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干部甘啟良:一位老党员的植物情
8月5日,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黄璐琦带领团队专程来到十堰市竹溪县,找到退休干部甘啟良,共同考察与“榔”有关的植物。《本草纲目》记载,“榔梅”是产自武当山的传奇植物。榔一般为榆科植物,梅本是蔷薇科,按理说两科植物一般不会产生杂交现象。但经研究,产自武当山的榔梅却有不同于蔷薇科植物的DNA片段。由于甘啟良熟知鄂西北“榔”类植物,所以黄院士此行特意与他一起采集与“榔”有关的植物分子材料,拿回北京作进一步分析研究。

丹江口武当口村考察杜鹃
甘啟良何许人也?他曾是竹溪县电视台的台长。上世纪70年代的农村缺医少药,他对药用植物产生兴趣,开始自学相关知识。后来,随着国家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视以及相关宣传工作的需要,他对植物的兴趣越来越浓厚,暗暗开展调查研究工作,积累了不少经验。2001年,当地领导找到他,要他把这个兴趣爱好“当做一个事情”来做。甘啟良放开手脚,开始进行县域资源的植物普查。甘啟良回忆,当时竹溪县有记载的植物是970多种,他认为应该远远不止这个数,就开始着手调查,经过一年多的时间,就发现竹溪县植物已有1500多种。
甘啟良奔走在山间小路上,蜿蜒的山道和泥泞的田埂遍布他的足印。2005年,他出版了中国第一部县级植物志及中国第一部全彩版植物志《竹溪植物志》,这部180万字重达3.5公斤的巨著,收录竹溪境内植物2206种,其中1520种配有彩色照片,每种植物都根据标本详细介绍了植物形态、地理分布和经济用途等。该书荣获2006年湖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成为新中国成立以来跻身二等奖的全省唯一县级项目。
领导在啟良猕猴桃生态园调研
2007年起,甘啟良在全县范围内进行第二阶段植物资源调查。2011年10月,180万字1503种植物配图的《竹溪植物志(补编)》问世。至此,竹溪境内已知植物总数增加到3293种。2012年,竹溪县被列入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湖北省试点县之一。他说:“到2016年,我上交国家药用植物标本1400多种,重点药材标本140多种,照片8000多张,完成一部国内大规模的全彩版县级中药资源志,被国家中药普查领导小组批准进入中国中药资源大典系列丛书,这也是目前唯一一部进入该丛书的县级中药资源志。”截至2022年底,甘啟良在竹溪累计发现植物种类3800余种,竹溪成为大巴山脉已知植物最多的县。

在野外压制植物标本
竹溪县位于鄂渝陕三省交界的秦巴山区,境内山川纵横,水系丰富,被著名植物学家吴征镒教授誉为“动植物的基因库,生物的百科全书”。这里孕育了物种丰厚、美丽富饶的大自然,也养育出像甘啟良这样热爱家乡的植物研究人。
2006年,甘啟良先后发现5株报春花科植物,他将标本寄给中科院植物研究所李振宇教授和华南植物研究所胡啟明教授,经鉴定为绝迹百年的陕西羽叶报春花,属我国首次发现,也弥补了世界植物标本史上的空缺。当时,陕西羽叶报春花在竹溪仅剩竹山一个野生分布点。为保护这一珍稀濒危植物,甘啟良采集了十几粒种子带回家进行人工繁育。他回忆道:“当时我就写信请教专家怎么种,但可能是因为气候或者水土不同,开始几次都失败了,我又进行试验,终于育出了两三株苗。再次收集种子继续培植,这样经过几年繁殖,终于取得成功。人工栽培成功的陕西羽叶报春花是粉红色的,花色还有变化,萼像个灯笼,很好看。现在,种源已经遍布多个地区。”

在十八里长峡采集植物标本
行在路上,总有发现。甘啟良多项发现刷新竹溪物种记录,丰富了中国植物图谱,甚至震惊国际植物界。他在十八里长峡自然保护区发现了植物新物种,以标本采集地竹溪将其命名为“竹溪雪胆”。他和武汉植物园江明喜教授共同发现了我国第二株绝迹近百年的珍稀濒危植物小勾儿茶。他动员当地群众共同搜寻,发现野生小勾儿茶七八十株,占全国野生分布总数的70%以上。今年初,他在竹溪县境内发现两个植物新物种大果溲疏和洪氏婆婆纳,研究成果在国际植物学期刊上发表。
发现越多,走得越远,甘啟良越觉得肩上担子沉重。2021年,他到某县考察时被一位药农邀请至药田,让他看看种植了一两年的药材川穹。他说:“当时我去一看,坏了,这种的哪是什么川穹啊,明明是当地的一种芹类野草,这个药农不认识啊。我当时告诉他,他大吃一惊。”甘啟良意识到药农对中药材缺乏认知,普遍不具备专业的种植技术。他积极深入农村开展中药知识普及和植物资源科普,将自己的种植经验和技术传授给更多人;他坚持不懈走进学校、机关、社区、企业等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教育;同时他意识到,发现与保护并重,才能实现生态可持续发展,他积极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合作,致力于珍稀动植物保护和培植繁育工作。

甘啟良(中)与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张宪春教授一起研究植物标本
悠悠微风吹过,树叶沙沙作响,金灿灿的果实散发出自然的清香。这是甘啟良人工培育的猕猴桃,从发现植物保护植物、到人工栽培并实现产业发展,甘啟良带动更多老干部扎根山野,服务乡村振兴。他兴奋地道:“希望用这种方法能培育出几个适合本地栽培的猕猴桃品种,目前有几个品种抗病能力比较好,口感也非常好,其中有一个品种很适合做猕猴桃果酒。”
为申报建立自然保护区,他肩抗摄像机,亲自拍摄编制了3个电视专题片,《情系长江》获全省林业专题乙等奖。在他的建言与宣传下,竹溪县目前已建立2个省级自然保护区,1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个国家级森林公园,1个国家级湿地公园,累计建立珍贵树种苗木基地5万亩,为野生动植物繁衍生息营造了良好的生态环境。在他的积极奔走下,竹溪县制定了《珍贵树种培育工作规划》,每年筹措1000万元用于珍贵树种培育,红豆杉、珙桐、小勾儿茶等已成集中连片之势,十八里长峡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成为鄂西北规模最大的珍稀植物园。

在郧西槐树沟林区考察
多年来,甘啟良把家当作办公室,以寝室阳台为标本室,将工资充当经费,让爱人子女当助手,把报废的吉普车简单维修后作为交通工具进行野外考察。他每年数次上高山、穿溪谷,攀崖壁、钻荆棘,常常面临生死考验。他9次爬上2740米人迹罕至的竹溪最高峰葱坪,这里猛兽出没、天坑暗藏。他经常冒着细雨夜宿山梁,旱蚂蝗咬后留下的黑色伤疤遍布双腿。为了寻找一种名叫“太阳草”的植物,他爬上深不见底的陡峭山崖,与黑熊擦肩而过。在天宝乡杨家坪考察时,他脚下一滑,随着石块跌下山谷,右手指骨节当即断裂,鲜血流了一地。日复一日,他采集到标本2万多号,拍摄植物照片10万余张、制作植物标本3万余份……
甘啟良的女儿甘露提到,2004年7月,父亲背着植物照片、标本和《竹溪植物志》上册手稿,从竹溪到中科院武汉植物研究所,请专家作最后的科学鉴定,在武汉待了近一个月。他回来后分享专家们如何尽职尽责、加班加点帮忙的经历,还兴奋地提到自己在武汉找了一家每晚只需20元钱的小旅馆,饿了就在外面吃一碗面条或买两个馒头,省下了不少办公经费。甘露回忆道:“当时我听着父亲的这些话,心里特别难受。我一直不敢去想象,在那个炎炎夏日,在有着‘火炉’之称的武汉,父亲就住在20块一晚的小旅馆,是怎样熬过近一个月的时间的。”

在郧西县湖北口桃源村考察荚蒾
而对于这一切,甘啟良非常坦然。在他看来,他所做的一切已然是一种使命,一种信念,广袤的大巴山和秦岭山脉就在那里时时呼唤着他。他说:“人老了,理想信念不能老,我希望能够多做点对社会有意义的事情,这样也终将得到社会的认可。愿改革开放春风常在,花常开,果更甜!”

在竹溪县丰溪镇光顶山考察橐吾
24年来,甘啟良致力于植物资源普查与研究保护,倾尽后半生追寻植物梦,把兴趣爱好变成科研成果,引领广大干群携手扮美家园,共建和美乡村,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一名共产党员的初心使命。2022年,甘啟良获评“荆楚楷模”;2023年荣登一季度“中国好人榜”。竹溪县委组织部副部长、老干部局局长赵昌军说:“甘啟良同志是我们十堰当代的李时珍和徐霞客,他走遍竹溪的山山水水,揭开绿色宝库之谜,秉持科学精神,加强科技交流,助力科普教育,努力增强全民对生物多样性的认识,促进竹溪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监管力度。希望甘啟良同志保重身体,带领更多老干部和群众,为竹溪乃至十堰的生态多样性保护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采写:新闻中心记者孙曼莉
通讯员:赵欣 石萱 郭竹君
编辑:孙曼莉
编审:王俊 刘雅婷 夏叶 邹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