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临时链接,仅用于预览,将在短期内失效。
长江云

磊磊:重阳佳节只今朝,敬老爱老当久为

荆楚网  2016-10-09 13:25:30
分享到:

“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是何其美好,何其浪漫的文化积淀。重阳节的起源,上可追溯至春秋战国时期,两千年来历久弥新。各地的过节习俗虽不尽相同,但其核心文化价值始终是平安和谐。

重阳九九,寓意生命长久、健康长寿,是个吉利日子。古往今来,人们对这个日子有着特殊的感情。新的时代,延续传统文化之余,我们也给这个传统民俗节日赋予了新的内涵。1989年,中国把每年的九月九日定为老人节,也称敬老节。传统与现代巧妙相结合,成为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美好节日。

人生的秋天,夕阳无限好。岁月终将在我们脸上刻出皱纹,今天我们携起手来敬老爱老,其实也是为明天的自己被尊敬被关爱营造和谐氛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中华传统美德经久不衰,穿越光阴,跨越地域,是持续不断的承继,是细水长流的永恒。重阳之日,是藉以倡导敬老之风的时机,是集中宣示尊老主张的日子。但,敬老爱老并不仅限于这个特定的日子。

在这个全民敬老的节日,宣扬重阳文化,动员志愿服务,关爱老人是庆祝重阳佳节的应有之义。可问题是,有些地方和单位,唯独只在这个特别的日子里,才想着办一场文艺演出,集体前往慰问交心,继而出现“脚洗了一次又一次”的尴尬现实。重阳过后,这股爱老敬老的热潮随即冷却,老人又会重陷孤寂的泥沼。重阳不止在“重阳”,敬老还需在平常。只注重“节点”的突击行动,并不契合敬老爱老在这个时代应有的时代内涵。

尊老敬老是家庭伦理的核心要求,是社会道德的基本价值取向。优秀的传统文化,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传承与创新。生活条件越来越好了,可无形之中,我们对于老人的关怀和照料却越来越少了。

城市生活的节奏在加快,年轻人为了挣钱背井离乡,城乡空巢老人与独居老人越来越多。“常回家看看”逐渐成为老人心中的一份期许,一种奢望。即便这一心理诉求已被纳入法律范畴,实际上又有多少儿女可以常伴老人左右?基于对女儿的浓浓思念难于排遣,以致出现老人找陌生人“陪聊”的悲情现实。

有调查显示,过半的年轻人并不知道重阳节在哪一天,更别说它的特殊意义了。另有数据显示,我国60岁以上人口已占总人口的13.26%,是世界上人口老龄化规模最大的国家之一。面对人口老龄化、高龄化的挑战,年轻一辈继承与弘扬爱老敬老的优良传统尤为必要。常怀敬老之心、常兴爱老之风、常做助老之事,营造祥和共融的社会风尚。常给老人打打电话,常把老人挂在心间,让“常回家看看”不再轻易被羁绊。满足老人精神上的慰藉远比给予物质上的供养,更能让他们在晚年生活获得幸福,感到温暖。

敬老的热情不可仅重阳之日集体喷发,爱老的行动亦不可每年仅此一天。发自内心的敬老,融于日常的爱老,才是对重阳文化最深刻最崭新的诠释。也只有如此,“重阳敬老”才名副其实。

来源:荆楚网

(责任编辑 罗晓贤)

责任编辑 罗晓贤
分享到:

便民服务

定制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