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临时链接,仅用于预览,将在短期内失效。
长江云

天冷了,喝一碗在武汉卖了33年的热饮,暖人心扉……

湖北经视  2016-11-15 16:17:33
分享到:

在青山有名的五仲油炸店旁,有一个不太起眼的小摊。跟夏天的热闹相比,冬天的寒风中,小摊显得有些冷清。摊主是做桂花糊生意的,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去五仲吃炸肉,再点上隔壁小摊上的一碗桂花糊,成为了一种习惯。

 

 

每天晚上六点半左右,小摊都会准时出现在五仲旁的巷子口,借着油炸店的人流量经营着。小摊不大,可以说是很简陋,但这个小摊一摆就是33年。

 

浓稠的糊糊、Q弹的小汤圆、恰到好处的酒香、吃起来带着桂花香和一点点红枣肉入口即化,小摊桂花糊做的很是正宗地道。桂花糊5元一碗,按现在的物价来说,不算便宜。但是,却经常有武昌、汉口的人驱车前往这里,只为了喝口小摊上的这碗热饮。

 

“做生意的目的就是,好吃、好喝、回头来,一说一笑,做的人才有意思。”33年来,桂花糊师傅从来不偷工减料,米酒花几十天去酿;小汤圆每天花几个小时去搓;为了口感好,一直用价格更贵的藕粉而不是便宜一些的淀粉代替……

 

 

 

平凡的人生,总会有一些不平凡的东西值得我们去坚守,而这位桂花糊师傅一直如此。

 

>>>生活给了他荆棘,他从容面对

 

今年已经60岁的桂花糊师傅并不是武汉本地人,他的老家在孝感。80年代之前,当师傅正值壮年,生活就给了他当头一棒:在大集体工作时出了安全事故,右手手臂落下了残疾,这就直接导致他以后不能干过重的体力活。

 

这件事并没有让他逃避以后的生活,为了养活家人和孩子,1980年,他决定到孝感米酒馆工作,学酿米酒,做桂花糊,一干就是三年。功夫学到家了,83年,他来到了武汉,开始摆摊卖桂花糊的生涯。

 

33年以来,师傅的小摊地点一直随着城市的变迁在改变:刚来武汉时,他在汉口机场摆摊,92年以后,他把摊位迁到了青山建七的船码头,那时候,武汉长江二桥还没有建起来,码头每天都是坐轮渡过江的人,师傅拖着小板车卖桂花糊给每天在码头来来往往的人群。当时买桂花糊不像现在,买一碗就端着走,而是坐在摊位旁的小长凳上吃,吃完留下钱和碗才走。后来,长江二桥通了车,码头没什么人去了,师傅又将小摊搬到了建七夜市的烧烤摊和串串店旁,一直到2013年,他将摊位搬到了现在的五仲油炸店旁。

 

 

虽然地点一直在变,价格也从刚开始的几毛涨到了现在的5块,但是不管小摊摆到哪里,总有一群固定的食客会时不时地到师傅的小摊上喝上一碗。虽然最初师傅卖桂花糊是为了生计,但是桂花糊小摊做了几十年之久,我想,那些爱吃他桂花糊食客也给了他一直做下去的动力吧。

 

>>>这碗桂花糊将一家人维系在一起

 

除了下雨、下雪、大风不出摊,每天晚上六点多到十二点多,师傅都会在五仲油炸店旁的巷子口卖桂花糊。夏天受热、冬天受凉,虽然赚的是辛苦钱,但是靠卖桂花糊,他让自己的家人生活得很安逸。

 

早些年卖桂花糊,师傅是为自己的家庭和孩子奋斗,给孩子挣学费,给家里挣生活费,现在他的两个儿子已经成家立业,有了自己的小家庭。现在老婆在孝感老家帮着带带孙子、孙女。师傅说,打算在武汉再做几年,给自己的母亲存点养老钱。

 

因为师傅是家中的独子,他在武汉的这些年,一直带着他的母亲。如今母亲已经八十多岁了,身体还很硬朗。两人在摆摊的巷子后面租了一间小平房,偶尔,母亲会帮儿子守守摊,送送饭。出摊的晚上,因为要时不时的要给顾客打桂花糊,师傅基本吃不了热菜热饭,母亲都会给他送来几个热腾腾的煮红薯。

 

 

 

  谁说富足的生活才快乐和幸福呢,大千世界,形形色色的人生,都是在平淡中填满自己的行囊,让行囊饱含着深情与真情。就像桂花糊师傅一样,不论生活的坎坷,生活的艰辛,都带着家人从容地、安定地生活。

 

>>>这碗桂花糊平凡却永远珍贵

 

“老爷子,你要是哪天不在了,我就没正宗的桂花糊吃了。”这是一位客人对师傅开的玩笑。曾经有在武昌吃宵夜的人特意来青山师傅的小摊打包几碗桂花糊回去。对于食客们来说,一碗平凡的食物,如果做的好吃、地道,在他们眼中都是珍贵的;而对于师傅和他的家人来说,这碗普通的桂花糊是将他们维系在一起的纽带,给了他们安定的生活,亦然珍贵。

 

 

生活中总有些不变的东西值得我们细细回味,总有一件事值得我们一直坚持。如果你还没有喝过师傅的桂花糊,趁在他退休之前去来上一碗,冬天来了,真的能暖人心扉。

 

 

来源:湖北经视丨编辑:赵瑾丨主编:李浩

(责任编辑 刘浪)

责任编辑 刘浪
分享到:

便民服务

定制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