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临时链接,仅用于预览,将在短期内失效。
长江云

共同缔造强县工程 | 保面积稳产量 春耕备耕“忙起来”

  2023-02-17 21:19:15
分享到:

今年湖北省春耕备耕着手早、态势好,春播粮食意向面积4127.95万亩,同比增加22.8万亩。实干争春早,连日来,湖北多地抢抓有利农时,呈现一派忙碌景象。

开春以来,湖北多地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紧锣密鼓动起来。在荆州江陵县高标准农田建设现场,多台推土机、挖掘机来回作业,目前土地平整已完成70%,之后将解决多年来田地划分不规整 、渠沟布局混乱的问题, 提高土地利用率。 黄冈英山县高标准农田建设也如火如荼,大型机械忙着挖高填低,工人们则相互配合进行渠道加固。

荆州市江陵县2022年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技术负责人 潘明春:计划在四月底把所有土地平整工程,全部交到农户,确保春耕备耕不误农时。

春耕备耕,农资、农机保障是关键。在恩施州来凤县一家农资店里,前来选购化肥、种子的农民络绎不绝,其中产量高、抗病能力强的蔬菜种子最受欢迎。

恩施州来凤县绿水镇周家湾村村民 田恩元:去年也是买的这种种子,效果非常好,已经立春了,可以开始播种了。

在建始县长梁镇清河村,综合服务社负责人定期开着自家小货车,载上复合肥、尿素等春耕物资, 送到村民家门口。

恩施州建始县长梁镇清河村综合服务社负责人 周锋:库存的肥料加起来大概有350吨左右,目前我们周边村民种田的都是年龄偏大的,送货上门也是我们应该做的。

农机市场车流、人流也日渐增多。 在襄阳宜城市光彩大市场,旋耕机、拖拉机、收割机等大中小型农机堆满了商户门前的空地,根据前期走访摸底情况,当地调度准备了各类农机具2万多台套。

襄阳宜城市杨光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 杨忠志:准备了35台无人驾驶的高速插秧机,另外增加了16台预备的,现在正在跟大户、农民、散户签订订单,已经签了接近2000亩,100多份(订单)。

在黄冈团风县,高素质农民培训班近期开课,70多位农机手和种植大户,在7天时间里,通过课堂学习加田间实践,掌握智慧农机应用和新种植技术。

黄冈市团风县乡镇农机中心主任 何光学:主要趁春耕前培训农机具使用维修知识,更好地为春耕备耕做准备。

当前,我省种子、农药、化肥等主要农资供应平稳充足,全年小麦亩产 力争稳定在260公斤以上,油菜亩产达到160公斤、总产突破300万吨大关。

在辣椒地里干出一番事业

在春耕备耕关键期,用新科技、新理念武装起来的湖北新农人,正播下丰收的新希望。

年后是辣椒育苗的关键期,在襄阳朱集镇上,育苗工人装土、下种、埋种,麻利而忙碌……这些辣椒苗将在4月中旬前后全部移栽到地里。

汉江绿谷辣椒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 杨利华:我们今年总共接了3000多亩的辣椒种苗的订单,总共育苗量大约是1200万株,一天24小时要有专人去管理,要确保温度和湿度。

今年32岁的杨利华,是这个合作社的理事长,六年前还是个在外打拼的电商人,脑子里只有进货、卖货、发货。杨利华年迈的父母一直留在老家朱集镇,找个合适的机会回乡,一直是他心头的念想。2017年,镇里号召年轻人回村发展精细化蔬菜种植产业,几经考察,辣椒这个“红火”产业成功把杨立华吸引回了家。

汉江绿谷辣椒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 杨利华:当作自己的事业来做,并不是做3年5年就不干了,我可以做一辈子。

但是,满怀热情的杨立华,站在辣椒跟前,到底还是个门外汉。第一年,就因为品种没选对,把自己做电商攒下的200多万积蓄亏得一干二净。不过,杨立华并没放弃。正好赶上2018年湖北省出台“一寸多名大学生”计划,为了打个翻身仗,杨利华二话不说报了名,进入襄阳职业技术学院进修。

汉江绿谷辣椒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 杨利华:一亩地我们栽下去的苗子,可能会死掉30%以上,这个问题如果不解决,这个产业可能发展就会很慢,到学校之后,我把这几年我遇到的一些问题逐渐反馈给学校,在他们的帮助下我们成立了汉江流域辣椒产业发展研究院,主要就是攻克辣椒的品种筛选,辣椒的标准化智能化种苗培育,以及后续辣椒的分级,逐渐推向市场。

杨利华辣椒育苗大棚外面的这四块土地,就是辣椒研究院的专用试验田。

汉江绿谷辣椒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 杨利华:每年会挑选15到20个,比较稳定的品种进行引种试验,这些品种是我们今年引进来的一些新的辣椒品种,这两个辣椒辣度非常高,主要用途是做工业椒提取,市场上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

有了专业知识和技术的加持,杨立华就像是在辣椒产业上按下了加速键,一直从事传统作物种植的朱集镇也迎来向精细化农业的升级。

襄阳市襄州区朱集镇雷庄村农场主 郭付梅:我以前种的是小麦和玉米,别的我也不会种,他回来之后我就跟着他开始种辣椒。他给我提供苗子和技术,去年收成还不错,4亩地(辣椒)一共卖了2万多块钱,今年我又找他订了24000株苗子,面积也扩大到8亩地。

建一套智能化温室大棚,是杨立华好几年的心愿,但苦于资金不够一直没能如愿。今年大年初三的大降温,把老大棚里的近3万株辣椒苗全部冻死。一般对于传统种植户来说,大额投资意味着巨大风险。但对于杨利华来说,困难,是创业路上的另一种推进剂。他决定,今年要做一万亩的种苗培育设施建设,跟两家投资公司的洽谈,正在进行。

汉江绿谷辣椒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 杨利华:既然我们做了这件事,想要把这项产业做大,只有把前端逐渐完善了,我们后端才会走得更远,投(资)这样的基础设施,回报的周期太长太长了,但是通过扩大种植规模,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才能把我们利润补回来。

2021年,不服输的杨利华,斩获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一等奖,这也是湖北唯一一个获奖的农业项目。现在,全省已经有14764名回乡大学生入列“一村多名大学生”计划,在传统种植户“管温饱”的土地上,干出属于自己的事业,推动乡村振兴。

出实招扩油菜  让“冬闲田”变“增收田”

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统筹油菜综合性扶持措施,推行稻油轮作,大力开发利用冬闲田种植油菜。湖北天门连续多年出实招、扩油菜、提产能,今年再增4万亩油菜,真正让“冬闲田”变成“增收田”。

眼下,正是油菜春管关键时期。一大早,天门市农技服务直通车就来到彭市镇的油菜地里,农技人员一边测量,一边记录油菜长势,手把手指导农户,管护油菜。

天门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副主任 熊路:现在已经开始抽苔了,是需肥的关键时期。

天门,是湖北粮食主产区。以往,农户在每年十月收割完水稻后,直到第二年四五月份才会再插秧,中间有近半年的“空档期”。为加大“冬闲田”的利用,政府按照每亩150元进行补助,大力推广稻油轮作模式,加上油菜价格行情看好,合作社尝试以30至50元/亩整村“季节性流转”,油菜收获统一耕整后再交给农户种植中稻,既增加了油菜和粮食产量,又提高了农民收入。

天门市若雨种养殖专业合作社理事长 刘辉敏:我给一定的流转费他们,每亩田大概50块左右。我今年300多亩,除去开支,可以挣20万元。

随着越来越多农户的加入,当地还探索出了“代耕代种”的方式,政府购买服务,由农机服务合作社统一开展供种供肥、机耕机整、病虫防治,农户只负责日常管护和收割。轻简的模式让更多农户放心地种上了油菜。

天门市横林镇联丰新村村民 李方阶:国家统一的种子,飞机种的,不用自己搞,轻松多了。

随着国家补贴力度加大和种植效益提高,广大农户、新型经营主体扩种油菜的积极性不断提升,全市通过土地流转、代耕代种规模种植2000亩以上的这些新型经营主体达到15家,今年,天门利用冬闲田,扩种油菜面积将增加4万亩。

天门市农业农村党组成员、总农艺师 段银庭:每年整合财政资金2000万元,从油菜播种一直到油菜收割全环节进行补贴,来压减冬闲田,扩大油菜面积,提升油菜产能,全市的油菜面积从2019年的45万亩发展到现在的62万亩,单产由2019年的151公斤提高到现在的164公斤。

科技赋能宜都“甜蜜”产业链

2022年,宜都、仙桃、大冶作为全国首批国家创新型县(市)完成科技部的验收,向全国推荐他们在探索县域创新驱动上的经验做法。今天我们走进宜都市,看看当地传统的柑橘产业,如何走上科技创新之路。

在宜都,柑橘的出行方式是它——“小火车”。

黑科技还藏在柑橘生长的各个环节,比如能自动浇灌的智能化管道、精准的采果机器人等等,他们保证了这里的果品优质率达到90%以上。

宜昌宜都市绿老大蜜柑基地负责人 何勇:引进一些科技性的基础设施,全程自动化控制,时间基本上都能精确控制,它的含糖基本上在14至16之间,一般可能是在11左右。

科技赋能,提高了果品的精品率,实现优质优价。在推进产品深加工的过程中,当地的生态农业企业土老憨也站了出来。从橘肉到橘皮,一头扎进加工工艺的研究中。

宜昌宜都市土老憨生态农业集团董事长 陈世贵:就遇到非常多的困难,究竟怎么加工,加工什么,加工过程的技术有哪些,创新的核心就是人才,如果没有人才,你创新都是空的。

少人才、缺技术,这是县级城市开展创新的共性难题。面对难题,宜都把农产品加工列为重点产业,对企业招才引智给予最高500万元的补贴,这是宜都各类政府补贴中的最高额度。有了政府的有力支持,土老憨从山西引进陈醋行业专家于洪波,一起攻克橘皮发酵工艺,推出了橘醋产品,投产当年,销售额就达到了1000多万元。

宜昌宜都市土老憨生态农业集团技术总监 余洪波:第一年利润有个300多万,我们现在还有陈皮料酒、陈皮酱油、陈皮豆豉等另外三大系列的产品,(年)产值可以达到2.5到3个亿。

除了通过待遇和补贴鼓励创新,宜都还成立企校联合创新中心、产业技术研究院等创新平台。

宜昌宜都市科技局局长 沈锡阳:全市的创新创业平台已经达到了80多家,产业的创新能力不断得到提升,出现了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和科创新物种企业。

一系列组合拳让土老憨、丰岛食品先后评为了省级高新技术企业,在他们的带动下,全市90%以上农户被纳入产业链条,如今,宜都已拥有全国最完善的柑橘产业链,“宜都蜜柑”的品牌价值达到30多亿,每年带动农民增收超50亿元。

宜都市委副书记、市长 夏明海:延伸柑橘产业链,提高柑橘附加值,实现了柑橘的全果高价值利用,目前宜都柑橘产业链总产值已超过100亿元,带动农民增收20%以上。

监制:郭小容

编审:吴博军 谢珍

主编:梁蕊 杜瑞雪

统筹:邱惠 周晓焕 李碧荣

记者:胡禹 张项青

新媒体编审:夏金

新媒体编辑:李小涵


责任编辑 李小涵
分享到:

便民服务

定制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