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临时链接,仅用于预览,将在短期内失效。
长江云

万物相宜湿地家园

  2022-11-15 15:58:12
分享到:

“《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完成各项议程,于11月13日闭幕。本届大会在中国武汉主会场和瑞士日内瓦分会场同步举行,通过了《武汉宣言》和全球湿地发展战略框架决议,为全球湿地保护注入新的动力,展现中国切实履行缔约方主体责任的大国担当。”

11月5日到13日,《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的各国参会代表来到中国武汉,赏红杉绿蒲、观雁鹤齐飞,领略高楼临水、家住泽畔的人与湿地和谐共生之美。

(秋到东湖 陈利安摄)

11月6日上午,武汉东湖之滨的落雁景区,中国履行《湿地公约》30周年成就展现场,中国林业和草原局局长关志鸥主持履约展揭幕式。他说:“今天,我们为中国履行《湿地公约》30周年成就展揭幕,既是重温中国湿地保护和履约走过的不平凡历程,感受取得的巨大成就,同时也面向世界、拥抱世界,和各缔约方一道,加强交流合作,共同推进全球湿地保护高质量发展。”

湖面波光粼粼,几只白鹭偶尔点一下水面,叼起一条小鱼,湖中鸟岛周围翻飞着前来越冬的鸬鹚。11月初正好是候鸟迁徙的季节,时不时能听到候鸟啾啾的声音划过枝头,似乎都在以自己独特的方式,迎接远道而来的中外嘉宾。

上届缔约方大会主席国代表、阿联酋驻华大使阿里•扎希里说,湿地之城武汉是一个非常美丽的地方:"I would say Wuhan is a city with 100 lakes and it's well-known by its beautiful parks and beautiful wetlands where they can be experienced and visited by the people."

(东湖落雁景区 赵广亮 摄)

兰泽芳草、碧水长天,在武汉,践行《湿地公约》精神、建设湿地城市已成为全民共识和自觉行动。由政府主导,武汉市观鸟协会、爱我百湖、绿色江城等30多家环保公益组织、20万志愿者、130万在校大学生及广大市民合力推进生态保护与修复,让一片片湿地焕发出新的生命力,武汉生态环境持续向好。现在,武汉成为全球唯一一座人口超千万的国际湿地城市,也是第一个承办《湿地公约》缔约方大会的国际湿地城市。本次大会主题为“珍爱湿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11月6日下午,《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部级高级别会议通过《武汉宣言》,呼吁各方以强烈意愿和实际行动,促进各类湿地的保护、修复、管理以及合理和可持续利用。凝聚珍爱湿地全球共识,推进湿地保护全球进程,增进湿地惠民全球福祉。

(洪湖湿地人鸟和谐 孙昌文摄)

人人都说天堂美,怎比我洪湖鱼米乡。位于长江中游北岸湖北段的洪湖国际重要湿地,鱼肥水美、草盛荷香。渔民王林玉生在湖中、以船为家,万顷湖水养育着他家祖孙三代人。

上世纪八十年代,人们纷纷在自家船屋周围拉起围网养殖四大家鱼,十几岁的王林玉从水上小学毕业,便辍学帮家里捕鱼养蟹。

“当时我们家就在湖中心,一家人就一条船,其余的小船很多,比如工作船、到哪里行走的船,养鱼的围网就在附近,两三百亩。每家每户都有,洪湖以前上千家,相当于农村自己的屋在那个地方,后面一个菜园。”

在眼前利益驱使下,湖中渔民、岸边村民、外地鱼老板都加入围网养殖大军,洪湖被围得支离破碎、遍体鳞伤,只有几条水道供船只通过,洪湖水浪打浪变成船碰船竿连竿,生态环境急剧恶化。

2003年,在洪湖阳柴湖片区首先建立湿地保护与恢复示范区,2008年洪湖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2014年,成立洪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16年以来,洪湖全面拆围禁捕、退垸还湿,水上渔民全部洗脚上岸,周围村民搬出湖区。王林玉遇到自己人生最大的一次挑战和转型。“当时一拆围还是很迷茫的,我的生存方式就是以养鱼捕鱼为生,陡然间我们离开水面要上岸了当时还是很迷茫的。”

在政府帮扶下,上岸渔民组成捕捞队,到附近各处库塘承包专业捕捞采摘。王林玉也成了远近闻名的洪湖鱼把式,每天电话邀约不断,带着队伍不是去这家水库捞鱼,就是去那家荷塘挖藕。抽空还要巡湖保护湿地,俨然一支新时代“洪湖赤卫队”。他说:“抽藕带、打荷叶,荷叶打过以后就是打莲蓬。有的地方有上万亩几千亩的水库,到捕鱼期我们就帮他捕鱼。毕竟我们还是有这方面的技术,组成团队一去就是十几个人,搞这一行就有这一行的信息和圈子。”

(武汉湿地的青头潜鸭和黑水鸡 雷刚摄)

命运多舛的洪湖是很多湿地困境与突围的写照。天育物有时,地生财有限,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围垦、污染、养殖、捕捞、开发等人为活动不断对湿地造成侵扰破坏,世界各地湿地数量锐减、面积萎缩、水质恶化,生态系统危机四伏。

“Wetlands are home to 40 percent of all global species. But since 1970 we have lost 35 percent of global wetlands. Today,one in three fresh water species and 25 percent of all wetland spaces face extinction.”

“湿地是全球40%物种的家园。然而从1970年以来,我们已经失去了全球35%的湿地。今天,三分之一的淡水物种和25%的湿地空间趋于消亡。”刚刚完成两届湿地公约秘书长任期的玛莎•罗杰斯•乌瑞格呼吁:必须更强有力地保护物种、修复养护物种赖以生存的湿地生态系统。

(武汉天兴洲洲滩越冬的黑鹳 颜军摄)

1971年2月2日,来自18个国家的代表在伊朗小城拉姆萨尔签署的《关于特别是作为水禽栖息地的国际重要湿地公约》,简称《湿地公约》,是全球第一个政府间多边环境公约。旨在通过构建国际重要湿地保护网络,推动缔约方各国加强合作,保护与合理利用湿地资源。

北京林业大学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徙研究中心副主任吕偲:“《湿地公约》作为全球多边环境的治理机制,有172个国家加入了。通常每三年召开一次缔约方大会,决策湿地公约未来的走向及战略制定。我们中国在湿地公约的角色逐渐重要,由武汉承办国际《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

中国于1992年加入《湿地公约》,三十年来,切实履行缔约方主体责任,湿地保护力度不断加大、措施更加灵活,合理利用活动推陈出新。中国首部湿地保护法今年6月1日开始施行;64处国际重要湿地生态状况良好;13个国际湿地城市在世界上树起人口大国绿色发展的标杆;在全球率先完成三次全国湿地资源调查;向十三届缔约方大会提交“小微湿地保护与管理”决议草案并获得通过;签署实施东亚-澳大利西亚迁飞区伙伴关系协定;组织承办“一带一路”国家湿地保护与管理研修班;发挥湿地固碳储碳功能,助力完成“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国际湿地主任、中科院研究员陈克林:“湿地被誉为地球之肾、生命的摇篮、巨大的海绵体。湿地调节气候是个碳汇的过程,湿地里储存了大量的碳,相当于大气当中的75%,这是一种自然的状况。由于人为干扰,水排掉了,碳汇变成碳源释放了,大气里面就多了很多碳。人是大自然的一种因素,要从小朋友做起从新一代做起,整体提高国民环保素养、环境意识。”

(梁平猎神村梯塘小微湿地 重庆市梁平区湿地保护中心供图)

重庆市梁平区今年入选第二批国际湿地城市,400多个依山顺河的小微湿地进入国际视野。让我们走进百里竹海深处的猎神村,来看看这里房前屋后的小微湿地。一间间乡土民宿和竹编作坊鳞次栉比,昔日石膏矿坑,如今翠竹映塘。

2017年,在政府招商引资感召下,村民陈中明从外地回乡,收购村里闲置房屋开办民宿,取名“梦溪湉园”。流转村后50亩沟谷稻田,种上莼菜、慈姑、菱角等水生作物,顺着山坡形成一层层梯塘小微湿地,成为人们休闲度假的网红打卡地。

猎神村湿地民宿“梦溪湉园”经理唐攒英:“小微湿地生态好、空气好,给我们提升周边环境,相当于配套的一个公共设施。客人来了以后可以在小微湿地周边走一走转一转,带着小朋友栽一栽水上作物,空心菜、莼菜,河沟里边还可以捉螃蟹,游玩的项目多了,客流量有比较大的提升。”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猎神村湿地风光吸引游客超百万人次,2021年该村人均收入3.37万元,比2017年翻了一番。重庆市梁平区湿地保护中心科研宣教科科长余先怀:“用猎神村这个地方的一个矿区塌陷地来进行湿地生态修复,建成小微湿地群。大力发展乡村小微湿地加民宿康养,建成一大批竹家乐和民宿,带动着乡村产业的发展,也同时提高了人居环境的质量。”

梁平依托小微湿地+模式,发展经济作物种植、水产养殖、湿地康养、湿地旅游四大生态支柱产业,帮助农民每户增收5.2万元。老百姓告别挖矿砍竹、离乡打工的日子,迎来小康新生活。

以自然之道,养万物之生,凭借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因地制宜、因水施策提高湿地生态系统质量。中国现有湿地面积5635万公顷,居亚洲第一位、世界第四位,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地2200多个。以前所未有的决心和力度治理水环境、改善水生态,美丽中国建设迈出重大步伐。

(西溪湿地 杭州西湖(西溪)风景名胜区管委会供图)

芦锥几顷界为田,一曲溪流一曲烟。杭州西溪湿地水色氤氲、堤渚浮波,绿柳深潭游船来往,灰瓦白墙时隐时现。西溪国家湿地公园工作人员蒋晨杰正给游客介绍家乡的变迁。“九十年代养猪业兴起,那时养猪很挣钱,你养猪我也养猪,生猪最多的时候有三万多头,每次回来走到村口就是很臭的猪粪味道,麻雀都少了不要说其他的鸟,那时没有生态这个概念。”

2003年,西溪湿地综合保护工程启动,蒋晨杰和周边村民13000人搬离原来村庄。2005年,西溪建成中国首个国家湿地公园,村民在湿地从事旅游、非遗传承和生态农业。十多年来,迁村疏浚、栽树种草、生态护堤、小鱼治水等措施做足绣花功夫,令中外游客流连忘返,在“西溪且留下”。蒋晨杰深有感触地说:“03综保工程之后,应该说真正水质好也是经过差不多七八年十年左右的时间,才能达到现在看到的效果。其次一个变化就是鸟类,16年开始,这个品种也增加了那个品种也有了,白尾海雕、麻鹰,比较少的保护鸟类都看得到。生态环境变好了很多很多。”

(海珠湿地白眉鸭 陈克军摄)

天蒙蒙亮,薄薄的水雾笼罩在广州城央海珠湿地,高耸入云的广州电视塔“小蛮腰”倒映水中,像水墨画中淡淡的一笔。观鸟爱好者陈克军早早蹲守,按下快门,拍到白眉鸭凌波起舞的身姿。

海珠国家湿地公园由万亩果林十年蝶化而来,原先小纺织小印染企业密布,水体污染,抛荒严重。2012年,当地政府将果园由村集体收归国有,不改变农用地性质,打造成集生态保育市民休闲于一体的公园型湿地,开全国只征不转先河。绿荫繁花、万鸟归翔,在寸土寸金闹市中心的这方生态留白,成为创新创意产业围拢聚集的洼地,赋能城市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海珠湿地清晨 谢惠强摄)

广州市海珠区湿地保护管理办公室正高级工程师范存祥:“在中心城区拿出11平方公里留住了生态保护地,短期之内的经济效益肯定是弱的,它其实是为广州整个可持续发展奠定了非常深厚的根基。海珠湿地周边萌动了高聚焦高附加值的产业,催生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示范区,相关产业链条也跟着带动起来,这就是依托湿地产生的一个带动的作用。”

草木植成,国之富也。通过对湿地有效保护与科学合理利用,探索湿地生态效益补偿机制,从中寻找发展机遇、培育发展动能,推动绿色转型,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长江源头 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供图)

江源如帚,分散甚阔。青藏高原唐古拉山主峰各拉丹东西南侧,姜根迪如冰川沿山脊滑落,冰层末端渗出涓涓细流,就是万里长江零千米的起点;澜沧江源扎曲与长江南源查旦湿地仅隔一排山峰;黄河从巴颜喀拉山流出形成扎陵湖与鄂陵湖,扎陵湖澄澈明净、鄂陵湖幽深湛蓝,已分别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

长江、黄河、澜沧江三江源头拥有世界上高海拔地区独一无二的大面积湿地生态系统。2021年10月12日,总面积19.07万平方公里的三江源国家公园正式设立,有效保护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完整性和生物多样性。每年为中国及周边东南亚国家输送600多亿立方米清洁水源,去年达900多亿,水源涵养量年均增幅6%以上。

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徙研究中心副主任吕偲表示,将湿地纳入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中国特色自然保护地体系,是根本性管长远的湿地保护举措:“三江源国家公园很重要,因为是河流源头区作为亚洲水塔,是气候稳定器也是亚洲水资源的稳定器。国家公园特别原真,具有国家代表性,是最严格保护的一类保护地;第二类是自然保护区,可能栖息着非常重要的物种,有的可能是一个自然遗迹;第三类就是像国家湿地公园、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是基于自然或近自然的生态系统,可以开展文化教育旅游宣传多种功能的区域。”

(三江源国家公园黄河源园区 多太摄)

《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举办地东湖风景区位于武汉市中心城区,湖泊面积33平方公里,主要由听涛景区、落雁景区、磨山景区、马鞍山森林公园等景区组成。东湖国家湿地公园位于东湖风景区东南侧,南靠马鞍山森林公园,西接磨山山脚,面积10.2平方公里。101.98公里的环湖绿道峰回路转,串联起各处水域和山峦。在东湖绿道骑行,一边是郁郁葱葱的山林,一边是烟波浩渺的湖水,令人心旷神怡,现在已成为武汉市民的一种生活方式。

(东湖国家湿地公园 李菁菁摄)

湿地,我们共同的家园。取之有度、用之有节,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让我们携手聚力,相约在湿地,一起向未来。

作者:湖北之声李菁菁 万敏 马艳 重庆之声王力越 浙江之声王途越 广东新闻广播方妍

(责任编辑:李小涵)

责任编辑 李小涵
分享到:

便民服务

定制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