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临时链接,仅用于预览,将在短期内失效。
长江云

“钓鱼”行动收网 3500名大学生同上反诈课

长江云新闻  2023-09-17 18:30:05
分享到:

“同学们,最近是不是收到一条短信?也许你们还不知道,这是一次反诈演习,群发的3.4万条‘钓鱼’短信,结果我们学校有321名学生‘上钩’……”9月17日下午,在湖北省公安厅的指导下,由湖北省反诈中心、华中师范大学、长江云新闻客户端联合发起的代号为“钓鱼”的沉浸式反诈课堂活动在华中师范大学进行,3500名大学生同上反诈课。

(沉浸式反诈课堂现场)

群发3.4万条“钓鱼”短信  321名学生“中招”

9月12日,在湖北省公安厅的指导下,湖北省反诈中心、华中师范大学和长江云新闻客户端联合发起《钓鱼行动 湖北高校沉浸式反诈课堂》。活动通过线上和线下同步推进的形式,让大学生们身临其境地感受骗子的套路。

连日来,华中师范大学3万余名在校学生陆续收到一条福利活动短信。上面是这样写的:“华师917美食节”100张“美食霸王卡”(价值500元)免费送!只要进入指定网页链接,填写指定信息,即可获得抽奖机会。

“鱼饵”短信群发后,陆续有学生“上钩”。截至9月17日12:00,共有321名学生在这场反诈演习中“上当受骗”。

“上钩”学生:完全没想到这是诈骗短信

长江云新闻记者梳理大数据发现,“中招”的学生中,女生占比为65.73%,男生占比32.27%。此外,从年级统计数据来看,研一学生占比最高,接近29%,其次是研二和新生,分别占比24.6%和12.7%。

此外,长江云新闻记者还发现,“中招”的学生不仅详细填写了自己的姓名、身份证、QQ号、身份证号,还将学院、年级、饮食偏好、兴趣爱好等个人私密信息。

一条陌生短信,为何大学生容易上钩?他们在填写个人信息时,内心是怎样想的?对短信的真实性有没有过一丝怀疑?长江云记者采访了多位“上钩”学生。

“上当”的程同学坦言自己太大意了。“需要填写的信息太多了,感觉有问题,但是不填完就不能提交,当时还有点奇怪,学校以前没有组织过类似的活动,我还特地问了身边的几个同学,都收到了这个短信,后来也看到社交平台上有人在讨论这个事儿,就觉得是真的。”

“被骗”的赵同学则解释说:“一些外卖软件上经常有抽奖吃‘霸王餐’的活动,以为是类似的,再看到这个页面上有学校的名头,就相信了。”

有一点警觉性的周同学表示,她猜到了这可能是诈骗信息,但想着又没要打钱,身份证、电话等信息在很多场合都会填到。“所以我就没有多想,但我也不会把所有真实信息都写进去。”

“这个活动页面太逼真了!”上当的黄同学无奈地说:“我填的时候还在疑惑,匹配饭友为什么不填我是哪个学院的,我还吐槽这个问卷设置得不合理。”

“沉浸式”反诈让大学生感同身受

“这种实战演习真的很有意义。提醒了我,要更加提高警惕,不要让骗子有机可乘。” 对这场“沉浸式”反诈,同学们都表示,从中获益匪浅。

在华中师范大学佑铭体育馆,3500名大学生共同接受了一场校园安全与反诈防诈教育课程。校方、媒体以及公安反诈机构通过讲述真实案例、模拟诈骗场景、话剧演绎骗局等方式,让大学生们通过“沉浸式反诈课堂”,身临其境地感受骗子的套路,增强防诈意识。

(沉浸式反诈课堂现场)

不仅仅是线下3500名大学生同上开学反诈第一课,长江云新闻联合湖北省反诈中心、华中师范大师等单位推出融媒体直播,人民日报客户端、长江云新闻客户端、湖北省公安厅官微、湖北省教育厅官微、共青团湖北省委官微等平台同步直播。同时,长江云新闻客户端已同步推出“钓鱼”反诈行动融媒传播专题,引导学生观看《反诈小剧场》,复盘演绎校园诈骗真实案例。

据悉,9月11日至17日,是2023年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又逢一年高校开学季。为增强湖北高校师生反诈意识,切实提高师生反诈技能,在湖北省公安厅的指导下,由湖北省反诈中心、华中师范大学、长江云新闻客户端联合发起的代号为“钓鱼”的沉浸式反诈课堂活动,于9月12日正式启动。

本次反诈课堂由“线上钓鱼演习”、反诈互动专题、“线下反诈课堂”等部分组成,截至9月17日下午6时,主题为“钓鱼行动 湖北高校沉浸式反诈课堂”的反诈行动,在全网共有2200万人次观看,大大增强了广大网友特别是大学生群体的反诈意识。

(长江云新闻记者 黄晓萌 桂亮 钱开 实习记者 李成汉 褚浩泽 责任编辑 陈皓)

责任编辑 陈皓
分享到:

便民服务

定制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