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媒体走转改|通山革命老区焕新颜 真抓实干奔小康
“长征路上奔小康”网络媒体“走转改”湖北站主题采访活动启动
长江云报道(记者 刘浪)山河不忘长征魂,长征精神永传承。10月11日,“长征路上奔小康”网络媒体 “走转改” 湖北站主题采访活动启动。今天,长江云记者跟随采访团来到了咸宁的通山县,探访革命故地,体会长征精神,见证地方脱贫致富的发展成就。
这里 曾谱写革命史上光辉一页
纪念墙展出了不同时期牺牲3万多名烈士中5066位烈士的英名
通山县是全国首个县级红色政权诞生之地,作为革命老苏区,通山可以说是前辈和先烈们用鲜血染红的土地,在中国人民革命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当日,记者一行先后瞻仰了通山县烈士陵园、大畈镇红色遗迹等地。无论是长达数十米、记录了不同时期牺牲3万多名烈士中5066位烈士英名的纪念墙,展出7位通山籍将军和50多位著名烈士的生平和革命事迹的英烈馆,葬有原红三师政委叶金波、师长萧高尉等186名著名烈士忠骨的烈士墓区,还是通山县第一次工农兵苏维埃代表大会的召开地谭氏宗祠,都给人一种时代的沧桑感,让人心生敬畏。
烈士墓园
如果不是亲眼见到这些红色遗迹,难以想象,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当年不到20万人口的通山县,却有10多万人参加革命,3.2万人为革命英勇捐躯,30多位县委书记就牺牲了20多位。
也难怪通山籍共和国将军王平赞叹道:“通山人民的革命斗争历史,无论是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还是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历史上,都有它一定的地位。”
如今 绿色崛起目标扬帆奋进
大畈镇板桥村白鹭新村
作为曾经的革命火种燎原地,通山经济一度十分落后。如今,通山县政府正在抢抓政策机遇,加快向山通水富,绿色崛起目标扬帆奋进。
因修建富水水库而移民至板桥的大畈镇百姓,过去生活贫困。周边人都说“有女莫嫁板桥郎”。如今的白鹭新村位于大畈镇板桥村核电公路旁,左依富水龙珠湾生态度假园,右靠国家4A级景区隐水洞。新村占地260亩,建筑面积6.8万平米,总投资8000万。按照“政府引导、群众主体、政策扶持、多元投入”的模式,采用徽派建筑风格整体建设。目前,73户贫困户正陆续装修入住。
“第一个字是干,第二个字还是干,第三个字仍然是干……”这是通山县另一个扶贫典范大路乡新桥冯村的脱贫口号。在新桥唯有实干才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办法。当地主要发展山上油茶、低丘苗圃、水田龙虾、庭院香菇,着力于观光农业园与庭院农业相结合。
工作人员正在搬运菇棒
徐爱锦(右一)正在工作
42岁的村民徐爱锦之前在家赋闲,如今贷款4万多元养了5千棒香菇。香菇没出菇前,她还在合作社打工。徐爱锦表示,“一天一百块的工资,折合成香菇棒算给我们也算入股,大家干起来更有劲了。”
据了解,新桥冯村的香菇孵化园,规划面积40亩,已建成标准化大棚160个,基地种植香菇20万棒,实现袋料、菌种、生产、销售于一体,年产值达到300万元以上,将带动贫困户27户从事香菇种养殖。
(责任编辑 周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