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临时链接,仅用于预览,将在短期内失效。
长江云

词说荆楚丨文武双全织金地

长江云新闻  2024-01-03 19:39:03
分享到:

编者按: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湖北提出:“要持续推进荆楚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在湖北17市州,熠熠生辉的荆楚文化,孕育出绚烂多姿的发展画卷,凝聚起自信自强的精神力量。


长江云新闻推出《词说荆楚》系列报道,我们以“词”为笔,为湖北17市州“画像”,看荆楚大地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思”与“行”。今天我们来说一说这座文武双全、布里织金的城市——仙桃

这里

亚洲唯一的体操之乡

先后走出了5位世界冠军

这里

中国首个非织造布产业名城

被誉为国际非织造布产业的晴雨表

这里

湖北首个千亿县

主要经济指标增长稳居湖北第一方阵

……

这里就是“鄂中宝地、江汉明珠”

——仙桃


一首歌
屈原沧浪遇渔夫

仙桃,拥有1500多年建制历史,是荆楚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在这里出土了数不清的文物和古迹,都共同见证了仙桃悠久的历史传承和文化繁荣,比如新石时器时代的石斧、石锛、石坠、石纺轮、亚洲象齿板化石、鹿角化石等。还有战国时期的青铜七字戈、南朝时期的瓷瓶、汉、唐时期的铜镜等。

仙桃沔阳小镇

仙桃旧称沔阳,文化底蕴丰厚,这里的人自古能歌善作。相传,在古代,沔阳有条沧浪河,屈原被流放期间路过这里时,偶遇了一位渔夫,便向渔夫问路,渔夫唱了一首《沧浪歌》,劝导和鼓励屈原积极面对现实,后来这个故事被广为流传,成了历史上的佳话。《沧浪歌》也因此被收录在《楚辞》当中。

沧浪歌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

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

时至今日,仙桃的渔鼓、道情、三棒鼓等民间艺术达几十种,其中最具影响力的当属沔阳花鼓戏,它就是大家所熟悉的荆州花鼓戏的源头,“百年花鼓,根在沔阳”,沔阳花鼓戏距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火遍大江南北、脍炙人口的《洪湖水,浪打浪》就是根据沔阳花鼓戏《月望郎》改编而来的。

沔阳三蒸

说到沔阳,还不得不提到“沔阳三蒸”,它是仙桃最具特色的美食、湖北重要的菜系之一。具体是哪三蒸?最早仅指蒸鱼、蒸肉、蒸蔬菜。但随着时代发展,“沔阳三蒸”原料也开始变得品种繁多,畜禽肉类、各色水产、时蔬素菜等都可蒸制,传闻张学良曾在品尝后题联曰:一尝有味三拍手,十里闻香九回头。


一座城
文武全才两开花

无论是屈原沧浪遇渔父的故事,还是沔阳花鼓戏等民间艺术,都从侧面反映出仙桃人自古以来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热爱生活的精神风貌,正如仙桃精神所说:“开放开明,尚德尚进。”

“尚进”,是仙桃的又一鲜明特色,能文能武,文武双全的仙桃人,让仙桃“状元之乡”“亚洲体操之乡”的美誉名不虚传。

“世界冠军摇篮”奖牌

仙桃自古以来崇文优教重商,在明清两代,仙桃曾涌现出90多名进士,人才资源十分丰富。如今,仙桃每年高考本科升学比都一直名列湖北前茅,湖北高考状元多次出现在仙桃,更是走出了著名农学家杨显东、新中国首位民法学博士王利民、小米科技创始人雷军等一批行业精英翘楚。

比起“文”,仙桃在“武”上取得的成绩也毫不逊色。这里体育之风盛行,先后走出了李小双、杨威、廖辉等八位奥运及世界冠军,连续四届奥运会获得七枚奥运金牌。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仙桃以一座县级市,创造了“一座小城、两位冠军、三枚金牌、四块奖牌”的世界体坛神话,亚洲体操之乡名誉天下。

今年8月,国家体育总局发布了《2021-2024国家重点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公示名单》,仙桃市李小双体操学校是湖北上榜的8所学校之一。

仙桃市奥林匹克体育中心

在仙桃,体育精神深入人心,体育锻炼蔚然成风,体育不仅仅是运动员的事,而是发展成了全民运动。为此,仙桃在2023年初就发出了庄严承诺:把场地设施建在群众身边、把品牌体育赛事办在群众身边、把科学健身指导送到群众身边。2023年,新增城乡健身场所100个,建设2023年新全民健身示范工程和美丽乡村文体广场6-8个,培育年产值过千万以上体育企业2家,蓬勃发展体育培训业,推动“体育强市”更上一层楼。

在文体两开花的带动下,拼搏、进取的竞技精神浸润了整个仙桃,这种精神让仙桃敢闯敢干,奋发有为,一路赶超成为湖北首个千亿县。


一块布
湖北县里我最富

2022年,仙桃完成了3年跨越了3个百亿台阶的目标,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013.14亿元,这是仙桃GDP首次突破千亿,也由此诞生了湖北第一个千亿县。2023年7月,2023赛迪百强县榜单发布,湖北8个县市上榜,仙桃首次跃入“5”字头,由去年的第65位跃升至第56位,连续3年位居全省首位。

2023赛迪百强县榜单

就在近日,《纺织服装周刊》重磅发布“2023年度中国纺织服装行业年度精锐榜”,仙桃上榜“十大区域推动榜样”。靠“一块布”,仙桃支撑起了产业发展的脊梁,甚至有着“世界非织造布产业看中国,中国看仙桃”的说法。

近40年来,仙桃精织“一块布”,成了全国最大的非织造布生产、加工和出口基地。在2020年战疫期间,仙桃3个月内累计生产了湖北80%、全国40%的防护物资,为疫情防控作出了不可磨灭的重要贡献。

然而疫情过后,仙桃的“这块布”却面临着巨大的竞争压力——国内同类企业如雨后春笋涌现,市场竞争激烈;户均产能低、结构单一、自主品牌不多,自身短板不容忽视。

“一块布”如何破局?转型升级,提升竞争力,尤为迫切。

仙桃彭场镇,是“中国非织造布特色小镇”,仙桃非织造布产业园拓盈新材料研发中心正坐落于此。就在几个月前,这里的研发人员耗时2年多时间开发出来的新品终于投入欧美市场。和普通防护服面料不同,他们研发的这款新品在保持同等性能情况下,使用了高达70%的可回收材料。湖北拓盈新材料有限公司技术负责人朱志敏告诉长江云新闻记者:“用更环保的材料对于行业发展更可持续,目前环保类的产品占我们整个销售额的40%,而这些都离不开院校的支持。”

仙桃校企合作对接会

2021年,湖北省非织造布技术创新中心落户彭场镇,借助这个“朋友圈”,企业与武汉科技大学等高校展开深度合作,把一个个创新想法转化成产品。朱志敏解释说,对企业来说,研发是相较薄弱的环节,创新中心这个平台解决了他们的难点痛点,我们促成了省内外10多所高校,与省内30多家中小企业进行产学研合作,目前已取得了各项专利30余项。

彭场这座人口不足10万的小镇,目前已聚集了大大小小900多家非织造布企业,其中规上企业92家,眼下,为了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当地拿出1000万元专项资金,从外贸出口、出国参展、研发创新等方面,给予企业真金白银的奖补。

仙桃非织造布企业工厂

当下,仙桃明晰思路:紧盯产能升级、结构升级、品牌升级,打造国内领先、世界一流的非织造布产业集群。仙桃市委书记亲自挂帅,担任非织造布产业链链长,促进非织造布产业高质量发展。首期设立10亿元非织造布产业发展专项基金,整合1000万元非织造布技改专项资金、1000万元科技成果转化资金,推动土地、人才等要素资源向非织造布产业集聚。打造专业学院,借力武汉纺织大学的师资力量,依托仙桃职院,仙桃成立全国首个以非织造布学科命名的专业学院,订单式培养高素质技术和管理人才。

如今,仙桃逐步形成以彭场镇为核心的非织造布产业集聚区,和以毛嘴镇为核心区辐射周边六镇的仙西服装产业集聚区,聚集上下游关联企业3000多家,全行业就业人数10万多人,规上企业229家,2022年产值达493.6亿元。仙桃市非织造布年产量达到120万吨,占全国12%;日产医用防护服300万,口罩2亿件;服装产业产值128.38亿元,集聚服装加工企业超480家,年产女裤1.1亿条,“一年一辆车、两年一套房”成为当地服装产业工人增收的标配。


监制:洪燕

编审:梁延  林如峰

撰文:张文杰

美编:王子煊


责任编辑 张文杰
分享到:

便民服务

定制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