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缔造强县工程 | 抢抓农时备春耕 全力以赴提产能
一年之计在于春,做好春耕备耕生产,是确保全年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的关键。眼下,湖北各地正有序调度,抓早抓实农资供应,强化农机科技支撑,加强田间管理,一幅人勤春来早的画卷正徐徐展开。
新!智慧农机显身手
开春,房县朱湾村的农田首次应用了“无人驾驶”拖拉机作业。这辆拖拉机搭载了基于北斗的辅助驾驶系统,装好种子后,农机就能按照设定好的路线自主作业。
十堰市房县胜利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 朱胜利:“拐弯都比较精准,地整得平滑,减轻了劳动强度、成本。”
在这个农机销售公司,村民购买微耕机还可以享受购机补贴,工作人员当场办理。
十堰市房县红塔镇塘溪沟村村民 欧阳瑞:“我今天买了一个微耕机2950元,现场补贴780元。”
十堰市房县农机服务中心副主任 夏涛:“对所有农业机械敞开补贴、应补尽补,对所有的机械进行维修保养,为春耕备耕做好准备。”
春耕生产,农资先行。今年,十堰市的2700万购机补贴资金已经到位,支持113家农机合作社投入春耕备耕。而在全省,已有800多家企业在政府的有序组织下,储备了价值近亿元的各类农机配件,预计春耕投入农机具超过100万台(套)。
足!化肥早预备
在宜昌宜施壮公司,两条生产线开足马力,一袋袋肥料经过填装、封口后被转运到库房。
湖北宜施壮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有机类肥料生产基地负责人 王玉杰:“初七全员都来上班了,满负荷地在生产,产能每天生产300吨到400吨,尽最大的努力来满足春耕备耕的需求。”
宜昌市农业综合执法支队副支队长 易荣:“每周调度农资品种储备、价格,全面掌握我市农资供需价格及库存数量,为精准做好我市春耕农资供应提供保障。”
今春,湖北现有化肥库存63.7万吨,约占需求量的53%,全省肥料企业开工正常,日产能2万吨以上,充分满足春耕需求。
防!农技专家下田忙
荆州市农业农村科技服务中心高级农艺师 沈兴国:“清理沟渠,要抢抓近期晴好天气;小麦,要加强赤霉病的防治;油菜,主要是菌核病防治。”
眼下,湖北小麦即将起身拔节,油菜也陆续进入蕾苔期。为确保粮食安全“开门稳”,2月以来,湖北省农业农村厅派出5个科技服务组,持续到田间地头把脉开方。去年冬至以来,全省农业农村部门已派出8841人次的技术人员,分作物制定秋冬田管技术意见,指导农民加强田管保丰收。
绿色养殖助力渔业“开门红”
近日,2022年湖北省渔业发展报告出炉,2022年,全省水产品总产量510.4万吨,比2018年增加52万吨,连续27年居全国淡水水产品产量第一位。眼下,正是渔业繁殖的重要时期,湖北各地渔业部门加快推动绿色发展,积极推进水产养殖企业春繁春放、调优繁育品种,助力渔业高质量发展“开门红”。
这几天,位于枝江市鲁港村的水产繁育基地,两个工厂化循环水养殖车间刚刚投入使用,千万尾加州鲈在这里安营扎寨。
宜昌枝江市一尘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法人代表 贺华山:“今年春繁第一批可以生产1000多万尾,扩大产能以后,相比去年要提升20%,预计今年的产值在3000到4000万,比去年要提升20%。”
水好,鱼才好。一万平方米养千万尾加州鲈,鱼儿的家看上去不太宽裕,但有了循环水养殖、物联网监控等一系列核心技术,这里同样能保持“活水”状态。
宜昌枝江市一尘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法人代表 贺华山:“我们这是一个恒温车间,温度维持在23度,保证水体达到10个单位以上的氧气含量,都是最适合的生长环境。”
鱼吃鱼粮,养殖废水哪里去?答案在于绿色循环。工厂废水经过过滤、杀菌、增氧等工序,最后又会流回鱼池,形成闭环,保持水体洁净。“喝”循环水,“吸”新鲜空气,带来的是高产出、高效益。
宜昌枝江市一尘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法人代表 贺华山:“这一个池子大概有60个立方水体,水花(鱼苗)有一百多万尾,有个60到70%存活率,目前这在全国算前三。”
围绕春季水产繁殖,湖北渔业部门还正组织技术专家到一线走访,开展技术服务,加速调优繁育品种、设施,加强养殖病害监测。
宜昌枝江市水产服务中心副主任 林晨智:“通过项目资金争取、技术指导,乃至一些专题培训来帮助主体发展壮大,尽力为市场主体打开更多的销售渠道。”
目前,大力推广工程化循环水、“零排放”圈养桶等绿色养殖方式,全省已工厂化循环水养殖规模196万立方米,全省市场主体自主投入5000万元以上的设施渔业项目20个、投资额58.9亿元,其中亿元以上项目12个。
一致魔芋:走出特色产业上市路
湖北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做大企业,做大产业,延链补链强链,是实现产量大省向产业强省转变的重要路径。2022年,从卖产品到卖服务,“一致魔芋”在特色产业中走出了一条上市之路,一起去看看。
“咀嚼感是多少”
“15到18之间”
“这个颗粒做得蛮好,有点像琥珀的感觉,好吃。”
在宜昌市的“一致魔芋”产业园里,每周一次的新品鉴定会,是员工们最紧张的时刻。魔芋胶体、食品、美妆——三大产品类别、近20种新品,必须接受来自高管们的“大考"。得到类似“好吃”的点评,才算拿到企业内部的通行证,这让大家格外振奋。
湖北一致魔芋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吴平:“我们首先是产品的第一使用者,必须要做得好,适应更多的领域,适应更多消费者的需求。”
兴奋,不光是因为这些新品克服了疫情的重重困难才得以诞生,更在于它与曾经的产品相比,是质的提升。过去三年,严苛的上市考核与疫情压力下,“一致魔芋”一度陷入巨大的生存危机,如果继续生产曾经的拳头产品,就只能跟着国内市场的复苏节奏走,因此,他们迅速升升级了研发方向——应用型产品。
湖北一致魔芋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苟春鹏:“我们的研发是跟着客户需求走的,当我们的生产已经做到了质量稳定、成本可控的时候,我们的研发就主要转向于应用技术。”
奋力跳脱低端竞争,“一致魔芋”在行业内率先摸索出了“应用方案”服务。以魔芋粉为例,根据喜之郎等不同品牌的需求,设计出相应“配方”,更快速地响应客户需求。凭借这项服务,“一致魔芋”的应用领域从果肉果冻,扩展到了眼下热门的奶茶消费。
湖北一致魔芋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苟春鹏:“因为不同的客户有不同的要求,也有不同的产品,他可能会做果肉果冻 做可以吸的果冻,还可以做比较脆的那种杯状果冻,不同的消费场景它有不同的产品的解决方案,我们不光给客户提供质量稳定的产品,同时可以根据客户不同的需求,我们给他提供应用的解决方案。”
做大做强,企业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去年,湖北省印发《关于培育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意见》,启动实施培育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十百千万”工程,省市农业农村系统积极接企业需求,并针对产业链不完整等痛点,引导建立“龙头企业+加工厂+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种植模式,长阳全县魔芋种植面积从2007年不足6000亩扩大到如今的4.2万亩,补足魔芋产业链。
宜昌市长阳土家族自治县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局长 覃德双:“争取省、市产业链资金近千万元,投资接近一个亿改造出了魔芋晶球生产线,引领了一致魔芋和上海交大 华中农业大学等一些大专院校,开展产学研合作,在市场行情出现转折的时候,推动它实现提档升级。”
建设大龙头,加快推进十大重点农业产业链,2022年,湖北新增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46家、新增上市“金种子”企业17家、总数达到28家,实现规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营业收入1.2万亿元、产值1.33万亿元。
幸福家 幸福+ 缔造“不夜城” 端起金饭碗
今年春节,武汉景区旅游市场加速回暖,其中,刚刚开街的武汉黄陂木兰不夜城圈粉无数,成为武汉夜间旅游的新亮点。从原本的省定贫困村——杜堂村,到单日游客量3万的武汉首座不夜城,杜堂村的蜕变背后,是条怎样的共同缔造之路?一起去“不夜城”看看。
夜幕降临,在武汉黄陂木兰“不夜城”,15大主题舞台30场活动、非遗展、文创展、美食展正精彩演绎,为市民游客带来一场全新的出游体验。
武汉市黄陂区姚家集街杜堂村第一书记、木兰花乡景区董事长 葛天才:“目前,我们户平收入增加了62000元,还有30%的村民在我们这里做一些小买卖,最高的收入一年一百多万,最低的收入也就是十几万,以前的贫困户几乎是没什么经济收入。”
发展跨越的背后,是黄陂区政府、企业、群众共建共治共享的生动实践。10年前,杜堂村还只是个贫困村,村级集体经济脆弱。破解发展难题,黄陂区以杜堂村为试点,推行“三乡工程”,引导能人葛天才回乡成立旅游公司,对空闲房屋以入股合作社的形式集中开发,农户按入股金额的10%保底分红,带动村民共谋共建。
武汉市黄陂区姚家集街杜堂村第一书记、木兰花乡景区董事长 葛天才:“民宿、商业街、文化街、小吃街,把113户全部建设成了4个板块来一起招商。”
在黄陂区政府的积极引导下,一个4A级景区通过国家验收。依托村集体、企业、村民三方成立的合作社,杜堂村还发动村民们对景区经营进行共管共评。
武汉市黄陂区姚家集街杜堂村第一书记、木兰花乡景区董事长 葛天才:“合作社一共有7个理事,5个理事是村民代表,合作社的法人也是村民,共同经营 共同管理整个合作社,经营的目标、方法全部上墙,让村民来评价,让他们来管。”
成果共评共享,充分调动了群众参与共同缔造美丽乡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更多的村民们开始思考,游客怎样才能更多?
“我们景区没有特色,没有爆点。”
“我觉得西安大唐不夜城炒那么火,它主要是商业综合体,但它带着行进式的演绎。”
“去学习一下。”
带着大家伙儿的意见,景区总经理陈悦和村民代表们走访到西安等地考察,敲定以木兰文化为主线,打造湖北首家不夜城。
武汉木兰花乡景区总经理 陈悦:“以木兰文化为脉络线,呈现出我们的一些演艺点位,让游客能够跟着演绎行进式地在街区里面穿梭,最终带动街区商业业态的一个呈现,每一个阶段我们的村民都有参加,70%左右的务工(人员),都是来源于附近的一个村民。”
群策群力,一起端起金饭碗,投资1.5亿元的木兰不夜城落成,10天入园27万人次,火爆出圈。
武汉市黄陂区副区长 张峰:“通过农文旅产业的发展,带动更多村民的就业增收,带动黄陂经济社会的发展。”
监制:郭小容
编审:吴博军 谢珍
主编:梁蕊 杜瑞雪
统筹:邱惠 周晓焕
记者:张项青 胡禹 李琨
新媒体编审:夏金
新媒体编辑:吴晓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