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发展调研行 | 快!更快!央媒记者从“襄阳速度”里感受湖北高质量发展
8月1日,“高质量发展调研行”湖北西线采访团进车间、看生产、问智造。一项项重点工程、一个个国之重器、一次次创新突破……多层面的“襄阳速度”,记录下襄阳作为湖北省域副中心城市的高质量发展非凡时刻。
第一种速度:工作效率提升60%
高达10.5米的货架,操作方便的“地溜儿”,摆放统一、分类规整的货品,全程智能化作业……这里,是鄂西北最大的本土流通零售企业——好邻居连锁超市位于襄阳的生鲜配送中心,也是全国最大的生鲜机器人自动分拣项目——从各地生产基地运来的生鲜在这里进行分拣,AVG机器人正在按规定路线配送货物,每天4批次由这里送达82家门店,这个区域。
这样的机器人“同事”,能让效率提高多少?襄阳好邻居生鲜物流中心总监刘念说:“之前我们仓储的作业模式是人找货,上了AGV分拣线 ,是货找人的模式,能够提高我们仓储的周转率,分拣员目前只需18个人,整体工作效率提高了60%左右。”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频记者向爽在参观中表示:“看到这些高新技术,我能感受到襄阳通过打造智能的物流园区,辐射到湖北省其他区域的枢纽职能。”
第二种速度:预判市场才能把握转机
汽车产业是襄阳的龙头支柱产业,是发展襄阳都市圈,打造引领汉江流域发展、辐射南襄盆地的省域副中心城市的重要支撑产业。当前,我国汽车产业正处于破旧立新的历史转折期,对襄阳来说,如何抢抓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机遇、顺势而为?
国内最大的传统铅酸电池企业骆驼公司,给出了他们的答案:预判市场,提前布局。骆驼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孙光忠说:“我们从2018年开始就做战略转型,提前去预判整车的技术路线的迭代和发展。”今年,该公司获得国内外多家头部客户的项目定点,产线一片繁忙。
更多车企在加码创新中重构发展新动能。今年上半年,腾龙汽车公司,依托控制系统新技术导入,实现2000多台的销量,其中不乏海外订单,销售额同比增长40%。
参观中,长江云新闻记者注意到,求是杂志社经济编辑部记者陈有勇在笔记本上写下一个词:不破不立。他说:“我能感受到襄阳新能源汽车发展动力很强,比如骆驼集团它在电池上有突破,比亚迪在刀片电池上有突破,还有腾龙的整车生产,都形成了一个相对闭环的产业链,能够推动相应的新能源汽车发展得更好。”
不破不立才能求新思变。今年1月至5月,襄阳的新能源汽车产业产值171.5亿元,同比增长22.23%;占汽车产业的23%,较去年同期提升6个百分点,“跑”出了一条优美的产业发展上扬曲线。
第三种速度:25天净地交付
一个园区,需要多少天腾出建设土地?一块电池,需要多少秒下线?
在襄阳比亚迪产业园,正在用“襄阳速度”创造“襄阳奇迹”。
25天净地交付,施工现场总计挖方量510万方,体量相当于在一个月内修建一条宽4米、高5米、长255公里的“小长城”。
一块动力电池,最快3秒下线。各类智能设备、机器人同步作业,组成比亚迪18个动力电池工厂中最先进的生产线,生产效率领先同行5年以上。
在产线上,记者们最关心的是搭载了刀片电池的新能源车续航如何?据相关负责人介绍,这块由172片刀片电池组成的电池包,续航能力达到700公里,“充满这个电池包需要82度电,如果按夜间用电5毛钱一度来算的话,大概是六分钱一公里。”
一块薄薄的电池,迸发出巨大的能量。据负责人介绍,比亚迪襄阳产业园正在与20多家本地生产厂商洽谈,将大力提升关键零部件近地化率。未来将打造华中地区最大新能源生产基地。
去年,襄阳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827.8亿元,从全国百强城市第49位升至第45位,首次跻身全国地级市20强、中部非省会城市第一位。从“制造”迈向“智造”,才能在新赛道上跑得更快!
(长江云新闻记者 刘蕊俊 杜瑞雪 桂亮 陈芳芳 责任编辑 朱宇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