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创引擎驱动湖北高质量发展
7月31日,由中宣部组织的“高质量发展调研行”湖北主题采访活动在武汉启动。来自中央和省直主要媒体百余名记者将深入工厂车间、高新企业、乡村社区等新闻一线,记录湖北热火朝天的建设场景,讲述湖北高质量发展的生动故事。
当天上午,“高质量发展调研行”湖北主题采访情况介绍会在武汉举行,介绍会透露了湖北大力推进科技创新,驱动全省高质量发展的相关情况。
全国科技创新高地建设成势见效
“近年来,湖北持续推进科技强省建设,加快建设以东湖科学城为核心区域的光谷科技创新大走廊。当前,一批承担国家使命的战略科技平台接踵在鄂落地建设,武汉获批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成为继北京、上海、粤港澳和成渝之后,国家战略布局的第5家国家级科技创新中心。”湖北省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常贤波介绍,湖北加快建设以东湖科学城为核心区域的光谷科技创新大走廊,武汉获批成为全国第5个科技创新中心,湖北在国家实验室建设中取得零的突破,全省拥有75位两院院士、30家国家重点实验室、6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均位居全国前列。
“我们将持续推进科技强省建设。”常贤波还介绍,湖北不断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以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双轮驱动”,实施科技体制机制改革三年攻坚行动,健全“政产学研金服用‘北斗七星’式”科技成果转化体系,出台科技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20条意见。“2022年,全省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超过2万家,居全国第7位;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近1.2万亿元,占GDP比重提升至22%。”常贤波说,湖北已成为国家科技创新体系区域布局中重要一极。新型举国体制湖北模式的有效探索,助力湖北在“卡脖子”技术攻关领域不断取得新突破。
“湖北深入构建完善全省科技创新体系,推动全国科技创新高地建设成势见效。”湖北省科技厅副厅长吴骏说,湖北聚力打造创新发展引擎,落实国家战略布局,扎实推进武汉科创中心建设,以东湖科学城为核心的光谷科技创新大走廊建设全面提速,“一核一轴三带多组团”布局初见雏形。
吴骏介绍,今年上半年,湖北主要科技创新指标继续保持较快增长态势,1至6月,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26427家,同比增长75%。数据显示,湖北国家级高新区数量达到12家、居全国第4。2022年,湖北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到20147家,同比增长38.4%;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超过2.4万家,同比增长70%;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突破1.1万亿元,同比增长10.1%。
同时,湖北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和未来产业发展需求,统筹平台、项目、人才布局,新设省自然科学基金专项2亿元,前瞻部署一批战略性、储备性基础研究重大项目。面向经济主战场,聚焦五大突破性发展优势产业和“51020”现代产业体系,组织实施一批省级科技重大项目,启动实施“尖刀”技术攻关工程。
绿色低碳发展迈出实质性步伐
湖北省生态环境厅副厅长周水华人介绍,湖北拥有1061公里长江干线,是拥有长江岸线最长的省份,也是三峡库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丹江口库区所在地,肩负着“一江清水东流、一库净水北送”的重大政治责任。
据悉,湖北深入开展长江大保护十大标志性战役,持续实施高水平保护十大攻坚提升行动,“关改搬转”沿江化工企业458家,全面排查整治12480个长江入河排污口,取缔各类码头1810座,腾退岸线150公里,长江湖北段水质连续4年保持在Ⅱ类,丹江口水库水质常年稳定在Ⅱ类以上。
周水华介绍,传统产业绿色发展转型持续加快,钢铁、水泥、煤炭、平板玻璃、电解铝等重点行业落后产能应退尽退,“光芯屏端网”、汽车制造与服务、大健康等产业加速迈向万亿级,高技术制造业对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超过40%,经济结构优化调整的良好态势逐步形成,十年来湖北单位GDP能耗、碳排放分别累计下降30%、40%,以年均3%的能源消费增速支撑了年均7.6%的经济增长。
加快产业绿色转型
“2021年规上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营收突破万亿,占工业比重提升至21.8%,高技术制造业占比提升至12.1%。2022年获批国家绿色工厂40家,居全国第五;入选国家级绿色工业园区3家,数量并列全国第一。”湖北省经信厅党组成员、总工程师盛章学在“高质量发展调研行”湖北主题采访情况介绍会上说。
盛章学介绍,近年来,湖北省久久为功,实施“技改提能、制造焕新”行动,出台“技改13条”等政策措施,每季度分行业召开技改现场会,通过标杆引领、示范带动,推动传统产业迈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2016年以来,湖北累计实施重大技改项目2.8万个,工业技改投资占比由27.2%提升至43%。2021年规上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营收突破万亿,占工业比重提升至21.8%,高技术制造业占比提升至12.1%。2022年获批国家绿色工厂40家,居全国第5;入选国家级绿色工业园区3家,数量并列全国第1。
盛章学介绍,湖北坚持以实现双碳目标为引领,认真落实工业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推动磷化工等产业向高品质、高附加值方向转型,加快钢铁、有色等重点行业循环化、低碳化改造。着力构建绿色制造体系,推动重点领域企业采用绿色工艺技术装备,加强新能源开发、清洁能源应用和绿色低碳技术研发应用。积极布局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回收循环利用产业,推动荆门高标准建设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助力鄂州、黄冈等打造循环经济产业园。
(来源 工人日报 责任编辑 杨雨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