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的幸福家园 | 青林寺村:振兴之路 谜村不“迷”
长江云特别策划
“我们的新时代”专题报道——
“鄂的幸福家园”上线
真情书写荆楚儿女共建美好家园
共享幸福生活的生动实践
今日推出
《青林寺村:振兴之路 谜村不“迷”》
走进湖北省高坝洲镇宜都青林寺村, “中国谜语村”的牌坊伫立在村口。这个嵌在长江与清江交汇处的“神秘”村庄,自然风光奇特秀丽,“谜语”文化源远流长,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为“中国谜语村”。
这个千余人的小村落,在近十年的时间解出了一个百年难解的“谜”——乡村振兴之“谜”。村口那座古朴气派的牌坊正是青林寺村振兴蝶变的见证者,让我们听听她怎么说?
“别人出钱逛景区,我们就住在景区里!”
在各个节庆假日,许多地方都能见到我的身影:朋友圈里、公众号里、短视频里……与此同时,也有不少人选择专程到我们青林寺村游玩、度假,热情地和我亲密接触。
“这个大牌坊,做得气派!一进来就有古色古香的韵味。”一见面,武汉游客远女士就对我一通点赞。不瞒您说,这是我常听到的夸奖。
我,便是坐落在青林寺村口的这座古朴牌坊。身为“中国谜语村”的“脸面”,自打我们村一跃成为宜都市青林休闲旅游区,我也荣升成为景区入口和网红地标。
“我们村的这条步行街,东西南北全是人!”65岁的村民宋其桂住在我们村第一期安置小区桐树堰小区的入口处,那里也是桐树堰民俗文化步行街的起点。家门口的人山人海,在她看来是千载难逢的商机,她把自家房子的一楼改造成了儿童玩具小卖铺。
“今年国庆小长假,生意最好的一天,卖了千把块钱!这条街上卖奶茶的、卖炒饭的,那一天都有大几千块。”宋其桂笑着说道。
▲ 桐树堰民俗文化步行街入口
清江之畔,山重水复,有着悠久历史的青林寺村在这里出落得亭亭玉立、落落大方。2008年,我坐落在这片锦绣之地,和村里293户1075名村民休戚与共。
过去十年,我们一起见证了一场“农旅融合、景村共建”的山乡巨变。
“没想到我们山区的人,能住得跟城里人一样舒适。小区有人专门搞卫生,村口就有大超市,就医也很方便。”2019年回到村里开奶茶店的村民鲁志容,毫不后悔当年返乡的决定。“别人出钱逛景区,我们免费住在景区里!”
▲ 青林寺村安置小区一角
“既然征了老百姓的地,就理应还给大家一套好房子”
我出生时便镌刻着“中国谜语村”的烙印,这是青林寺村独具特色的身份认证。这里世代传唱谜歌,人人能说谜语,村里有文字记载的原创谜语多达8000多条。
并非所有谜语都有谜底。多年来,青林寺村始终面临着一道产业发展的难解之谜:这个清江岸的“小渔村”,做过鞭炮、种过柑橘、养过鲟鱼,却始终没有走上高质高效的可持续发展之道。一方水土究竟如何才能养活一方人?
▲ 年逾古稀的赵兴寿老人是村里最会出谜和解谜的人,曾经也对青林寺村的振兴之谜困惑不已
“曾经的青林寺村是个空壳村,留村的青壮年很少,地也没人种。更别提基础配套,吃的水还是堰塘里打的,里面有虫还有泥巴。”这是青林寺村第一书记丁勇强的驻村初体验。他指着穿村而过的那条29米宽的旅游大道说,谁能想到平坦开阔的它过去只有6米宽。
▲ 青林寺村29米宽的主干道换上了“国庆皮肤”
转机发生在2014年,脱贫攻坚的号角激昂嘹亮。
抓住美丽乡村建设机遇,依托山水资源、谜语文化,我们村开始探索“农旅融合”的产业转型。对了,那一年还有一件大事:一支带着资金、带着人才、带着一套成熟规划方案的驻村工作队朝我们昂扬走来。
2017年,宜昌市人民警察业务技能训练基地落户青林寺村,村里开展搬迁安置小区建设。借助建设安置房契机,重新审视谋划村里发展。没过多久,一个“青林寺谜镇”设计构想出炉。
“万事开头难。第一个安置小区的第一栋房子,以前是块的不到底烂泥湖田。怎么用有限的资金建质量过硬的房子,我们前后想了很多套方案。”丁勇强目光真挚地说,“既然征了老百姓的地,就理应还给大家一套好房子,每个环节都不能怠慢。”
“在造型设计上,别的村都追求风格统一,我们既然要建‘青林谜镇’,就要别具一格,让人捉摸不透。”为了把搬迁居民的住宅建得有品位、有个性、有旅游特色,我们村借鉴了巴蜀风格、徽派风格、福建土楼、江南水乡等建筑风格,修建的村民安置小区风格各异、花样迭出,但在视觉上却能做到和谐共融。丁勇强全程目睹了青林寺村从一片荒芜到繁荣葱茏的美丽蜕变,他珍视地把“青林寺谜镇”称作“一件艺术作品”。
▲ 青林寺村旅游地图
“实现共同富裕,这才是景村共建的最大意义”
2017年,清江全面取缔网箱养殖,我们村从此变得水碧山青、魅力更盛。再往后,游客接待中心、度假酒店、民俗文化步行街、儿童乐园等项目陆续落成,越来越多心存志远的人朝我走来,建设队来了、旅行团来了、入驻企业来了、背井离乡的人们也回来了!
“我是这里的上门女婿,真正回来是2019年。那年底我们成立了康养文旅公司,专门负责景区的运营。”曹友灵是青林谜镇康养文旅公司市场部经理,过去两年,他的团队负责为青林寺村制造热度、引来流量,“我们村没有门票,把游客吸引过来,是为了让村民留在家乡就能工作、创业,实现共同富裕,这才是景村共建的最大意义。”
随着一系列旅游项目相继落地,青林寺村面貌焕然一新,家门口就是景区,有公园、有产业,还有大量就业增收机会。现在,我们村已有17家农家乐、28家民宿,290多户人家平均每家有一人在村里上班。
▲ 对青林寺村民来说,人气即财气汹涌而至的人潮目光灼灼、脚步铿锵,他们深信不疑,迎面而来的将不再是迷雾重重,而是温暖和煦的时代春风。
“脱贫攻坚为我们带来好的驻村工作队,长江大保护网箱取缔给我们带来好的生态环境,乡村振兴给我们带来了好的项目扶持。”能搭上时代的快车、踩准发展的节点,青林寺村党总支书记廖丰感到与有荣焉。
▲ 被呵护的清江之畔,天朗气清
共享乡村振兴“红利”,村民的荷包鼓起来了,从前不足万元的人平均收入涨到了28000元。听村书记说,村集体今年预计将有近80万元的进账,曾经的“赤字村”翻身成了“小康村”!
村集体经济壮大了,才有更雄厚的‘家底’为村民服务。廖丰说,“我们给符合条件的村民都购买了一户200块钱的房屋保险,让村民住得更安心。我们为村民建设家庭文明诚信档案,配合项目建设就加分,有不文明行为就减分,根据文明‘得分’来进行村集体经济分红。”
▲ 村民宋其桂(左一)经常打扫家门前这条路,希望它一直清清爽爽
近年来,青林寺村深度融合谜语文化与旅游、康养等产业,辐射带动全村发展,“中国谜语村”一跃成为“湖北旅游名村”“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今年9月,我们村终于被评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这可是件大喜事,步行街上张灯结彩,家家户户喜气洋洋。
▲ 图为青林乐园,古朴的青林寺村也有活泼的一面
一方水土究竟如何养活一方人?今天的青林寺村,用丰衣足食和安居乐业给出了最令人信服的答案:这道振兴之谜的谜底,是一场盛大的相遇。
“首先是国家政策好,再加上许多人为建设这里而付出的不懈努力,青林寺村才能有如今的幸福生活。我们要坚定不移地跟上脚步、与时俱进,才能为‘谜村’乡村全面振兴注入不竭动力。”当有理想、有干劲的一群人遇见一个有温度、有机遇的好时代,美好生活终将从愿景变成现实。
至此,青林寺村振兴之“谜”终解。
更多精彩内容,点击大图看专题
↓↓↓
(来源 云上宜都 责任编辑 胡傲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