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州市鄂城区区委书记董国平:坚持底线思维 筑牢防汛堤坝
鄂城区位于长江中游南岸,依水而生、因水而兴,是鄂州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水”为城市带来了独特的资源禀赋,也成为汛期最大的隐患。近年来,鄂城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汛及防灾减灾救灾工作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积极落实国家、省、市部署要求,始终心怀“国之大者”,坚决扛起政治责任,从严从实抓好防汛救灾各项工作,有效防范化解洪涝灾害重大风险,确保江河安澜、社会安定、人民安宁。
一、加强组织领导,整合各方力量,打好防汛 “主动仗”
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全面落实防汛救灾主体责任,着力构建科学高效的防汛应急指挥体系。
一是加强统一领导。坚决压实防汛抗旱责任制,制定《鄂城区防汛抗旱指挥部工作规则》,由区防指牵头抓总,领导干部靠前指挥、成员单位迅速响应,推动形成防汛减灾的整体合力,构建部门协作、属地管理、群防群控的防汛减灾新格局。
二是层层压实责任。根据东南高、西北低、中间低平的地势特点,在区防指下设3段长江干堤及三山湖水系、花马湖水系、水库防汛、车湾港北大堤等7个分指挥部,调整优化全区8个水库大坝有关责任人职责,明确42处重点围垸排涝泵站防汛责任人,确保每一堤段、每一座库坝、每一处涵闸都有人管、有人防、有人督。
三是严格检查督办。按照“八个到位”的工作要求,对防汛救灾工作情况进行全面督导,要求各有关单位强化底线思维和危机意识,紧盯指挥与责任体系、监测预警、预案修编、隐患排查与整治、物资人员准备、应急演练、信息保障等关键环节,强化纪律意识,切实举一反三,加快补齐短板,把各项责任抓落实、抓到位。
二、科学精准布防,消除风险隐患,管好汛期“灰犀牛”
深刻汲取河南郑州“7·20”特大暴雨、随州柳林镇“8·12”极端强降雨等灾害教训,科学研判风险点位,精准采取防控措施,坚决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一是建设防洪工程,筑牢备汛之基。近年来,相继完成了三山湖南北大堤加固工程,杜沟泵站、花湖电排站改造等大型水利工程,从根本上提高了险工险段的防洪标准和重点区域的排洪能力。实施三山湖西大坝散浸治理、堤防除险加固及白雉山水库整险加固等工程,清淤港道、沟渠54公里,维修泵站14座,维修塘堰(蓄水设施)74处,受益面积4.2万亩。
二是突出隐患治理,做实风险管控。汛前印发了《关于开展汛前检查及隐患排查整改工作的通知》,加强对防洪重点工程的检查,突出抓好堤防、涵闸、泵站、水库大坝和溢洪道、山洪灾害防御等防洪风险隐患,开展全方位摸底排查,建立隐患整改台账,制定切实可行的整改实施方案,督促组织实施,确保整改到位。
三是加强值班值守,及时预警叫应。坚持24小时领导带班的值班制度,严守值班纪律,确保灾害信息的及时传达。应急、农业农村部门准确掌握水雨工情变化,实时滚动发送水情、雨情、工情、灾情。严格落实全省防汛救灾预警叫应“十条措施”,完善直达基层防汛责任人的临灾预警叫应机制。
三、坚持未雨绸缪,做好应急准备,严防灾害“黑天鹅”
坚持把困难估计得更充分一些,把工作抓得更细致一些,确保万无一失、安全度汛。
一是物资力量到位。采取现货和商储结合,落实防汛物资储备,建立了区级防汛物资储备仓库,每年更新物资储备。各镇(街、开发区)均按要求落实防汛物资储备。全区组建了防汛应急救援突击队10支729人。对一二三线劳力4154人进行了造册登记。落实883名信息员,实时接收分发气象灾害预警信息。
二是实战演练到位。聘请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专业团队修订完善了防汛抗旱应急预案等综合性预案和防洪工程调度预案、堤防水库涵闸泵站应急抢险预案等细分领域预案。同时在防汛风险最大的区域,开展应急演练,确保洪涝灾害发生时,“拉得出、用得上、战得胜”。
三是避险准备到位。全区编制完成极端强降雨人员应急避险转移工作预案83个,强化极端强降雨风险防范,实行提前预警、提前研判、提前部署、提前响应、提前转移,全面做好水库下游、低洼地区、山洪、地质灾害影响区等重点区域特殊人群安全保障和人员避险转移工作。加强城市内涝点、积水涵洞、低洼小区等安全隐患巡查检查和及时处置。
来源:湖北省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
责任编辑:金晓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