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临时链接,仅用于预览,将在短期内失效。
长江云

黄石阳新:古村年味日渐浓

云上阳新  2024-01-24 10:23:41
分享到:

新春将至,年味渐浓。1月21日,湖北黄石阳新县,虽然气温下降,但挡不住木港镇金河村老老少少欢聚一堂的热情。你忙着打糍粑,我忙着做印子粑,还有村里的大妈们在锅前做起了油面,现场喜气洋洋。

当天早上6点,村民们就开始忙碌起来,大家把浸泡了一个晚上的糯米放进木桶中蒸煮,蒸熟后再放进石槽里反复敲打成饭泥,“砰砰”声不绝于耳。

经过捣、捻、捶等步骤,糯米被舂成软糯的米糍。这时冒着热气的糯米糍香味最浓,一旁的大人、小孩按捺不住,一人抓上一小坨,揉搓成团,津津有味地吃起来。

糍粑打好后,村民们围在一起,拿一个木板,在木板上洒下面粉,把打好的饭泥放在木板上揉搓,分成一个个大小均匀的米团。用手在米团上压一压,不一会儿,一个一个又圆又白、冒着热气的糍粑被摆上了桌。

大家将糍粑放置阴凉处风干,风干后放在水中浸泡,再保存个两三天,就可以拿出来品尝。村民们说,糍粑的口味可根据个人喜好进行调制,如加入芝麻、花生、糖等佐料,使其味道更加丰富多样。

“我们做出来的糍粑圆圆的,代表着团团圆圆、喜庆吉祥,希望我们金河村越来越好。”金河村村民吴福桃高兴地说道。

印子粑,又名“小米粑”,是阳新的一种特色美食,历史悠久,它最大的特色就是粑上面印有各种花样的图案,因此也有些乡村称之为“印花粑”。印子粑的制作,是纯手工制作完成的。

一大早,村民们就把籼稻米淘洗干净,为了增加它的口感,会适量地兑进一些糯米,碾成粉,再加入适量的山泉水揉和。接着把揉好的面团搓成长条,揪成一个个的小剂子,再把小剂子揉搓成团,放入粑印里面按压,最后将粑印倒转在砧板上轻轻拍下来就成了印子粑。

印好以后,按环形整齐叠放到蒸笼里,接着还要用筷子在雪白的印子粑上点胭脂红,仿佛给白白胖胖的娃娃点上了眉心的一点红,代表喜庆。蒸笼上锅,大火蒸熟后倒入竹匾中(此时即可食用),待稍凉后再逐个撕开,晾置冷却以后就是一个完整的印子粑。

和面、搓条、上筷、上架、扯面、晾晒……在柯家老屋门口上了竹筷的油面,在阳光照耀下,微微闪动。

金河村村民何桂英从小就学习做油面,已经是20年经验的老师傅了。只见她握住竹筷两头,一㨪一拉之间,面条舒展开来,边扯边用尖头筷子分面,像梳理姑娘长发似的。细细地分、轻轻地理,面条从粗变细,慢慢变成如头发丝一般精细后停止拉扯,将下端竹筷插入面架底部孔眼固定,放置阴凉处风干,手工油面便成了。

油面是吉祥物,村里人送礼,喜欢用油面压篮,寓意丰收和喜庆。油面其实一点也不油,因生产过程中须以香油盘条,故名为“油面”。

“我现在正在上筷,将面条系在两根筷子上,两根筷子之间隔半尺距离。”村民王春香笑着说道。

阳新县木港镇金河村地处鄂赣交界处,江西洪一乡横岭、杨柳二山环抱东南,元末明初,柯氏祖先迁徙于此,世代繁衍生息,已有600余年,历史悠久。2022年,金河村成功入选国家级“第六批中国传统古村落名录村”。

为积极响应各级政府部门对保护传统村落的号召,阳新县木港镇金河村以省政府保护文物“柯家老屋”、市政府保护文物“扶岭凉亭”为代表的古宅、古亭、古井、古战场、古桥、古树、古酒肆、古道、古榨油坊等文化遗产为依托,围绕“古”字做文章,深入挖掘“一村一品”,持续开展各类民俗活动,打造特色传统古村落,让传统文化风俗,不仅看得见、摸的着,还深刻烙印在群众心中。

通讯员:陈珂

一审:明珊

二审:王珊

三审:黄健

责任编辑 姜琪
分享到:

便民服务

定制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