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临时链接,仅用于预览,将在短期内失效。
长江云

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辽宁成果发布

辽宁日报  2022-10-28 06:48:13
分享到:

近日,在北京召开的“推动新时代国家语言文字事业高质量发展论坛”上,《中国语言资源集·辽宁》和《中国语言文化典藏·大连》作为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标志性成果出版发布,引起社会反响。《中国语言资源集·辽宁》历时6年田野调查与音像摄录,共收录了辽宁省内东北官话、胶辽官话和北京官话三大官话区的22个汉语方言点的调查语料,通过音频、视频、文字对辽宁地区方言进行了普查、挖掘、整理、宣传,对辽宁的方言和地域文化的保存、保护和研究及开发应用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逮(吃)饭等1200个方言词语被收录进资源集

为科学有效保护语言文化资源、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部、国家语委于2015年启动了“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这是继1956年开展全国汉语方言和少数民族语言普查以来,我国语言规划领域又一项由政府组织、地方和专家共同实施、社会参与的大型语言文化国家工程。《中国语言资源集·辽宁》位于其中。

《中国语言资源集·辽宁》由渤海大学夏中华教授和辽宁师范大学原新梅教授担任主编,辽宁省5所高校的17名专家共同编写。

夏中华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辽宁语言资源比较丰富,境内汉语方言分属北京官话、东北官话、胶辽官话,同时残存着满语、蒙古语等民族语言。对辽宁方言的调查、整理,是全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不可或缺的部分。辽宁曾是关内移民迁居东北的第一站,省内多种官话方言交汇融合,辽西走廊和辽宁东南部地区分别形成两条官话方言的融合演变路线:冀鲁官话向东北官话的演变、胶辽官话向东北官话的演变。辽宁方言的调查与整理,为汉语方言研究,特别是东北官话研究提供了科学可靠的依据。

《中国语言资源集·辽宁》共计3卷,分别为语音卷、词汇卷、语法与口头文化卷。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2016年初,“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辽宁汉语方言调查”在辽宁全面启动。根据中国语言资源保护中心的安排,通过与相关专家讨论,结合辽宁汉语方言的分布情况,自2016年至2019年,共确定并调查了20个方言点。原新梅说,大连是历史上山东人闯关东的第一站,因此大连有许多与山东烟台、威海接近的语言和民俗文化,也造就了大连不同于辽宁和东北的独特文化。东北方言与普通话相近,而大连方言则与东北方言截然不同,古清音声母入声字今读上声调,是胶辽官话的标志性特征。此次整理,共收集进来1200个方言词语,比如方言版“噶大锯扯大锯,姥娘(ning)门口唱大戏。接姑娘伴女婿,你也去我也去,小外甥也要去。娘(ning)不给饭(ban)儿逮(吃),抓鸭子抠个蛋逮(吃)。”娘(niang)说成(ning),吃(chi)饭(fan)说成吃(dai) 饭(ban)。

棉猴儿(棉袄)等600条方言被整理进大连卷

“中国语言资源集”主要是利用现代化技术手段,收集记录汉语方言、少数民族语言和口头文化的实态语料,进行科学整理和加工,全面呈现我国语言资源实态面貌。

原新梅说,这次整理,多首特点鲜明的歌谣也被收录进《中国语言文化典藏·大连》中。比如大连人说话被称有“海蛎子味”,主要是因为大连盛产海蛎子,再者就是大连方言属于胶辽官话的登连片,同时它又受满语等民族语言的影响,还受日俄等外语的影响,就形成了有别于周边东北官话的方言。比如大连人非常熟悉的歌谣“初五二十正晌午满,十二十三儿正晌干。十八九儿亮头有儿,初五六亮头凑”,这里的“正晌”是正中午,“亮头”是指早上和晚上。

在“推动新时代国家语言文字事业高质量发展论坛”上,《中国语言文化典藏·大连》同《中国语言资源集·辽宁》备受关注。原新梅说,大连是中国语言文化典藏项目在辽宁的唯一选点,团队经过4年的专题调查摄录与编写修改,《中国语言文化典藏·大连》2022年9月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全书包括大连的房屋建筑、日常用具、服饰、饮食、农工百艺、日常活动、婚育丧葬、节日和说唱表演9个专题,及棉猴儿(棉袄)、汗溜儿(背心)等600多个方言文化条目,并以词条、国际音标、文字说明、图片、音频、视频的方式同步呈现,一图一文,图文并茂,通过融媒体技术打造了音、像、图、文四位一体的新阅读体验,具有原创性与抢救性并存、系统性与规范性兼备、学术性与可读性并重的特点。

责编:邬吾 / 编审:赵延琦 / 监制:荣江涛

责任编辑 邬祥建
分享到:

便民服务

定制服务