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缔造强县工程 | 湖北高标准农田开工面积达总任务50%以上
奋力冲刺“开门红” | 湖北高标准农田开工面积达总任务50%以上
近日发布的中央一号文件中提出,我国将继续提高永久基本农田的建设水平,把15.46亿亩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在湖北,今年要新建350万亩高标准农田,截至目前,已有177万亩农田开工建设。
在随州曾都区府河镇,眼前这片属同一区域同一海拔但分散的农田,将被平整为一块田。随州多丘陵和岗地,小而分散的农田占多数,打造高标准农田,建设难度大,资金投入多。为此,当地积极调动合作社和村民力量共同参与,合作社参与规划,并按照该标段的20%出资与政府共建,村民负责后期的维护管理。
随州市某专业合作社董事长 李成耀:“小块变成了大块,堰塘容量基本上比过去翻了一番,虽然合作社出了钱,但是我们得到了更大的实惠,对实行机械化操作带来了极大便利。”
除了吸纳社会资本,湖北多地还采取共建共管、发行国债的方式,有效解决了建设资金问题。
随州市曾都区农业农村局副局长 张家东:“申请债券资金,解决了2394万元,吸纳社会资金196万元,争取配套资金,确保我们高标准农田得到有效改造。”
湖北省农业农村厅农田建设管理处二级调研员 邓亚雄:“积极引导社会资本,来参与我们高标准(农田)的建设工作,对用高标农田使用专项债这一块积极支持,大部分地方都开展了有益的探索,资金额度在逐年有所增加。”
湖北各地还在探索高标准农田个性化建设的道路,在宜昌当阳市鞍山村,笔直的机耕道和规整的田块已初具雏形,这里在建设之初,就将已有的育秧基地、待建的生态观光园与高标准农田建设统筹规划,满足产业需求。
宜昌当阳市某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 尚春霞:“根据我们合作社的需求,提出了定制高标的方案,全面配套了灌、排、路、渠等基础设施。”
目前,当阳市已“量身定制”高标准农田35万亩,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与当地精品粮油及特色产业发展相融合。
宜昌当阳市农业农村局党组成员、农发办主任 谢海涛:“按市场主体个性化需求,分别打造了5000亩水稻文化产业园、万亩水稻集中育秧托管示范基地。”
宜昌当阳市市委常委 胡军华:“市场主体和农民全程参与,建什么,怎么建,充分征求种植大户和农户的意见。”
目前,湖北高标准农田的开工面积,已经达到今年总任务面积的50%以上。
春菜青团上架 春天的味道来了
早春时节,各式各样的时令蔬菜陆续上市,一年一度的春菜尝鲜季也已悄然开启。 寻味春天,今天,一起去市场看看有哪些新鲜的春菜?
在武汉的这家商超里,雷竹笋、黎蒿等 湖北本地时令蔬菜 ,以及香椿、芦笋等外地产的春菜品种,都被放在了货架最显眼的位置 。
武汉市民 石先生:“挑了一些现在春季比较应季的春菜,比如说芦笋,还有香椿、蚕豆之类的,买回去之后自己先尝试一下。”
由于今年立春较早,春菜也比往年提前了半个月上市,价格比往年正常上市期略有上涨。而受前段时间雨水低温天气的影响,预计到3月初本地春菜才会批量上市。
武汉某生鲜超市挑拣员 沈珏茜:“基本上我们上午已经补了两次(货)了,春菜类的补货频率比较高,相比上周,我们现在春菜系列(销售额)大概上涨了30%左右。”
原本在清明前后才会上市的青团,也被摆在了货架上。
武汉市民 张女士:“我们一家人都还蛮喜欢吃这个东西,最多就是今天明天就把它吃掉了。”
据相关数据显示,在全国青团销售增幅前10名的城市中,武汉位列第五。今年,武汉“吃货”们不仅能品尝到传统的豆沙馅青团,还能尝试梅干菜扣肉、芝士芋泥等新潮口味;另一方面健康上越来越“减负”,一些原本重油、重糖的产品,正在向低糖低卡转变。
武汉某商超工作人员 胡振兵:“结合疫情之后消费趋势变化,我们也会不断推出健康养生小食,例如黑红白5类饼干糕点系列、黑白芝麻丸,成为节令消费新时尚。”
种植标准化,带来好身价
春到田间万象新,耕种农时不等人。眼下,正值春耕备播的关键时期,湖北各地提前谋划、全面部署,开展春耕麦田管理各项工作,加速推广一批标准化种植示范区,为新一年的农业生产夯实基础,确保粮食丰产丰收。
在荆门钟祥市石牌镇的“稻-油轮作”示范田,2万亩农田整齐划一,无人机往返有序。从田中央到边缘,油菜“个头”整齐,全是统一种植的高产品种。
荆门钟祥市石牌镇彭墩村种植大户 董必成:“今年种了300亩,全部采用的标准化种植模式,统一购种、购肥、机械播种,用无人机进行病虫害防治、机械收割,然后订单销售给农业公司,每亩能增收200元以上。”
荆门市农业农村局局长 胡志强:“发布油菜水稻的当地生产标准,对标生产面积占全市农作物总面积的20%以上,农户的种养殖成本降低了30%以上。”
而在五年前,彭墩村的油菜基本是散户种植,品种杂、质量也参差不齐,农民们忙活了大半年,却卖不出好价钱。于是,当地引进大型农业合作社,按照荆门市制定的统一标准,规范种植。如今,有了高科技加持,油菜品质更有保证,各大粮油企业纷纷抢购。
荆门钟祥市粮油站站长 孙科:“企业每斤加价1到2毛收购,全市油菜订单生产达到20万亩。”
在小麦主产区襄阳,农户种植不仅有“地方标准”,甚至有更精准的“企业标准”。这不,农户张宝银的800亩小麦才刚返青,就被当地的粮油加工企业“预定”,按企业标准种植,高于市场价收购,成为企业加工“襄阳牛肉面”的原材料。
襄阳市襄州区古驿镇种粮大户 张宝银:“郭氏(粮油企业)给我们提供的统一强筋小麦品种,不仅产量高、优质,还强筋, 并且回收价格一斤高于市场两毛钱,一亩地多赚500块钱。”
订单式的标准化种植,把企业和农户紧紧地“栓”在了一起。粮食不愁销,农民的种粮积极性更高了。今年,襄阳全市粮食作物面积达567.8万亩,比去年增加了5.3万亩。
襄阳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 黄锋:“今年小麦的二类苗以上达到了93.1%,全市病虫害的发生率比往年减轻4.4%,继续扛牢襄阳市百亿斤粮食大市的地位,在去年小麦39.5亿斤的基础上保持稳定。”
截至目前,湖北省农业地方标准 数量从“十一五”末的120项增长到目前的700多项,总量增长近6倍。全省共创建国家级农业农村标准化试点示范区140余个,省级农业农村标准化试点示范区180个,覆盖全省大多数县市(区)。
奏响春天交响曲 | 仙桃:莲藕住进“空调房”
在去年底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落实产业帮扶政策,做好‘土特产’文章。”“土”,就是从一方水土中找资源;“特”,就是打造具有独特竞争优势的产品;“产”,就是打通产业链条。莲藕,是最受湖北人青睐的家乡“土”味。早春时节,仙桃沔城回族镇的藕农们已经开始了新一年的早藕种植季。
在仙桃沔城回族镇南桥村,成片的藕田已经搭好密密麻麻的竹弓,乡亲们相互协作盖膜覆土。
仙桃市沔城回族镇南桥村村民 张叙海:“(搭棚材料)都准备好了,集体在别人那里定的,我估计一亩田(收入)接近四五千块钱。”
早藕也叫“隔年藕”,比一般的藕质量更好,口感更佳。
仙桃市沔城回族镇南桥村村民 唐国新:“隔年藕它的质量好一点、厚一点,农产品就是物以稀为贵,去年就把这个藕苗放在里面了,像这种空田,把它用机器整出来之后就放苗,放在里面今年就盖薄膜,到夏季,藕起来之后再种稻子。”
今年,这批早藕就要成熟了。为了在市场上“抢”到一个好价钱,南桥村的藕农们刚过完年就开始操心,给水下的莲藕搭建起“空调房”,促进莲藕早出芽。经过反复摸索试验,种植户们会搭建几种不同规格的温棚,实现错峰上市,延长早藕在市场上的供应期。一寸光阴一寸金,大伙儿决定3天内要把合作社这50亩小棚全部搭建完毕,接着再用10多天搭建大棚,盼着端午第一批早藕上市。
仙桃市沔城回族镇南桥村村民 唐国新:“季节不等人,季节过了它就不行了,如果说气温一起来地温就升高了,毕竟这个膜里面的温度,比外面肯定翻一番。”
增收致富要从一方水土中找乡土资源。这些年,沔城回族镇以南桥、七红等传统莲藕种植村为基地,推广带动相邻几个村子,全镇种植面积超过5000亩,不少以前外出打工的村民也纷纷返乡种藕,“沔城藕”还拿到了国家地理标志商标称号。
仙桃市沔城回族镇南桥村党支部书记 高启炎:“沔城基本上是一年四季都有莲藕,我们南桥村(有)200多户在种植莲藕,莲藕基地遍布各乡镇还有外县、外市,每年给南桥村带来的收入,差不多七八百万元。”
“快递进村” 加快畅通城乡循环
目前,湖北正健全县、乡、村三级物流体系,全力打通农村消费升级和农产品上行的末梢循环。这几天,京山市开展了打通农村寄递物流“最后一公里”试点,深入推进快递进村,加快畅通城乡循环,形成县乡村三级寄递物流立体服务体系。
“华强哥,今天又买的什么?我来给你找一下。”
“买了一双鞋,再就是孩子寄回来的油。”
别看老李今年76岁了,他却是一个实实在在的网购达人,家里用的,大到家电,小到砧板、一次性纸杯等,全部都是网上采购,他说,这全都是因为现在物流太方便了。
荆门京山市杨集镇双墩村村民 李华强:“以前取快递都要去杨集镇去,到杨集镇上去要搭早班车,到中午才能回来,现在快递来到村里之后,走几步就可以拿回来了。”
杨集镇位于京山市西北部的偏远山区,最远的铜冲村距镇区30公里,村民取快递只能骑摩托车,路程远不方便。为了方便乡亲们取快递,邮政京山公司结合报纸、信件配送,将主干线以外村的快递一并配送到各村服务网点。
中国邮政京山市分公司副总经理 郑小平:“最大的优势就是我们有一支稳定的乡邮投递员队伍,把门店进行了形象统一,也进行了固定的投放,另外我们在快递进村方面还加快了‘邮快’合作,由我们主导,总共有8家快递一起进村。”
在京山市曹武镇戴家坡村,“直播+快递”销售模式,由快递及时服务,农产品销售到全国各地。
湖北京深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生产主管 董志辉:“把米送过来,他们帮我们打包,弄好了之后统一发出去,相当于一趟节约十几块钱。”
湖北海巍凯农业有限公司总经理 王凯:“我们销售的生鲜类产品占比提升了30%以上,然后我们销售的品类增加了近十来种。”
打通消费品进村、农产品进城“最初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的关键是降低成本,京山市整合资源,通过多点合一的方式帮助快递企业降低运营成本。村级快递网点优先选择在农村商超、小卖部、个体电商、党群服务中心等地点,植入代购代销、费用缴存等便民商业元素,使县乡村三级寄递物流体系长期健康稳定运行。
荆门京山市乡村振兴局局长 石攀:“(目前)覆盖了全市358个村,我们目前到货量,我们统计了一个月增长了80%。”
监制:郭小容
编审:吴博军 谢珍
主编:梁蕊 杜瑞雪
统筹:邱惠 李碧荣
记者:张项青 胡禹 艾思航 郑莉莉 张琼 仙桃台
新媒体编审:彭云鹤
新媒体编辑:李小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