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评论·本周:源头活水浇筑文化自信
记得2021年3月,在福建武夷山考察的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朱熹园。在那里,总书记说,“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如果不是中国特色,哪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朱熹,就是写下“为有源头活水来”的朱熹。总书记这番话,讲的恰是“源头活水”的问题。
学习习近平文化思想,我们不妨再重温一下“源头活水”四个字的深刻含义。
“源头”,根植于历史,作用于当下,延伸向未来。登上黄鹤楼,人们会感叹“黄鹤一去不复返”;看着月亮,小朋友也许会脱口而出“江月何年初照人”;这些是本周湖北办的一些大型活动的名字:“省藏国家珍贵古籍展”、“‘一带一路’赤壁青砖茶产业发展大会”、“李时珍中医药国际健康论坛”,湖北首部大型红色实景剧《红安永远红》首演……不难发现,寻根“历史”,链接“文化”的传统已植根于我们的血脉深处。这些,都是前人们给后辈人植入的“文化编码”,是刻在中国人骨子里的文化基因,是我们随身携带的最可靠的支持系统。正如习近平总书记说:“如果不从源远流长的历史连续性来认识中国,就不可能理解古代中国,也不可能理解现代中国,更不可能理解未来中国。”
再说“活水”,活水并不是一桶水倒给下一桶水,而是来源于传承,丰盈于创新。无论是《改变中国的真理力量》《你好赛先生》等节目被观众“催更”,还是“数字省博”、考古盲盒等产品走红,都启示我们,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才能让“活水”活起来、动起来。中国式现代化的湖北探索、先行区建设的湖北作为、长江大保护的湖北担当、共同缔造的湖北实践,这些都为我们这辈人提供了冒着热气、带着汗珠的创造源泉。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
时时不忘向“源头”要答案、时时不忘用“活水”滋润和浇灌我们的文化自信,才能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才能立得住、站得稳、行得远。
(长江云新闻记者 常江 责任编辑 张智美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