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赤壁 | 擦亮乡村振兴的文化底色
赤壁探索艺术助力乡村文化振兴新路径
今年2月,2023“大地欢歌”全国乡村文化活动年在武汉启动。以活动年为契机,各地也纷纷开展各具特色的乡村文化活动,激发新时代乡村振兴的文化活力。最近,咸宁赤壁市幸福堰村举办了首届大地艺术节,将乡土变为艺术空间,将田野化为展演现场,让有人气的乡村更有活力。
这次艺术节集中展出来自全国各地的49位艺术家带来的近200件作品,不仅涵盖中国画、油画、水彩画等较常见的艺术类型,还包括“实验水墨”、综合材料、装置艺术等当代艺术的新潮佳作。这些作品有的取材于自然界的草木竹石,有的以废旧物品进行创作,让参观者充分领略到当代艺术多元化的表现手法。
赤壁市半亩塘乡村美术馆执行馆长 孙颖:“带动乡村振兴,带动旅游,这是一个物质层面的、经济层面的,更重要的是让老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咸宁赤壁市官塘驿镇党委副书记 但汉骞:“以前形式也很单一,像这种自发的文化活动就会比较少一点,现在它就有这样一个变化,就是年轻人更多地参与进来,这个形式也更加多样,也更加有人气。”
此前,这里只是村里一个普通的堰塘,当地老百姓称之为“三角塘”。2016年5月,半亩塘艺术村创始人胡志才一眼相中这块“风水宝地”,前后投入三千多万,用了七八年时间,从咸宁周边不断搜集老物件慢慢将这里建设起来。
赤壁市半亩塘艺术村创始人 胡志才:“不忍心那些老房梁,虫蛀的、泡水的,断了、裂了、烂了,就可惜了,我们跟农民做了个沟通,就把它收回来,然后在我们这里来还原。”
如今,半亩塘艺术村从里到外都浸润着文艺范儿,充满艺术感的小景点、小设计让人目不暇接。曾经默默无闻的村庄火了,吸引成千上万游客前来争相打卡。
游客 杨婷婷:“带小孩过来这边看了一下画展,然后又去做了一下陶艺,小孩在这里玩得挺开心的,同时又陶冶了艺术情操。”
近年来,赤壁市大力推进艺术赋能乡村振兴,把乡土风貌、特色文化与现代旅游需求有机结合,以艺术介入乡村,重建乡村文化、唤起乡愁情怀。同时还以各种艺术工作室和休闲旅游项目等,提升赤壁乡村文化品位。
“世界茶叶第一古镇”赤壁羊楼洞复兴记
赤壁市在推进乡村振兴中,依托丰富的茶资源,大力挖掘深厚的茶文化,进一步提升了赤壁茶叶在全国乃至世界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
羊楼洞古镇位于赤壁市区西南26公里,镇上现存一条以明清建筑为主的古街,街面全部以青石铺设,历代运茶的“鸡公车”将石板碾成的深槽依然历历可见。一到节假日,各地游客纷纷前来打卡。
游客 章辉:“石板街非常有特点,保存得非常好,这种修缮、保护能够原汁原味。”
羊楼洞茶马古道始于宋,繁荣于明清。明朝嘉靖年初,制茶业已相当发达,集镇随之而兴。极盛时有茶庄200多家,人口4.2万,从这里走出去的青砖茶远销欧亚各国。十多年来,赤壁市以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为契机,进一步加大文物的保护与传承,努力将羊楼洞这块文化瑰宝打造成万里茶道上的一道靓丽名片。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赵李桥砖茶制作技艺”第六代代表性传承人 汪瑶:“制作青砖茶需要六大工艺72道工序,这样制作出来的青砖茶,经过了九个月的渥堆陈化过程,在口感上滋味醇和,香气纯正。”
近年来,赤壁市加大对古镇历史的挖掘,以茶文化为亮点,实施文物保护抢救工程,争取专项资金2000多万元,对羊楼洞古民居、古街、古驿道进行修缮保护。同时还统筹整合各项资金逾1亿元,对羊楼洞人居环境风貌进行改造提升。如今,赵李桥镇“复兴万里茶道 助力乡村振兴发展”入选文化和旅游部“中国优秀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建设典型案例。
咸宁赤壁市羊楼洞管委会党组书记、主任 孙李:“以旧修旧,整个区域围绕着推动区域发展,制定了世界文化遗产的申报,制定了4A景区的申报,各项工作在逐步地推进,茶叶、电商、文化在羊楼洞这个百年古镇的区域相互交融、相互推进、相互发展。”
为提升羊楼洞古街文化氛围,去年赤壁与武汉城市职业学院签订了《乡村振兴文化共建战略合作协议》,组建由专业师生团队构成的专班,以文化、艺术、创意等手段激活乡村生态自然资源与历史文化底蕴。同时还整合资金3000多万元在羊楼洞合作建设直播基地。目前,直播基地已组建20多人的直播团队,每天常态化开展直播带货。
赤壁市羊楼洞古镇“党建引领 乡村振兴”直播基地负责人 李伟:“我们想把更多好的产品给大家传递出去,带动更多当地的村民一起来共同富裕。”
看到了古镇的新气象,一些原本常年在外务工的人也回到了羊楼洞。如今,明清古街文化街区除了赤壁青砖茶,还引进了伴手礼、竹工艺品、手工艺品等各类商家,一度沉寂的羊楼洞古镇再次热闹繁华起来。
人才兴文 “空心村”迎来“回归潮”
乡村文化振兴,人才是关键。赤壁市张司边村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作用,一方面利用好文明实践站、农家书屋等文化振兴平台的作用,让农民在“产业旺、文化兴”中站“C位”、唱主角,培养壮大乡村文化人才队伍;另一方面,让那些有号召力的“文化骨干”“新乡贤”,懂文化、善经营的“新农人”坚定扎根乡村。
一大早,在张司边村的百姓大舞台上,40余名广场舞队员正跳起欢快的舞蹈,为即将参加的“百人读书,千人唱跳”宣传二十大精神活动进行紧张的排练。
咸宁赤壁市官塘驿镇张司边村广场舞队领队 曾红霞:“以前我们村里面大家都是打打牌或者干嘛的,现在我们这个百姓大舞台建起以后,天天都能开开心心、健健康康。”
张司边村曾是深度贫困村之一,过去村民以种植楠竹、挖野生黄精为主要收入来源,不少村民背井离乡外出务工。2008年,刘弄璋高票当选张司边村党支部书记。上任伊始,他就开始谋划如何带领村民致富。刘弄璋白天黑夜围着竹林、古民居转,为竹子找出路、学用各类自媒体平台分享美丽生态竹林风光。2016年在驻村帮扶单位的帮助下成功脱贫。2017年4月,导演张艺谋来到咸宁为电影《影》寻找拍摄地,一眼就看中了这里。随着《影》的拍摄上映,张司边村也成了“名村”。
咸宁赤壁市官塘驿镇张司边村党支部书记 刘弄璋:“抓住文化这个主线,我们所有的民宿、餐饮点,包括一些我们的黄精中药材,这些都是跟养生文化、跟书院文化怎么去结合的,就是一直走这一条路。”
爆棚的人气,也让村民们看到了商机,昔日的“空心村”迎来了“回归潮”。49岁的肖奔此前一直在外面打工,看到来村里旅游的人越来越多,就在村里建起了一栋民宿。自去年7月开业以来,订房的客人是络绎不绝。
咸宁赤壁市官塘驿镇张司边村民宿老板 肖奔:“很多人慕名而来,就是到张司边到处游一游、看一看,看看竹山,看看张艺谋拍电影的地方,然后到我们民宿来坐坐。”
村里的旅游火了,返乡创业的村民越来越多,同时也让社会资本不断进入,张司边村彻底变了样。在“群众为本、产业为要、生态为基、文化为魂”的建设思路引领下,村里充分调动群众积极参与乡村建设,完善村规民约,成立群众性组织,挖掘、整理和修复传统文化。
咸宁赤壁市官塘驿镇张司边村党支部书记 刘弄璋:“吸引更多的文人和艺术家来张司边村创办工作室,带动本村的村民参与一些文艺活动,乡风搞得越来越文明,这个乡村振兴就越来越有内涵。”
近年来,赤壁市围绕新时代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不充分、不平衡等问题,从制度设计、基础建设、开展文化活动等方面入手,构建起更高质量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截至目前,全市现已建成市群艺馆、图书馆、博物馆、体育馆和14个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还建有155个村级文化广场、43个乡村大舞台、187个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等,初步形成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咸宁赤壁市文化和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 祝爱华:“围绕学习宣传党的二十大精神,创作更多更好的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文艺作品,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文艺活动,继续探索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新机制,我们在文化+教育融合发展、在文化志愿者工作机制上进一步探索工作方法,打造赤壁经验,切实增强群众精神生活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监制:洪燕
编审:徐瑗
主编:李先华
统筹:邱惠 周晓焕 王猛
记者:湖北广电咸宁融媒体记者站 阴志维 章珩 赤壁台 徐勇 丁铮铮 昌文
通讯员:童金健 但唐静 吕志海
新媒体编审:邓国辉
新媒体编辑:解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