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临时链接,仅用于预览,将在短期内失效。
长江云

“总书记的话记心上”大思政课|柳芳:讲小故事 看大时代

长江云新闻  2023-10-31 09:43:59
分享到:

“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场接力跑。”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新时代青年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用奋斗诠释中国精神,用内心感应时代脉搏,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火热实践中,接过历史的“接力棒”,跑好我们的“这一棒”!长江云推出“总书记的话记心上”大思政课系列报道,第三场走进中南民族大学,以“跑好这一棒”为主题,分享荆楚新青年敢梦敢想、勇作勇为的奋斗事迹。本期讲述柳芳在新闻行业深耕17年的心路历程。

在这个波澜壮阔的时代,怎样讲好中国故事,才能不负重托不辱使命?首届中国播音主持“金声奖”获得者,湖北广播电视台新闻中心副主任柳芳说,“时代”一词,落在每个平凡的人肩上,它归于点滴日常,只有“向下扎根”,才能读懂中国。

记录移民搬迁

脚下有泥,心中有光

12年前的冬月,柳芳来到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丹江口库区,与59岁的汤大婶同吃同住了10多天。当时,汤大婶正经历着人生中第四次移民搬家。

大婶家的老屋只有三个房间,雨水冲刷后,门口的泥巴路几乎无从下脚。但是,老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屋后被她打理得整整齐齐的橘园和门前开阔的水库美景。不是大婶家懒不翻新房屋不建设家园,而是为了一库清水送北方,几十年来他们响应国家号召,严格控制新建建筑物,不给这片即将沉入水底的土地带来任何负担。

站在库区最高的山上,汤大婶指着远处一个看着就跟花生差不多大小的岛说,她小时候就住在那里,那曾经也是一座山。几十年来,她的哥哥姐姐们都已经迁到了几百公里外的地方,只有她还守着故土。这一次,她也要搬离生活了大半辈子的地方。随着水位上升,大婶家16亩的柑橘即将淹没于水底,但她没有一丝抱怨,她说,“国家好了自家的日子不会差”!

汤大婶身上闪耀着一种光芒,那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丹江口库区18万移民对党和政府的信任。

后来几年,汤大婶的日子越过越好。新家离镇上近多了,出门就是大马路;农村的新社区外观漂亮,配套完善,而且商店、卫生室、农家书屋、健身器材等设施一应俱全;库区美景成了金字招牌,村里发展乡村旅游,家门口挣钱也容易多了……浓重的方言,爽朗的样子,汤大婶总是笑着说“没的事,慢慢来!”

第一次扎扎实实蹲点基层采访教会柳芳,只有脚踩大地身在一线才能听到最生动的故事!只有真情记录,才能更加深切懂得这片土地的坚韧和顽强。

推动“指尖”减负

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

那么记者,除了记录之外,还能做什么?

2019年,在一次日常的下基层采访中,柳芳“偶然”发现,社区工作人员正深陷“指尖上”的烦恼。

那年冬天,临近年底,武汉市多个社区的工作人员向记者倒起了苦水,说大家被手机里各式各样的app、工作软件捆绑,繁琐、重复的工作让大家不堪重负。那时候,多个上级部门都要求工作数据化,社区网格员什么事都得通过手机记录,为群众解决了多少问题,一个月办结多少件,都得记录,甚至网格员几天去一次小区等等都有gps定位。所以为了完成任务,不少人不得已学会了“编故事”,甚至还出现了“遛手机”的怪现象。

2019年是基层减负年,中央精神为何没有落实,“指尖上”的形式主义背后折射出什么问题?如何解决?

当柳芳提出这个选题的时候,很快就得到了大家的认同。采访团队走访了武汉十多个社区,采访了数位专家学者,历时半个月,几易其稿。最终,报道以实际案例穿插剖析和解读,深刻揭示了这一新变种的形式主义带来的种种危害及其背后的思想根源,一经播出,社会反响强烈。

武汉市随后强力整改,合力整合多个政务APP,坚决清查重复设置的各类工作群,对减轻基层负担起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警惕“指尖上”的形式主义》获得了第30届中国新闻奖评论一等奖。

“作为一名新闻人,我珍惜手中的话筒,那是党和人民赋予我战斗的武器。”柳芳在现场分享到。

心怀“国之大者”,在时代的洪流里,做公平正义的守望者、做群众利益的守护者,这是身为记者的使命担当。

见证追光力量

与理想同在,与时代同行

去年,我们告别了一位老人——中国光纤之父、已故中国工程院院士、光谷首席科学家赵梓森。15年前,柳芳第一次采访他时,他讲起了自己的故事。

1972年底,当他听说美国在研究“光纤通信”的时候,他敏锐地意识到,光纤通信在未来大有希望!他当即申报了项目,但遇到强烈的反对声,玻璃丝怎么能通信?

熔炼车床?没有,拉丝机?没有!怎么办?搞不到洋的,土法上马,几盘电炉、几只烧瓶、一台废旧车床,这就是他当时的核心设备。

在一次实验中,气体管道突然漏气,毒性很强的氯气和盐酸,直冲进他的眼睛和口腔,他顿时晕倒在地。医院的医生跑来说,你这个病我从来没看过,我不知道怎么医。他镇定地告诉医生,先用蒸馏水冲眼睛,然后再打吊针。多年后回忆起这个细节,他乐得哈哈大笑,脸上洋溢出孩童般的得意。

柳芳最后一次采访他是2021年,从邮科院办公楼一直走到他家里,他还坚持步行上下班,用小本子记下每一天的工作安排。他说,“要做追光者,不能停歇”。

从事新闻行业17年,柳芳采访过很多人,听过很多这样的故事。从他们身上,她更加深刻认识到,每个人都是时代的一份子、家国的一份子,只有把个人理想融入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中,才能不失航向,才能有源源不断的力量,才能走好脚下的路,走出更加美好的未来!

习近平总书记曾经说过,当代中国青年生逢其时,施展才干的舞台无比广阔,实现梦想的前景无比光明。回应时代号召,跑好属于我们的这一棒,柳芳呼吁:“亲爱的同学们,让我们一起,为更加美好的未来奋斗吧!”

编审 | 李登清

策划 | 孙俊

记者 | 王晗煜

美编丨胡家雨

责任编辑 胡傲蕾
分享到:

便民服务

定制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