棚即抢收的办法,开棚后一定要将棚内蔬菜全部收完,防止冻伤影响品质。

六、抓紧清扫棚膜,预防雪后低温

雪后必有低温,雪停天晴后,一是要及时清扫棚膜,增加日照,把温室大棚膜上面的灰尘、污物及积雪及时清除干净,尽可能增加棚内光照,提高棚温。二是可在棚内加膜,大棚内套小棚,减少热量散失。三是可加盖地膜,对棚内作物行间裸露土地临时进行地膜覆盖,提高地温。

七、迅速维修重建,开展恢复生产

针对目前棚内暂无作物生产的空棚,要抓住晴好天气,迅速维修棚体或拆除重建。坍塌大棚恢复重建时,应考虑钢管调直再弯曲后的强度减弱。一是应适当调整拱杆密度,间距60cm为宜,每5根拱杆间增加1根新管材,巩固大棚抗压能力;二是棚内增加“米”字型撑杆,即棚内每间隔4-5m,增加橫杆、直杆和斜杆相连的支撑,稳定棚内支撑力;三是原棚管材底部锈蚀的应切除更换;四是根据实际适当调减大棚长度,最大长度不超过50m;五是折瘪报废的钢管可改装为撑杆重新安装在维修大棚上,减少管材投入。


通讯员:王璐 陈雪莹 吕巍 刘倩

逐浪新闻记者:杨均

编审:吕俊

监制:徐曼



责任编辑 严泉泉
分享到:

便民服务

定制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