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临时链接,仅用于预览,将在短期内失效。
长江云

让爱加倍!两名党员同日捐献造血干细胞

  2023-03-01 11:00:15
分享到:

“小伙子,你感觉怎么样啊?”“没事,我感觉还行。”这段对话,发生在两位同日进行造血干细胞采集的捐献者间。

2月27日上午9点,武汉市第一医院16楼采集室内,两台采集人体造血干细胞的机器早已开始飞速运转,机器旁的两张病床上,分别是湖北省第558例和第559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两人有许多共同点:都是中共党员,一位党龄1年,一位党龄17年;都来自以水闻名的地方,一个是杭州人,一个是宜昌人;都因为同一份使命,相聚在武汉。他们的捐献故事是怎样的呢?长江云记者对他们进行了专访。

江城(右)和江陵(左)的合影

决定捐献造血干细胞后

我成为了父母和女友的骄傲

21岁的江城(化名)来自风景如画的浙江省杭州市,是鄂州一所院校的护理系大三学生,不久前才从武汉市第四医院结束了为期八个月的专业实习。他的捐献故事要从大一时的一次献血说起。

大一上学期,江城参加的医学院党员义工社团组织了一次献血活动,热心公益的江城毫不犹豫地参加了。没有多想,他也一并同意加入中华骨髓库,成为了一名造血干细胞在库志愿者。

大二下学期的一天,江城接到了骨髓库的一通电话,被告知有血液病患者与他配型成功。在了解捐献造血干细胞的采集程序后,江城很快便同意了捐献,也将这个决定告诉了父母。一开始,江城的父母并不赞成,担心他没有社会经验,可能被骗,但在江城的一再坚持和说服下,最终还是同意了。除了父母,江城仅把捐献的事情告诉了同校的女朋友,“我觉得不是什么大事,就没有告诉学校。”女朋友得知后,则十分支持江城的决定。“你真牛啊!”这是她的第一反应。

今年2月专业实习结束后,江城便开始了造血干细胞的捐献。“我觉得对于男孩子,这个痛感就一般般。”被问到采集的过程是否感到疼痛,江城脸上略带一丝小骄傲,“就只前几天刚开始打动员剂的时候,会有一些肌肉酸疼。”不过在采集过程中,护士发现江城双手发凉,“我从小就是这样的寒凉体质,不影响。”护士叮嘱他平时要多吃姜,生活中多注意保暖。

正在进行造血干细胞采集的江城

4月,江城将参加已经准备了一年的专升本考试,他与女友约好,一同考去黄石的院校。“我想继续提升我的学历,未来在医护行业发光发热。”临近考试,虽然时间紧迫,但江城表示,“捐献是ta的希望,也是我的荣幸,它意义非凡,重要性远远超过我的考试。”

听说是个孩子

我想,这是挽救一个家庭

来自湖北宜昌的江陵(化名)43岁,在采集过程中,他时不时地问候对床的小伙子江城,声音像电台播音员般响亮而亲切。去年12月,江陵接到了骨髓库的电话,今年1月,江陵体检合格,2月27日当天,江陵便进行了造血干细胞的采集。“刚好我各方面条件都符合,早些捐献,对受捐者也好。”

眼角始终带着笑意的江陵

江陵也是通过献血从而加入中华骨髓库,他工作了二十多年的宜昌公交集团,每年都会组织员工义务献血,“我们单位每年100多个献血名额,有时都还不够。”从2017年开始,江陵每年义务献血400毫升。在采访过程中,江陵的电话响了两次,都来自同事的关心。江陵说,单位同事共事多年,关系都很好,还帮他查阅了相关资料,在了解现在捐献造血干细胞和捐献成分血的方式非常相似,不需要通过骨髓穿刺取出,他更没有健康方面的担忧了。

由于造血干细胞捐献遵循“双盲原则”,江陵只知道受捐者是个孩子,“我也是有小孩的,很能明白作为父亲的心情,我想这是挽救一个家庭,谁听到都会愿意去做的。” 这次捐献,江陵没有告诉自己的孩子,只说来武汉出差,“我打算捐完回去了再讲,免得孩子太担心。”

即将到来的3月12日,是植树节也是江陵44岁的生日,在这个播种的时节,他为一个年轻的生命植下了延续的希望。

受捐者母亲送来的感谢信

历经一天的采集,江城和江陵分别捐献了270毫升和268毫升的造血干细胞混悬液,这些承载着希望的混悬液将被分别送往两位受捐者,为他们的生命充电续航。采集结束后,江城打算在武汉休养几天再回学校,江陵则准备回到宜昌家里休息,“单位知道后很支持我,让我在家休息一个礼拜再去上班。”

上善若水,来自水乡的两人,心灵也如水般纯净,利万物而不争。被问到造血干细胞捐献的意义,他们都表示,这对受捐者来说是生存的希望,但对于自己来说,只是件力所能及的平常事。“能够挽救别人的生命,我只觉得很开心。” 江城说道。江陵则觉得,“听说是十几万分之一的概率,这是一种缘分。”(长江云记者 金晓彤 通讯员 袁圆)

责任编辑 金晓彤
分享到:

便民服务

定制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