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临时链接,仅用于预览,将在短期内失效。
长江云

共同缔造强县工程 | 一粒种子的力量

  2023-03-10 21:14:08
分享到:

一粒种子的力量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赴湖北考察,多次就“三农”工作作出指示,留下了“粮食安全要靠自己”的殷切嘱托。在杂交水稻国家重点实验室武汉大学鄂州试验基地,总书记仔细询问:“耕作的机械化程度怎么样?” “农民是不是喜欢用秧盘”? 家常话语,意味深长,饱含着总书记对端牢“中国饭碗”的殷殷期待。

十年来,湖北坚决扛牢粮食安全之责,书写“藏粮于技,藏粮于地”的厚重底色,“荆楚粮仓”更殷实:粮食产量连续十年站稳500亿斤台阶、淡水鱼产量有望连续27年位居全国第一、油菜籽、茶叶、蔬菜产量和生猪出栏量均位居全国前六位、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65%。这些闪亮的成绩背后,离不开一群人的默默付出。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小小的种子,究竟有多重要?在这片制种基地里,我们有了真切的感受。

记者 艾思航:这片油菜地,其实就是湖北省打造的杂交水稻制种基地,4月油菜收割后,这片基地就将开始进行杂交水稻制种。

再过一个月,这片2500亩的制种基地,将种上“湖北造”的红莲型杂交水稻种子。一提到这些,朱仁山教授就难掩期待。

武汉大学杂交水稻全国重点实验室教授 朱仁山:2022年持续的高温干旱,但是我们(种子)的适应性非常好,获得了非常好的产量,种业没有保障,你的粮食生产谈得了安全吗?一定要有自己的种子生产基地。

“粮食安全要靠自己”,这是2013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北视察时,对朱英国院士团队留下的殷切嘱托。2017年,朱仁山教授接过接力棒,这颗被总书记点赞为“很壮实、很纯净”的红莲型杂交水稻种子,成为了他一生的坚守。

武汉大学杂交水稻全国重点实验室教授 朱仁山:早上是一身露水,中午是一身汗水,很多次我都是在反问自己我为什么要干,每次看一看习近平总书记,比如说2013年那么一个场景,也是40多度的高温,习近平总书记当时顶着烈日,帽子都没戴,习近平总书记也是不辞辛苦在一线来关心我们的粮食生产,立马就想到,你有一种责任感,我们有责任有担当,保障我们国家的粮食安全。

朱仁山教授告诉我们,近年来,团队研发成果丰硕,在国内首创的红莲型康稻1号、2号,有效解决了当前水稻受镉污染问题;新培育的耐盐红莲型水稻“珞红优1564”,解决了盐碱地的改良难题。“粮食安全”四个字,支撑着朱仁山教授团队不断前行,也推动着湖北在种子研发上不断攻关——近年来,湖北接连出台《种业振兴行动实施方案》等系列文件;每年拿出超过1.5亿元建设种业产业链;搭建了洪山实验室等科创平台。政策支持下,今年,朱仁山教授计划将这片制种基地,扩大到1万亩。同时,建设产线,推动种子从科研走向产业化。

武汉大学杂交水稻全国重点实验室教授 朱仁山:就地生产、就地加工、就地仓储,就节约了运输成本,今年下半年可以投入使用了,如果下次有机会能够面对总书记,我会很高兴很自豪地向总书记汇报,你所关心的武汉大学的水稻发展得很好,种子科研、生产、产业化到稻米加工,这全产业链我们已经打通了。

保障粮食安全,亿万农民是主体。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来湖北考察时,提出要“充分尊重农民意愿,激发农民内在活力”。为了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2022年湖北落实中央耕地地力保护补贴、种粮农民一次性补贴、农机购置补贴、稻谷补贴87亿元。眼下,正值春耕,很多农户扩大了种植规模。

去年种了1200亩,今年要把面积扩大一倍,今年要扩大到2500亩左右。

黄冈市罗田县一粒种种养殖专业合作社负责人 徐应良:2022年,受到干旱极端天气的影响,红莲型(水稻种子)表现得也很好,比以前种常规稻每一亩增产800元的收入,尝到了甜头,也看到了希望,这条路是走对了。

漫步荆楚田野,连片沃野生机勃勃,乡村由内而外焕发活力:2022年,湖北粮食种植面积达7033.43万亩,总产548.23亿斤,连续十年稳定在500亿斤以上。全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709元,增长7.9%。粮满仓廪,“饭碗”装得更满、端得更牢!

记者 艾思航:采访中,朱仁山告诉我们,红莲型杂交水稻种子他们已经研发了15年,正是这15年厚积,才能有连续两年试种成功的薄发,在重重困境中站稳脚跟,一粒小小的种子,蕴藏着农业现代化的密码,从改良一个品种到全产业链的开发,从中国种子到惠及世界,湖北种子产业化之路,越走越宽。”

大学生村医李舒婷:我在村里“走亲戚”

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过去五年,深入推进健康中国行动,把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进一步缓解了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十年来,湖北累计培养了1.4万名大学生村医,他们扎根乡村,成为农村居民可以依靠的健康“守护人”。

宜昌五峰县横茅湖村卫生室的“早高峰”刚结束,乡村医生李舒婷起身麻利地收拾起药品和设备。

宜昌五峰县牛庄乡横茅湖村大学生村医 李舒婷:今天我们首先要去的是周统兴家里,给他带点高血压的药,治心脏病的药。

除了早上的坐诊,其他时间就是出门“跑诊”,李舒婷说这叫“走亲戚”。横茅湖村是距五峰县城最远的村子之一,平均海拔1600多米。在大山里,户与户、组与组之间,距离并不短。

宜昌五峰县牛庄乡横茅湖村大学生村医 李舒婷:能来卫生室的基本上都是附近的,还有很多老人,慢性病的,住得比较远,我都必须定期去看一看,规定是每个季度必须去一次,我给自己的目标是每个月都走访一下。

初春时节,早上的气温只有3度,路上还结着冰。

你说你脚肿了,我来看看。

周统兴老人今年74岁,患有多种疾病。做完基础的检查,李舒婷建议老人去趟医院,可老人一家顾虑重重。

宜昌五峰县牛庄乡横茅湖村大学生村医 李舒婷:山里乡亲,有时候舍不得花钱,有时候又放不下手里的农活,小病小灾的总感觉抗一抗就过了,小病拖成大病,我就得反复来做工作。

老人的病拖不得,李舒婷在村里的微信群帮周统兴约去乡卫生院的“顺风车”。

我可以联系人送您过去(医院)。”

“那钱我来出。”

“哎呀,你不说这些,车我们也是找的顺路的,您不用担心(费用)。

李舒婷是土生土长的横茅湖村人,5年前医学专业毕业,选择回村当村医。3年前,干了37年的老村医退休了,舒婷就成了村里唯一的医生。村里有慢性病的老人有近200人。每个月,李舒婷都要上门检查一次才放心。如今有了网络,她也不再是“一个人战斗”。在邹太平老人家,李舒婷把老人的心电图拍照发给了上级医院,请心内科的医生远程诊断。

宜昌五峰县牛庄卫生院医生 李婷婷:根据这个心电图表现,他有可能有心肌缺血,如果很不舒服的话,让他到医院查个心肌三项或者心肌酶,吃药方面有没有什么要注意啊,还是要按照他之前长期吃的那些药吃,不能随便改变。

老人说药已经断了,李舒婷赶紧送给他一盒,随身备些常见病的药品,已经成了她的职业习惯。

宜昌五峰县牛庄乡横茅湖村大学生村医 李舒婷:“曾经遇到一个老人,‘三高’、糖尿病这些病他都有,拿药的话可能要拿四五种药,我可以从他的语气、眼神中看出他在犹豫,就想拿一两盒药,我会给他送个一两盒,帮助他先稳定病情。”

一天下来,跑了8户。量血压、测血糖、做心电图,偶尔还要帮村民们调手机、修wifi……这就是舒婷“走亲戚”的一天。

“病了要找她,手机看不到网了也找她。”

“这个女孩是特别好,我们特别信任他。”

宜昌五峰县牛庄乡横茅湖村大学生村医李舒婷:“我的家在这里,这里的父老乡亲都是自己很熟悉的,看着我长大的,我想用自己学到的技能和方法,给他们提供帮助。”

花茶相伴的乡村振兴路

田园综合体,是湖北打造乡村振兴“武汉样板”的支撑点。去年,武汉选出了10大各具特色的市级都市田园综合体,真金白银支持它们迅速发展。记者探访了其中之一的黄陂区“花乡茶谷”,在花与茶中寻找田园综合体的发展“秘密”。

清晨,修剪茶枝、清理碎叶,黄陂区“花乡茶谷”的村民们格外忙碌。

武汉市黄陂区蔡家榨街“花乡茶谷”负责人 张隽:茶刚刚在萌动了,现在芽是甜的,化肥、农药、除草剂是绝对不能进来的。

武汉市黄陂区蔡家榨街芝林村村民 方腊先:它这个茶自然些,因为它没打农药,有时候搞得好,一斤茶卖四五百元。

小小茶叶,是全省500万农户增收致富的“黄金叶”,湖北茶的全年均价通常在一斤300~400元之间。但红岗山的茶却要高出100元身价,秘诀,就在于养好茶的同时,还养好了花——茶园里,仅梅花就有20多万株。

武汉市黄陂区蔡家榨街“花乡茶谷”负责人 张隽:茶是喜阴植物,高品质的茶,它必须在半阴的地方生长,那么我们在茶园里面,要种一些跟茶能够相容的花树,它就是吸收这种花的香气,别的地方学不到。

外地学不到的密码,茶园摸索了十多年。起初,茶场经营不善,2007年,在省、市两级政府的协调争取下,武汉黄陂以红岗山茶场为核心、实施老茶园改造工程,为老茶树嫁接新品种,修建现代化的炒茶、制茶加工厂。浴火重生后的红岗山,又重建了一套严苛的经营制度,对茶山执行精细化管理。终于,茶园在2018年通过了国家有机茶园认证。

武汉市黄陂区蔡家榨街“花乡茶谷”负责人 张隽:有机茶的标准很严格,不管是空气、土壤,它都是控制特别严的,每年(国家)认证中心有人来,他偷偷来,到处找你山上的树叶子,检查你的空气,随便找个土,拿回去检测。

2021年,红岗山以”花乡茶谷“的名义申报市级都市田园综合体,得到了1亿元的政府资金支持,修建配套设施,并进行景观美化。如今的红岗山,除了能赏花、品茶,还能沉浸式体验手工制茶、围炉煮茶与诗歌节等特色活动。眼下,来自省农业农村厅、农科院等单位的专家,还在帮助“花乡茶谷”继续打造樱花茶园、银杏茶园等6大特色茶园景观。伴着春日芳菲,这里的游客量可达到日均千人以上。

武汉市黄陂区蔡家榨街“花乡茶谷”负责人 张隽:乡村旅游必须要有基础产业,双休日游客来了,平时游客不来,我地照种,照样采茶。茶是长寿树,我对田园综合体未来的发展,我比任何人都有信心。

监制:洪燕

编审:吴博军 谢珍

主编:梁蕊 杜瑞雪

统筹:邱惠 周晓焕

记者:胡禹 张项青 彭瀚

新媒体编审:林如峰

新媒体编辑:李小涵

责任编辑 李小涵
分享到:

便民服务

定制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