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阳宜城92个“稻种芯片”长势喜人
9月4日,长江云新闻记者在襄阳宜城市鄢城办事处木渠村国家水稻产业技术体系武汉综合试验站示范基地里看到,这里培育的92个新品种水稻种子即将成熟,稻穗密实、颗粒饱满,沉甸甸的稻子压弯了枝头,在微风的吹拂下,随风摇曳,犹如金色的波浪。
同日,来自国家、湖北省水稻专家学者和相关企业家一行40多人现场观摩基地展示的92个水稻新品种的田间长势,共同见证多个“稻种芯片”在宜城大地上“开花结果”。
“我们这次组织了中国农科院的水稻专家服务团、湖北省的水稻专家团队,还有国家水稻产业体系的专家,从年初开始我们就谋划在宜城做品种到技术到从种到粮的全链条的产业技术服务,目的就是要通过品种的优化、品质的调优、品种培优、品质调优再加品牌打优。”湖北省农业科学院院长游艾青介绍说:“通过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科技支撑、农户参与,来带动整个宜城的水稻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制种是将“芯片量产”,是发展现代农业、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实现乡村振兴的基础。2023年木渠基地面积600亩,共试验示范南京农业大学、中国水稻研究所、湖北省农业科学院、中国种子集团、湖北农发种业集团等21家科研院校、院士团队及大型种业企业优质水稻品种92个,其中最新审定及即将审定品种38个,含高产优质型品种24个,高端优质型品种14个(香型品种12个),院士品种31个,含胡培松院士团队和万建民院士团队新品种多年多点试验的新品种26个,省农科院粮作所展示示范的新品种10个,“荆楚好粮油”食味品鉴集中种植品种 13个。胡培松院士品种“华香优228”高产创建展示示范面积133.9亩。省农科院粮作所高端优质香稻润丰香占种子繁育示范面积 300亩。
近年来,襄阳宜城市坚决扛牢粮食安全之责,夯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基石,用科技守牢“荆楚粮仓”。与省农科院合作,签订了“1+N”农业科技强县合作协议,在鄢城办事处木渠村建立国家水稻产业技术体系武汉综合试验站示范基地、“种粮一体化”高产优质稻示范基地及高端优质稻示范基地,开展品种筛选、新技术培训推广、水稻科技成果转化、水稻集成化种植模式、水稻良种繁育、水稻高效管理技术、水稻绿色防控技术等科研示范活动,从而实现品种优、技术优、品质优,达到提质增效目标,推动“宜城米”品牌提升,补齐种业链短板,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长江云新闻记者 李晓雨 通讯员 钟军 周波 任宏音 邓青霞 责任编辑 谢雅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