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咸宁丨新春走基层
我是农产品跨省搬运工
随着春节临近,又到了置办年货的忙碌时节。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咸宁市通城县鄂南农贸大市场,去看看一张张努力拼搏的面孔,感受那份忙碌背后的艰辛与梦想。
雪后初晴,天气格外寒冷。晚上八点,鄂南农贸大市场经营户胡铜侨开着货车,又一次踏上进货旅程。前往湖南长沙,往返近400公里,一趟得8个多小时。行驶途中,不时有客户通过手机下订单。
咸宁通城县鄂南农贸大市场经营户 胡铜侨:“开车要开三个多小时,有时候一个星期来三趟,有时候一个星期来两趟。”
晚上十二点,市场开始营业,胡铜侨不断往返于各店铺间,仔细挑选着。
咸宁通城县鄂南农贸大市场经营户 胡铜侨:“货比三家,你答应别人的东西最起码给好的。”
3个小时后,终于采购齐全。今年38岁的胡铜侨,之前在湖南岳阳从事了4年的海鲜生意,两个小孩成了留守儿童,考虑再三就选择了回家。2023年6月,便在农贸市场租下店铺从事老本行。
咸宁通城县鄂南农贸大市场经营户 胡铜侨:“县城能有这么大的市场,有这么大的规模是很不错的,我认为这是很有前景的。”
如今,夫妻二人每天起早贪黑,经营着这方寸之地。回到通城已近6点,妻子陈艳霞已到店铺多时。随即,他们便忙着卸货,整理,送货。
胡铜侨妻子 陈艳霞:“我们年轻人就喜欢创新一点,辛苦我们不怕,我们挣钱创业都是为了小孩、为了家庭。”
此时,农贸市场早就灯火通明,人声鼎沸。各种三轮车、平板车来回市场穿梭。商户魏三平正推着满满一车蔬菜,直奔等候在外的进货方。
咸宁通城县鄂南农贸大市场经营户 魏三平:“(这车货)大概四五百块。”
“年底现在生意怎么样?”
“年底还可以。”
为打造湘鄂赣商贸物流中心,通城县投资近3 亿元建设农贸大市场,承接老旧农贸市场搬迁,并整合周边优质农产品批发销售,设有千余个摊位。环境的改善,不仅方便了当地居民,也增加了市场的客源。
咸宁通城县鄂南农贸大市场经营户 胡金山:“搬到这边来,别人停车也方便,更整洁卫生,别人看着也舒服一些,我们增加了很多新客户,(营业额)增加了60%。”
咸宁通城县市民 李左生:“主要是买腊肉、香肠,这里所有的东西都能够买到。”
营业一个月来,市场每天客流量1.2万人次、交易额90余万元。
亿农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 王浩:“我们二期是一个批发市场,体量应该是在零售市场的十倍左右,三期还有一个创客空间以及电子商务区域,把农产品线上线下的链条,以及流通的环节全部都集中在这里,全部打通。”
农村流水席大厨的一天
临近年末,农村地区喜事增多,到了办酒席的旺季。今天我们就跟随咸宁通城的一家流动酒席,去鄂南大地感受一下浓浓的“烟火气”。
午饭过后,位于咸宁市通城县学府路的这家流动酒席开始忙碌起来,老板李冰芳和员工一遍遍清点菜品数量,生怕有所遗漏。
好巧嫂通城店店长 李冰芳:“今天是15桌的乔迁宴席,我们安排的人数是6个人(工作人员)。”
待装车完毕,便驱车驶向10公里外预定宴席的户主家。半个小时后,车子抵达。跟户主寒暄几句后,大伙就开始忙碌起来,卸货、摆桌、铺碗筷……
好巧嫂通城店店长 李冰芳:“注意卫生方面,再就是安全意识,煤气、开水别碰着了,刀别切到自己的手,我们一起把宴席做好。”
简短的交代后,李冰芳换了工作服,投入菜品布置中。以往,在农村办酒席,主家不仅累,而且由于面子问题,往往会购买大量的菜品,造成铺张浪费。这种流动酒席在菜品上制定了合理的量化标准,分为398、498、598、698四个套餐,在保证能吃饱吃好的前提下,不铺张,不浪费。
好巧嫂通城店店长 李冰芳:“因为我们的模式就是一桌都上门,酒店搬到家里面,小到一个清洁球、钢丝球我们都自己带。”
户主 舒金余:“第一个是服务,第二个是轻松,不要我们管,我们像做客一样,这是最大的好处。”
流水线作业,四个多小时后,荤素搭配的16个菜端上桌。春节前后是宴席市场的高峰期,在李冰芳的办公室墙壁上,密密麻麻写满了预定的酒席。
好巧嫂通城店店长 李冰芳:“1月28日就12家,这家最多,190桌,我们现在从农历十八到大年初八(预定了),大概一起有两千桌、三千桌的样子。”
入行三年来,凭借过硬的厨艺,李冰芳夫妻二人一年接受数千桌的订单,带动上百人就业的同时,靠着这门生意,他们也走上小康之路……
好巧嫂通城店店长 李冰芳:“现在我才两百桌,我明年扩大再翻一倍,我们的规模越来越大,口碑也越来越好,我们只会做得更好。”
追逐田园梦意外“大丰收”
在咸宁赤壁市,有一对武汉夫妻,带着寻求田园生活的梦想扎根乡村16年,他们把曾经杂草丛生、乱石遍地的荒山,打造成了鄂南地区最大的特色水果种植和深加工研发基地,还带领着周边的村民一起增收致富。
手上点着钱,脸上笑开了花。临近春节,在大丰收果业产业园里,何春来第一个领到基地年前发下来的1000多块钱。
咸宁赤壁市余家桥乡丛林村村民 何春来:“这就是我们一年工作的休假,老板给的补贴,感到非常高兴,明年继续努力,希望我们一年比一年好。”
湖北大丰收果业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 潘映红:“年底发这个钱,也是为了给他们一个新春的福利,让他们能够非常愉快地过个年,工资的话,我们的员工最少是4000多块钱以上,每个月的10号发,累积起来她一年能够拿到四万五到五万以上。”
在现场,有20多位村民获得补贴。2008年,家住武汉的潘映红和杨昕夫妇俩,带着寻求田园生活的梦想来到余家桥乡丛林村,流转200亩土地种起了杨梅。起初,种下去的杨梅树长势很好,但由于缺乏经验,杨梅树不幸染上了凋萎病,大部分都病死了,这差点摧毁了夫妇俩的田园梦。
潘映红爱人 杨昕:“打击是有,放弃没有,这个可能是在骨子里面有一种不服输的个性。”
凭着热爱,潘映红夫妇俩又继续筹资从浙江引进“黑炭”杨梅品种,又请来省市专家作技术指导,手把手教授施肥、整枝、看护等一整套种植技术。
潘映红爱人 杨昕:“杨梅树结不结果,包括它的产量好不好,就看你剪枝剪得怎么样,现在我们的修剪技术,我们的员工每个人都掌握,我们的果品质量,可以达到或者超过原产地的品质。”
看到杨梅树一年年茁壮成长,夫妇俩悬着的心总算是放下来了。可就在2017年,杨梅丰产大量上市,却遇上了杨梅滞销,潘映红夫妇俩心急如焚,四处联系老客户和酿酒厂来收购杨梅。但要想从根源上解决问题,夫妇俩认为,必须走深加工的路子。为此,基地建起1栋2000平方米的科研楼、1栋8000平方米的水果深加工车间。并与多所高校和科研单位联合,先后成功研发出杨梅“金梅酒”、杨梅白兰地酒,产品畅销全国各地,深受广大消费者喜爱。
潘映红爱人 杨昕:“树上鲜果及时采摘及时浸泡,根据它的特点,给它起了一个商品名叫金梅酒,同时也根据我们的生产工艺要求,还有国家行业相关的规定,我们制定了金梅酒的企业标准,这是我们首创,通过上百次的试验,不断地调,不断想办法。”
历经16年的深耕,湖北大丰收果业发展有限公司已发展为一家集特色水果种植、水果深加工、生态农业观光旅游于一体的全产业链经营企业,有杨梅、蓝莓等10多个品种,建设绿色有机果园、农业休闲观光采摘体验园共2300多亩,合作联营基地3000多亩。
湖北大丰收果业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 潘映红:“我们整个园区准备在5年之内,打造一个赤壁国际杨梅酒庄,整个三产的产业链融合就是集康养、研学、种植基地的培训等等。”
在大丰收果业的带动下,余家桥乡乘势而上成立了多家水果种植专业合作社,带动周边村镇近万名村民从事蓝莓、杨梅、枇杷等特色水果种植。当前,全乡各类水果种植总面积已突破1万亩,并全力打造“特色水果小镇”品牌,“水果+旅游”的格局初步形成。
咸宁赤壁市余家桥乡党委副书记 吴铭:“引领水果产业发展,带动老百姓增收,每年为我乡农民直接增收400多万元,围绕水果产业聚人才,发动村两委干部、年轻党员、种植能手,经过培训后成长为职业农民,夯实我们水果产业发展的基础,促进我乡水果产业三产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长江云新闻记者 李先华 章珩 阴志维
通城台 黎赛明 赤壁台 徐勇 丁铮铮
通讯员 童金健 但唐静 付婧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