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书记的话记心上”大思政课|田淑娴:在田园里擘画星辰大海
强县域经济,促乡村振兴!在大力实施强县工程、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道路上,县域发展的“领头雁”们用智慧和实干,带领乡亲们共同缔造美好家园。长江云推出“总书记的话记心上”大思政课系列报道,第四场走进黄梅县,以“强县有妙招”为主题,展现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中,各类“能人巧匠”立足岗位、牢记嘱托的奋斗故事。本期讲述新农人田淑娴心怀“绿色田园梦”,砥砺奋斗的青春故事。
在田野上能耕耘出怎样的青春?新农人如何领跑乡村发展“致富路”?从返乡的硕士毕业生,到央视认证的“超级新农人”,她一笔一划擘画出田园蓝图,成为追梦现代农业的“小农女”——她就是来自赤壁市的全国人大代表田淑娴。来听一听,她在广阔的田野上,写下的青春“答卷”。
“播种”——家乡为她种下一个“田园梦”
田淑娴的家乡在赤壁市安丰村。小时候,看着父母在田间劳作,坐在田埂上的她会幻想:“这片土地,如果让我来耕耘,会在季节的诗篇里写出什么样的诗行呢?”美好的畅想,让她从小就在心里种下了一个“现代田园”的梦。
安丰村是鱼米之乡,但当时农业生产方法原始,技术落后,农业现代化进程缓慢。为了给家乡农业注入活力,田淑娴大学选择了生物技术专业,硕士又继续进入浙江海洋大学深造。毕业后,她做出令家乡人都不理解的决定——返乡种田。为了说服父母,田淑娴还写了份详细的回乡创业计划书。在她的坚持下,父母由不理解变成了支持者。
说干就干!返乡务农的第一年,田淑娴就打算建立小龙虾养殖基地。于是,几亩田,一个简陋的办公室,养殖基地就这样从0到1开始了。为了养好小龙虾,她一口气把能找到的关于小龙虾和农业微生物的所有文献都浏览了一遍。一边把书本翻到烂,一边深入自家田里研究。回忆起那个劲头,田淑娴说简直跟自己当年硕士毕业写论文、做研究一样上心。
“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长期的钻研,让她对自家的田地了如指掌,在央视主办的《超级新农人》节目中,她凭借自己几年来在水田、塘边的观察和检测经验,仅用了3分钟,就从100杯不同来源的水中找出了自家虾池的那一杯,赢得央视节目组颁发的“超级新农人”奖杯,还获得“用知识武装头脑,用科技武装农业”的赞誉。
那段日子,她感到了无限的希望。
“护苗”——坚持绿色生态农业
回乡创业,田淑娴很清楚这是一条艰辛的路,她也做过充分的心理准备。但是走在这条路上,真正面临一些难以预测的行情和天灾时,她一下子认清了自己的抗风险能力,也看到了自己的渺小和不足。
开始建设小龙虾基地的时候,田淑娴就坚持绿色生态农业的理念,逐渐形成了系统专业的养殖调水和饲喂管理方案。通过查阅资料和不断实践,小龙虾基地第一年就用上了生物发酵饲料、各种菌和微藻。第二年用的菌藻种类更多,并且能根据塘口的条件,使用不同的微生物做肥料。养了一两年后,这种肥水环境养殖好了小龙虾,却也让田里的草越来越厚,小龙虾捕捞都成了问题。
这些杂草,用一些除草剂很快就能处理,但这样违背了田淑娴做绿色生态农业的初衷。她一筹莫展地看着池塘边的鸭子悠闲地吃着草游来游去。看着看着,她豁然开朗,原来解决办法就藏在自然界里:鸭子喜欢吃杂草,那么在虾田养一些鸭子,不就可以把杂草都给吃掉吗?
于是,田淑娴设计的“微生物稻虾鸭”生态循环种养殖模式诞生了。一到六月份,田里精养小龙虾;七月份开始,稻鸭共育,让鸭子吃掉杂草和残存的小龙虾。这样科学饲养,小龙虾个头大、品相好,大米品质优良,同时鸭子吃田里的野食长大,味道也更好。一亩田算下来,收入可以达到近万元。
解决了杂草的问题,又遇到了鸭子感染的难关。一年盛夏,田淑娴发现鸭群里出现了十几只死鸭,症状是感染了坦布苏病毒。她一下慌了,这种病毒发病特别快、致死率高,干预不及时的话,一万只鸭可能几天内全军覆没。怎么办?事情发生得太突然,距离原本给鸭子打疫苗的时间早了10天。她紧急召集村里的大妈大爷组成10人工作队,临时培训上岗,给鸭群做接种隔离处理。那天,她们奋战到凌晨1点,一天完成了2万针次的疫苗接种。做完接种隔离处理后,她疲倦地瘫在车上,一轮明月照得她无法入眠。庆幸,感激、疲惫……复杂的情绪让她湿了眼眶。
这样艰难的时刻还有很多:曾经,因为小龙虾和鲜蛋滞销,一家人焦头烂额;因为暴雨洪涝,水淹了鸭舍,鸭子到处跑;因为干旱,水稻颗粒无收,收入大减;因为行情极差,日日亏损,看不到前景……最苦闷绝望的时候,田淑娴常常一个人躲着掉眼泪。
习近平总书记寄语青年:“奋斗是青春最亮丽的底色,行动是青年最有效的磨砺。”田淑娴始终相信,只要有强大的信念,困难就不会把她打倒!她一遍遍地查看、分析生产记录;在网上自学相关课程,找出以前的课本解答疑惑;查阅最近、最新的研究成果,向同行学习、向当地的老农请教。乡亲们经常看到她戴着草帽,奔走在农田中、鸭圈里、烈日下,找寻解决问题的答案……
“生长”——乡亲们用“田地”为她投出“赞成票”
功夫不负有心人!几年的沉淀,田淑娴在养虾的路上越来越“老练”。现在,她的稻田里,能养出干净肥美的小龙虾,能养出健壮的鸭子,还能种出绿色优质的大米。水产、水禽、水稻在微生物的协同作用下,富营养物质能够就地及时分解回归,土壤肥力和环境自净能力得到很大提升。
田淑娴认为,农村需要有技术的新农人推动发展,如果没有人来做,那她就来做这样的人!作为新农人,她正在努力把农业生产集成技术应用在基地里,让土壤越种越肥,农产品越来越健康,生态文明建设越来越好。在农业生产集成技术的赋能下,以往用人力手工投喂饵料,乡亲们挥舞得手臂发酸,现在无人机投饵,饵料一遍撒过,飞快地实现了农田“全覆盖”;以往给虾池肥水,壮劳力用大盆、大桶兑水捣鼓半天,现在的自动喷灌设施,几十分钟精准操作到位;以往村里爱学习的农民们聚在一起,谈论去外地农业基地的所见所闻,现在大家要经常接待慕名前来的外地考察者……在她的“微生物稻虾鸭”科研示范基地里,一群群白鹭翩翩起舞,野鸭子在田间、塘边到处跑,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令人对未来充满遐想。田淑娴并没有停下脚步,现在的她又朝着系统化、模块化的农业管理方向前进。
周边村里年纪大、威望高、种了几十年田的老一辈农民合作社发起人,在心里认可了田淑娴的技术,经常跟她探讨洽谈;年轻一辈的水产养殖基地负责人,想做循环水工程养殖,也会来找她咨询支招,商谈共建生态种养殖基地;种水稻的年轻后生们,很佩服田淑娴绿色生态的种植方法,他们说也要在田里养上鸭子,种植“娴子”牌优质大米……
田淑娴早已从当年回乡创业的“新农人”,变成了大家心中认可的省级示范合作社的“领头人”。经过这几年的发展,她直接管理的农田扩展到2000亩,有合作意向的农田面积达到3000亩。乡亲们用自己的“田地”为她投出了“赞成票”。
随着管理面积的扩大,田淑娴又建立了农技服务中心,联结最前沿的农业科技成果和农业经营主体,向农业经营主体和农户提供托管服务,进行全年农事规划和节点监督反馈,农业微生物集中传代培养和规模扩培,培养“微生物稻虾鸭”技术工人,培养懂农技的无人机飞手,内部推行全民学习和培训,带动当地村民共同发展现代农业。
“丰收”——从老家的田野走上更大舞台
今年,田淑娴被推选为全国人大代表,走进了人民大会堂,为智慧农业的发展建言献策。
在田淑娴的家乡高桥,和美乡村建设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当地利用资源禀赋,科技赋能,进行绿色生态高效的农业生产;同时村湾共同缔造,统筹运营,让有意愿的村民参与到农文旅融合发展的大项目中,建设呈现“小桥流水人家”的乡村特色人文景致。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田淑娴立志要继续做农业科技的探索者、运营者、推广者,与乡亲们一起共同缔造美丽乡村,用行动在田野上书写青春答卷,在乡村中擘画出星辰大海!
编审 | 李登清
策划 | 孙俊
记者 | 董晶菁
美编 | 成雨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