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临时链接,仅用于预览,将在短期内失效。
长江云

热点回应:为啥要推进职工医保门诊共济保障改革?

2023-02-17 21:43:01 
分享到:


今年以来,湖北、广东、四川等省份陆续实施职工医保门诊共济保障改革,参保人去门诊就医购药能报销了,但与此同时,个人医保账户里的资金减少了。为什么要改革?参保人的权益是否受到影响?来看热点回应。

热点一:个人账户的“钱”少了,会影响医保待遇吗?

职工医保新政落地后,不少参保人发现自己医保账户的“钱”少了,担心会影响个人医保待遇。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院专家表示,从长远看,参保人待遇会逐步提高,特别是需要去门诊看病的时候保障会更好。

改革前,职工医保个人账户由个人缴费和单位缴费的一部分构成,主要用于保障门诊小病;住院、门诊大病和部分慢性病的医疗保障由统筹基金保障;改革后,对在职职工而言,单位缴费的部分不再划到个人账户,被纳入统筹基金;对退休人员而言,个人账户计入从与本人养老金挂钩,过渡到定额划入。也就是说,个人账户减少的“钱”,将转入到统筹基金的“大池子”,用来保障以前不能报销的门诊费用。

例如,武汉市退休职工周某,年养老金收入5万元,改革前他的个人账户每年划入2400元。周某患有脑梗,以往在门诊看病无法报销。改革后,他的个人账户每年划入为996元,在某三级医院门诊就医花费7150元后,根据新政,除去门槛费500元,按三级医院60%的报销比例,可以报销3990元。虽然周某个人账户当年少划入1404元,但他享受待遇却增加了2586元。

热点二:改革职工医保个人账户 是因为统筹基金没钱了吗?

个人账户已存在了20多年,为什么现在要启动改革?有质疑声认为,是因为统筹基金没钱了。实际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职工医保统筹基金收入11864亿元,支出9321亿元。统筹基金不仅收支平衡,而且略有结余。

中国社科院专家介绍,之所以要把个人账户的“钱”转到统筹基金,是因为医疗保险作为一种社会保险,个人账户的资金是“看病钱”,不是工资收入,也不是福利。改革之前,个人账户无法给别人使用,“有病的不够用、没病的不能用”,80%以上的个人账户累计结余资金集中在青壮年参保人员的手中,同时有不少参保患者特别是退休人员,个人账户资金远远不够支付门诊费用。把大家的钱放在一起,实现疾病风险的分担和资金的共济,能更大范围满足公众医疗需求。

热点三:如何提高百姓对改革的获得感?

除了对个人账户资金减少不理解,也有人提出,以前在家门口药店买药,现在还要跑到定点医疗机构门诊挂号;门诊统筹报销设置起付线、最高支付限额,保障力度不如住院报销等。对此,国家医保局回应,改革后,参保患者在定点零售药店购药,既可以使用个人账户,也可以凭外配处方享受统筹基金报销。

此外,各地还将同步推进协同配套服务,如合理调整门诊报销的起付线与最高支付限额、将更多符合条件的定点零售药店纳入门诊统筹、探索符合条件的“互联网+”医疗服务纳入保障范围等,在不另外筹资、不新增单位和个人缴费负担的前提下,为老百姓就医购药提供更大支持与便利。

(湖北广电融媒体记者 周倩 刘慧 覃炜 责任编辑 王佳薇) 

分享到:

便民服务

定制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