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干部程仪:党史宣传,会“讲”更要会“解”
程仪,黄冈市史志研究中心退休干部,今年75岁,从事党史宣讲20年,授课900余场次,手写讲稿40余本,听众数万人。他致力于挖掘黄冈党史故事、传承红色基因、弘扬红色文化,在宣讲党史的过程中,他成为一部地方党史的“活教材”。
宣讲中的程仪老人
近几年,程仪都住在黄冈市浠水县的乡下老家。接到采访电话时,他正在看书。一大早,他就起身把家里收拾妥当,安安静静看了两小时书了。得知我们想听听他讲的党史故事,他的兴致一下子就来了,随即朗诵了自己创作的作品《鄂东革命史话》。
朗诵完毕,记者把他的思路带回到了五十多年前。上世纪六十年代,初中毕业的程仪,回乡后在村里大队小学当老师。那时他也只是个十五、六岁的孩子,用他的话说,“当时是孩子教孩子”。程仪:“大孩子带小孩子认点字,把他们带好,不发生安全问题。当时这个民办小学只有我一个人,有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我一个人忙得团团转。这两三年我学了很多东西,看了很多书,在写作方面打下一点功底,包括中国的一些古代典籍都是在这期间读的。白天上课,晚上把作业改完了就看书。因为我没有上高中,这个教书的机会也很难得,就把这个时间充分利用起来了。”
1970年,程仪担任浠水县梅河公社青山大队第二生产队队长。这位大家眼中的“白面书生”,下地干活儿一样不差,不到半年,犁田打耙、割谷插秧,他样样农活拿手。当队长的五年,正是“农业学大寨”的时候,程仪回忆说,那时每天白天下田,晚上还要开会安排第二天的生产,自己年轻体力好、很强壮,算是一个合格的农民,合格的村队长。
在农业生产的舞台上,程仪干得热火朝天。1972年,他信心满满地向党支部递交了入党申请书,没曾想,志在必得的他被刷了下来。
程仪对于这段经历记忆很深:“本来我是在1972年的春天就填了表,准备宣誓入党,但是临宣誓那一天,把我刷下来了,后来跟我谈话,说要多考验一段时间。我想考验就考验吧,我继续把生产搞好,把队长当好。当时,还有社员们为我打抱不平,说我的工作大家都很满意,各方面表现也不比别人差。我说,咱们过年时打糍粑,糯米饭蒸得软,放在杵臼里打几下就成了糍粑。我这个糯米饭可能硬了点儿,要多捶捣几下才好吃啊!后来一直到1972年12月21号,才告诉我可以宣誓成为共产党员了。”
红安学院讲党史
1991年,程仪从浠水县委办公室调到黄冈市委党史办工作。彼时,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大江南北,他的不少同学选择下海经商,他的这一举动不仅外人不理解,家人也不太认可,可程仪有自己的想法。他觉得自己愿意做文职、搞业务,虽然市委党史办公室是个“冷”部门,但程仪觉得自己有兴趣。他觉得,黄冈是中国革命的老根据地,党史资源丰富,自己可以静下心研究,为当地党史资料的收集、保存和传播做些贡献。
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很残酷。刚到党史办公室,资金的难题就束缚住了程仪的手脚。程仪:“最大的困难就是没有钱。每一个项目它都是要钱的,但当时我们黄冈的经济很差,基本工资都发不出来,我好多次到北京财政部去要钱。我说很多老同志、老前辈为革命牺牲了,我们现在要把他们的事迹留下来,这是我们后人的责任,我们现在没钱,希望你们支援一点,财政部行政处的赵处长被我感动了,他说在这里当处长好多年了,还没有看到哪个市一级的党史办公室的主任居然到财政部来要钱,他说凭你这个行动,我也批一点钱给你。财政部前后支援二三十万块钱,在上世纪九十年代,这笔钱可起了大作用了。”
到黄冈市委党史办工作后,原本就对历史感兴趣的程仪如鱼得水。为了做好宣讲工作,他花了不少“笨”功夫——每当看到好书或者句子,他会将书本一字一字抄写下来,内化于心,形成讲稿的好素材。
而为了破除一般人印象中党史教育的枯燥、乏味,程仪在宣讲内容和形式上下了不少功夫。一开始他也是按部就班地按时间顺序把某一年发生了什么事讲出来,可讲了一两次以后,他就感觉效果不怎么好,大家的反应不积极。后来,他就把黄冈革命历史的一些重大事件、重要人物编成了数字,大家就觉得很好记了。后来,他又把黄冈革命历史归纳成四个特点,也是很简单的四句话,很受欢迎。直到现在,他的课程都是黄冈市委党校的保留课程。
程仪的党史特色宣讲生动形象,接受度高,许多年轻党员在听过之后都表示印象深刻。黄冈市史志研究中心综合科科长葛丽萍说:“我记得那堂课是数字串起来的,很容易接受,很有趣,原来我们的印象中,党史课会比较枯燥、会说教,但他的课不会,会让你对黄冈的党史有一个系统的认识。”
年轻时的程仪只会说浠水方言。为了方便学员们听课,2004年,已经56岁的他开始学习普通话,为此还“很花了一点功夫”。
程仪“我读书的时候汉语拼音还没有出来,后来当老师时学了一点,也没有完全学通,好多地方没过关,特别是那个第二声,总搞不清楚,后来在培训班里面学了一个月,大体上搞明白了。回家后继续跟中央播音员学习,他在上面读,我在下面读。我还把一些古诗、唐诗、我喜欢读的文章,用拼音标注出来,再按照汉语拼音来读,慢慢的练,前后花了半年时间吧。”
把党史讲好不容易,多年的宣讲经历,让程仪总结出了一套实用的经验。程仪:“首先是知识的积累,不能老是半桶水,要能够把来龙去脉讲清楚;第二,知识要经过酝酿,变成自己的理解。知识都是一样的,但是见解可以是各异的。这块革命根据地是怎么来的?为什么别的地方没有搞起革命来?这里有什么特殊性?要把这些东西讲清楚,你不讲清楚,人家就不服气。”
2020年,程仪的老伴不幸去世,他常常夜不成眠。但调整好状态后,他又精神抖擞地走向了宣讲台。只要有宣讲任务,他都精心准备,认真完成。在他看来,党史宣传需要代代接力,不断传承。
“我虽是一滴水,但终究融入了潮流。那腔热血不能凉下来,那颗初心也要始终保持下去。”在一本泛黄的日记本中,程仪记下了这样的一段话,这既是他的生活态度,也是他对党史宣讲的赤诚告白。
采写:新闻中心记者 李曼
通讯员:赵欣、南英
编辑:夏叶
编审:王俊 刘雅婷 夏叶 邹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